第四节 楷书名作简介(1 / 1)

楷书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汉魏正书萌其芽,是初创时期,形、法未备,真迹亦较少;两晋树其干,初步具备方正之形;六朝发其花,笔画与结字变化多、奇古;隋唐结其果,笔法规范、定型、尚法、完备。晋室东迁之后,出现了南北朝的对峙,不论是南朝或是北朝,书法均有很大的成就,此时期的北碑和之后的隋碑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瑰宝。

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所以帖多;北朝没有这种禁止,所以碑多。帖宜于行、草,自然就以流美为能;碑宜于楷、隶,自然就以方严为尚。再加以历史、地理、民族、政治以及生活习尚各方面的影响,南朝书法表现为婉丽清媚,富有逸气;北朝书法,则表现为雄奇方朴,富有豪气。南北是互有影响、互相学习的,南北书派既是同源,及至末期则又渐趋合流了。到了隋代,随着国家的统一,书法也就臻于统一。

(一)钟繇楷书

1.《宣示表》

刻本始见于《淳化阁帖》,后被刻入《大观帖》等,原此表以十八行为正本,一本“也”字在十行之末,一本“也”在十一行之首。此帖非钟繇真迹,系王羲之临本,有宋徽宗(赵佶)题记可证。王僧虔云:“太傅《宣示》墨迹,为丞相始兴宝爱。丧乱狼狈,犹以此表置衣带,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爱纳诸棺中,遂不传。所传者,乃右军别临本。梁武所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者也。”

张廷济《清仪阁题跋》赞此表“清瘦如玉,姿趣横生”。观表中字,结体奇古,用笔质朴,点画之间,多有异趣,信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2.《荐季直表》

小楷,十九行,末行署衔“黄初二年八月日司徒东武亭侯臣钟繇表”。真迹元时在陆行直家,明中叶归华东沙华氏,刻入其《真赏斋帖》,未久,并入王肯堂《郁冈斋帖》。清代真迹入内府,《三希堂法帖》以此为冠首。孙承泽认为此帖为伪作,王澍则以唐宋未闻为疑。其实,宋人已有刻本。《博古堂帖》《淳熙秘阁续帖》《戏鱼堂帖》亦收入。今详审此帖,“民”字缺笔,似为唐人所临。惟此表笔法淳古,即非真品,亦足为小楷模范。

张丑《清河书画舫》评曰:“纸墨奇古,笔法深沉。”冯武《书法正传》评曰:“高古纯朴,超妙入神。”

3.《力命表》

钟繇所书“五表”之一,此表较他表为小,楷书八行,被刻入宋代各汇帖中,但现均不传。重刻可由《伪星凤楼帖》、《泼墨斋帖》中见之。又《快雪堂帖》刻有王羲之临本,风流妍美,精彩异常。

(二)王羲之楷书

1.《黄庭经》

此出赵孟頫旧藏心太平本,传王羲之书。梁巘《承晋斋积闻录》称“结构之稳适,撇捺之敛放,至《黄庭》已登绝境,任后之穷书能事者,皆未能过”。包世臣《艺舟双楫》:“小字如大字,必也《黄庭》,旷**处,直任万马奔腾而藩篱完固,有率然之势。”

2.《东方朔画赞》

小楷,历来为世人所重。一说此赞系王羲之书赠王修者,王修殁时,其母纳入棺中,以之殉葬;又一说真迹传至唐代,藏于内府,迄今无定论。现得见者皆被刻于汇帖中。有“越州石氏本”“宝晋斋本““停云馆本”“玉烟堂本”“快雪堂本”“秀餐轩本”“玉虹鉴真本”等,所传以宋刻拓本为最佳。另有谓柳公权书《护命经》用此赞书法。

3.《乐毅论》

此出《余清斋帖》,传为王羲之书。智永《题右军〈乐毅论〉后》:“《乐毅论》者,正书第一。”钱泳《书学》:“昔人谓右军《乐毅论》为千古楷法之祖,其言确有理据。”《乐毅论》虽屡经翻刻,而右军风采依旧在目。

(三)王献之楷书

《洛神赋十三行》,此出“越州石氏本”,原迹为麻笺,至宋时残损,南宋贾似道先后得十三行,刻之乐石,美称“碧玉”,故又称“玉版十三行”。越州古氏本自此摹。冯武《书法正传》引《离钩》评曰:“字画神逸,墨彩飞动,为天下法书冠。”张廷济《清仪阁题跋》:“风神骀**,气骨雄骏,固已无美不臻。”

(四)魏碑

南北朝的书法,就其承先启后的作用来说,应该首推北碑,而北碑又以魏碑具有代表性。

“魏碑”,指北魏的石刻,由于北魏享国近一百五十年,时间比较长,又加孝文帝拓跋宏笃好文艺,北魏除了盛行树碑立传,还兴起了造像之风。既造像,就需要以文字来说明,如《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等。另外还有一种石刻形式,也是汉代以及魏晋所没有的,就是墓志铭。如曾任过兖州刺史的贾思伯,有为他立的碑,在孝明帝年间也有人为他写了墓志。其他有过墓志并被刻在碑上的有司马元兴、刁遵、崔猷、高道悦等。北魏时期的石刻较多,而且字的体态风格也丰富多彩,有的奇逸,有的古朴,有的瘦硬,有的高美,有的虚和,有的庄茂,所谓“隶楷错变,无体不备”。

康有为认为欣赏魏碑“若游群玉之山,若行山阴之道;凡后世所有之体格无不备,凡后世所有之意态亦无不备矣”。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统一南北朝的隋,虽各有名碑,但基本上没能超出北魏。因此,“魏碑”已作为整个时代的代表,具有了广义上的意义。

广义上的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魏的书法最为兴旺发达,书体方峻遒劲,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北魏书法的形式是较多的,主要有造像题记、墓志、碑碣及摩崖。

1.造像题记

古代往往在山崖或石碑上开龛雕造佛或经变故事等,有的还雕有供养人或造像铭记,说明造像之原因,此种碑刻被称为造像碑或造像题记。较常见的造像题记有《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解伯达造像记》等。

2.墓志

记有死者姓名、籍贯和生平并放在墓中的石刻叫墓志。北魏继承汉代厚葬的习俗,除有些王公贵族墓使用精美的石棺和石棺床外,一般都有墓志。墓志同墓碑一样皆起始于汉,其功用诚如唐泗州司马苗善物墓志所说:“夫碑志者,记其德行,旌乎功业。”换句话说,就是将死者的生平和他人对死者的颂词刻于石上,藏于墓穴,为之标志,留于千古,永芳万代。墓志形为方石,为了庄重,有的在志石上加了志盖。墓志选石精良,多为石灰岩。

墓志书法,一般为名家力作。在墓志的制作过程中,墓石由石工凿平磨光,由书家精心地书写,再由刻工仔细刊刻,最后被置于墓穴中,成为带有纪念性的冥物。墓志由于被葬于地下,未经风吹雨打等自然的风化,出土后多数铭文清晰如故,字口完整,很少漫漶,是我们研究学习和临摹的绝好范本。

我国南北朝均有墓志,以北朝为甚,仅在洛阳邙山一带出土的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的墓志,就达四千余块。邙山是古代帝王将相和名人雅士安身长眠之地,素有“生居苏杭,死葬北邙”之说。南北朝较常见的墓志有《元怀墓志》《元简墓志》《元桢墓志》等。

3.碑碣

《说文解字》曰:“碑,竖石也。”古人称长方形刻石为碑。《说文解字》曰:“碣,特立之石。”称圆形或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为碣。李贤云:“方者谓之碑,圆者为之碣。”自碑志盛行后,碣之刊制渐废,而后人将碑、碣名称常混用。

碑之初名始于周代,其义有三:一指宫寝、庠序、中庭测日景之石;二是庙系牲口之石;三为墓所下棺之石。

碑的正面为阳,刻碑文;碑的反面为阴,刻题名;碑的左右两面也可刻题名;也有碑阳、碑阴均刻碑文的。有的碑文过长,就从碑阳至碑侧、碑阴旋转而刻。碑首称额,为标题,篆文居多。四周多刻有蟠螭、蟠龙等,甚为精美。南北朝较常见的碑碣有《爨龙颜碑》《张猛龙碑》《中岳嵩灵庙碑》等。

4.摩崖

摩崖指在山崖上刻的文字、佛像等。前人常需要记事,此时往往就地刻石,不另立碑。摩崖往往是在崇山峻岭之间,石壁断崖之上,故不易受人为的破坏,却往往因陵谷变迁、风雨而受到侵蚀残损。远在商周时代已有摩崖出现。摩崖文字是北魏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雄浑庄和、气魄宏伟的一代书风,是值得书家及爱好者学习借鉴的艺术品。南北朝较常见的摩崖有《瘗鹤铭》《石门铭》《泰山经石峪》等。

(五)隋《龙藏寺碑》

隋开皇六年(586年)刻,原碑现在河北。此碑未著书写人姓名,其书体方整有致,字画挺劲有力,与褚遂良的《孟法师碑》和《雁塔圣教序》相较,在书体结构和用笔上都有共同之处。在南北朝至唐的书法艺术发展史上,《龙藏寺碑》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六)虞世南楷书

《孔子庙堂碑》,原碑立于贞观初年,楷书三十五行,每行六十四字,额题篆书“孔子庙堂碑”阴文六字。黄庭坚评曰:“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据杨宾《大瓢偶笔》记载:“庙堂碑刻于贞观间,仅拓数十纸赐近臣,未几火烬。”由此可见原刻拓本在北宋时已不多见,目前所存最早拓本仅知有清人李宗瀚所藏,被称为“临川四宝之一”,原拓本流入日本。此碑重摹本有数种,主要有陕西西安本和山东城武本,李氏所藏唐拓本,亦处处可见摹刻移补之字。

(七)欧阳询楷书

1.《九成宫碑》

全称是《九成宫醴泉铭》,立于唐贞观六年(632年),是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一。其书法特点是用笔方整,笔力刚劲,一笔不苟,结体严谨中见疏朗之态,紧凑、匀称而间架开阔得当。我们在临写时,要注意每一点画的形状和运笔的特点,力求达到和碑帖上的书体一致,这就必须反复对照临写,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化度寺碑》

全称是《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立于唐贞观五年(631年),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共三十五行,每行三十三宇。原石久佚,宋代以来翻刻本极多。

此碑书法笔力雄强,夙称楷法极则。赵孟頫评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金石学家翁方纲对此碑评价很高,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醴泉铭》。敦煌石室所藏唐拓本,曾分别为法国人伯希和与英国人斯坦因所得,现存法国巴黎图书馆、英国伦敦博物馆。惜俱属残页,元人诸跋只存其一,明清人题跋或被折配他本。

(八)褚遂良楷书

1.《孟法师碑》

全称为《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刻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岑文本撰文,褚遂良书丹,万文诏镌刻。此碑书体合欧(阳询)、虞(世南)为一体,既汲取了欧书刚健险劲的运笔,又融和虞书典雅宽舒的结体,字形显得更为方正端丽,行笔之际增加顿挫起伏的变化,有些字并掺入隶书的体势,具有六朝碑刻古雅凝重的意韵,是褚氏中年书法的代表作。

2.《倪宽赞》

书法遒劲绝伦,品格亦高。安世凤《墨林快事》云:“此赞用意细贴,运笔轻活,而一种老成尤自不可及,盖褚书中之最合作者。”

(九)颜真卿楷书

1.《多宝塔碑》

全称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岑勋撰,颜真卿书,徐浩题额。天宝十一载(752年)立于陕西西安。文凡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多宝塔碑》和《勤礼碑》、《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等风格不同,因而明、清以来的一些书法家各有评论,但正由于系颜真卿早年手笔,那种筋骨健劲、雄伟沉厚的风格还没有形成,而与当时通行的一般体势接近,反倒比较便于初学书法者临习,这是《多宝塔碑》普遍流行的原因。

2.《颜勤礼碑》

全称为《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大历十四年(779年)立。石于元、明间湮没,1922年出土于陕西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四面刻,存三面,计四十四行,满行三十八字。久埋土中,未经后人剔剜,故铓铩如新,书势磅礴,雄迈清整,为颜氏晚年力作。石于出土时已中断,然缺字不多。

3.《麻姑仙坛记》

大历六年(771年)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山顶。传世有大中小三种,但原石均佚,仅见刻本。大字本楷书,字径一寸五六分,书法严整,略似颜氏他碑。

4.《李玄靖碑》

此碑文系颜真卿晚年所书,时其书法艺术已臻成熟。全篇结构庄严雄伟,浑厚朴实,笔力苍劲沉着。从中可窥颜书深得籀篆之笔意,或谓风格出《颜家庙碑》之上。此碑存字较多,是临习颜书极好范本。

5.《自书告身帖》

(十)柳公权楷书

1.《玄秘塔碑》

立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原石现存西安碑林,全称为《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全碑共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四字,下截每行磨损二字,其余完好。千余年来,虽历经传拓,字画仍清晰完好。该碑楷法端正俊丽,刚劲中含秀润,严谨中见生动。用笔爽利挺拔、引筋入骨,结体吸收虞世南、欧阳询书法的紧密险峻、端正劲健的风格。柳公权书写的碑版很多,传世的以《玄秘塔碑》最著名,也是历来影响最大的楷书范本之一。

《玄秘塔碑》既有魏晋人的风貌,又吸收了隋唐各家的特点,更融入“颜体”的横、竖、挑、撇、捺等书法的脉络,从而形成了笔力刚毅遒劲、笔画骨力居多、结体内紧外松的自家风格,被誉为“柳体”。“颜体”以丰筋胜,“柳体”则以骨力胜,千余年来,一直被人称为“颜筋柳骨”。正因如此,一般初学柳字者,往往过分偏重于骨力,而忽略了柳书于劲健之外尚有丰腴妍润的一面,容易将柳字写得过分瘦硬,这点须加留意。

2.《神策军碑》

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较后世熟知的《玄秘塔碑》,书体风格更有特色。结体布局平稳匀整,但字的右上角稍稍抬起,保留了左紧右舒的传统结构。运笔方圆并用,笔画横轻竖重,浑厚劲健。临写时,应注意研究它的结体和用笔的特点,反复实践,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原道碑》

传为柳公权在七十三岁书法艺术达炉火纯青时所书,历代多选此碑作为学习小楷的标准字帖。柳公权初学王羲之,后历变王法并吸取欧体之方与颜体之圆,将方与圆兼施而出己法。《原道碑》笔画清劲峻拔,结构谨严,具有疏朗开阔之神情,清劲秀整之风骨。

(十一)钟绍京楷书

钟绍京,字可大,江西赣州人。他的书法师承薛稷,笔意潇洒,风姿秀逸,《灵飞经》是他的代表作品。

《灵飞经》为单刻帖,董其昌以为钟绍京书,王澍、钱泳以为唐经生书。《灵飞经》是历代小楷刻石之至精者,此作结体宽博舒展,端庄不失灵动,用笔掺以行书法,更见潇洒韵致。如果说钟繇、“二王”小楷如阳春白雪,高古难近,《灵飞经》则雅俗共赏,堪称小楷入门最佳范本。

(十二)赵孟頫楷书

1.《妙严寺记》

赵孟頫书并篆额。杨守敬评云:“此碑不署年月,当在书《胆巴碑》之前,以文敏(赵孟頫)官阶考之可得。书法亦不及《胆巴碑》之老健,因年而进,虽大家亦然。然无一稚笔,所以独有千古也。”此碑用笔精到,结字严谨,是赵孟頫行楷书中的代表作。

2.《故总管张公墓志铭》

系赵孟頫书张继祖墓志铭,前有小篆书“故总管张公墓志铭”八字。大约书于至大年间,为中楷书。纵33.7厘米,横25.9厘米。在赵孟頫诸体书中,以楷书艺术成就最高,元人评曰:“赵公用意楷法,穷极精密,故其出而为行草,纵横曲折,无不妙契古人。不善学者,下笔辄务为倾侧之势,而未尝窥其用意处。是以愈工而愈不及也。”赵孟頫书法处处师法古人,讲求规矩法度,字体结构稳健而富于变化,笔画精熟而遒劲,风格婉丽而端整,习书者须善加体会,不能一味求工求似,而不知其所至,结果只会步入熟媚末路。这是我们在临习、研究赵书时应加以注意的。

3.《汲黯传》

小楷,后题“延祐七年(1320年)九月十三日吴兴赵孟頫手抄此传于松雪斋。此刻有唐人之遗风,余仿佛得其笔意如此”。冯源深云:“松雪(赵孟頫)祖述‘二王’,此书独仿率更(欧阳询),评者谓为公书变体。不知率更初学逸少(王羲之),渐趋为险峻,松雪从欧(阳询)褚(遂良)入手,后乃专师山阴(王羲之),其源流本一。况此书方峻,虽具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则犹是公本来面目也。”《汲黯传》原缺一百九十七字(自六十一行“反”字起,至七十二行“一”字止),今所存为文徵明补书。

(十三)文徵明楷书

前后《赤壁赋》,小楷,文徵明书。沈志达跋云:“以晋、唐人之秘妙,运坡(苏轼)谷(黄庭坚)风流气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