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楷书的临摹要点(1 / 1)

纵观楷书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把楷书分成三大类:一是晋楷,主要是以钟繇和“二王”为代表的小楷,如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真书)等;二是魏楷,有大字作品如《始平公造像记》等粗犷浑厚风格的,与小字作品如《张黑女墓志》等精美秀丽风格的两类;三是唐楷,主要指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的楷书作品。三类楷书各有所长:晋楷潇洒磊落,魏楷率意拙朴,唐楷法度严谨,临摹时需要认真把握。

一、晋楷临摹要点

晋楷一般字体偏小,适于小楷学习者。其笔画轮廓清晰,变化丰富自然、细腻秀丽,笔画之间连贯性强。书写时起笔大多露锋顺笔,然后转入中锋行笔,期间要提按分明,过渡自然,着力表现连带关系,使之节奏鲜明,笔意十足。

二、魏楷临摹要点

魏楷流传作品多为石刻,其笔画轮廓清晰,方劲严峻,宛如刀切,笔画的起、行、收笔之间粗细变化不甚明显,从而显得雄壮结实、浑厚有力。单字结构内紧外松,斜画紧结,笔画茂密,转折处提按分明,严整方劲,气力外露。书写时一般起笔铺毫,露锋重顿;行笔中锋、迟涩;收笔有回锋与露锋两种,回锋大多有先提后按的动作,露锋则以慢动作缓缓自然提笔、空收。

三、唐楷临摹要点

唐楷与晋楷、魏楷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笔画的起笔、收笔处加大了提按动作,这被称为楷书的“华饰”现象。各家虽然风格不同,但笔法基本一致,其横画的起笔和收笔比较粗,中间比较细;转折处轮廓比较粗,对比明显;字的结构以端正为主,适合初学者练习基本功。历来学楷书者大都崇尚“欧颜柳赵”,初学书法者可选定其中一家先学。

四、颜真卿《多宝塔碑》临摹举要

(一)颜体特点

颜体,指的是颜真卿所书写的正楷字体。颜真卿书法的特点是端庄雄伟,气势开张,遒劲舒和,自成一体。“颜体”能巧妙地运用中锋和藏锋的方法,使点画意态筋骨内敛,笔力雄健,达到虚而不弱、实而不僵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立体感,看如浮雕,意如浇铸。它的点画易方为圆,富有篆籀之气。点、竖、捺、折、钩诸笔,尤显露了弹性大、刚劲、雄强、饱满、筋力十足等特色。

颜书结体,以端庄平正为主,讲求左右对称和重心取中。其点画的相向之势使字的整体显得宽绰大方,气势饱满,浑穆雍容,大有威严之仪,刚正之姿。这一特点与晋唐时的欹侧取势及典雅劲捷的书风有所不同。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四十余岁时写的,和他后来所写的《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和《颜家庙碑》等风格不同,因而明清以来的一些书法家各有评论,但正由于系早年手笔,那种筋骨健劲、雄伟沉厚的风格还没有完全形成,而与当时通行的一般体势接近,反倒比较便于初学书法者临习,这也是《多宝塔碑》普遍流行的原因。

(二)颜真卿《多宝塔碑》笔画形态与练习

(1)点法。

“点”是形成各种楷书笔画的基本组成单位。所谓点起点收,落笔就是侧点起行。有点才有线,其他笔画都是由点延伸而成的(图6-43)。

“点”是字的眉目,应取侧势,凝重如山安。其用笔有按提顿之功力,“左顾右盼”地去表露神采,不得平躺、直立。取侧势则生动传神,或平或直则僵滞无趣。写点不是一笔按下而成,而是要运用逆、折、顿、转、回锋和挫、衄等多种提按交错的笔法才能写成的。

图6-43 点法图例

“点”画的书写方法:顺锋入笔,顿笔定型,回锋收笔。

“点”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回锋点,有左点、右点、上点等;另一类是出锋点,有左下出锋点、右上出锋点、上出锋点等。这些点加上其他笔画,还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钩画。点还可分为顾盼点、两点水、三点水、四点底等。姜夔《续书谱》云:“一点者,欲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点者,必有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起,两带,一应。”

另外,竖点写法是从隶书而来。顾盼点后一个点再出锋向回钩出,在后期颜字中亦少见。挑点多用在三点水上,一般从中间或偏上挑出。

(2)横法。

“横”是从左向右延伸的笔画,是字的体骨,在一字中起着横梁的作用,有承担压力之功能。横画要坚实挺健,生动得势,勒笔运行,斜中求平。横不论长短,都不宜过于平衡(图6-44)。

图6-44 横法图例

“横”画的书写方法:藏锋逆入、侧锋按笔定形、疏理笔毫、中锋运行、笔毫上提、侧锋顿笔停驻、回锋向左逆收等。

短横有左尖横、右尖横,也有中间略细如长横的处理方法。

(3)竖法。

“竖”是字的骨干,在一字中起着“顶梁柱”作用。竖画要挺劲有力,勒笔运行,势如挽弓,曲中求直,但过直则力败(图6-45)。

“竖”画的书写方法:藏锋逆入、侧锋按笔定形、疏理笔毫、中锋运行、笔毫左提、侧锋顿笔停驻、回锋向上逆收等。

“竖”画一般有垂露竖、悬针竖等,还以曲直、轻重、长短、藏露等进行分类。悬针竖没有后期颜字那种肥厚如绵里针的感觉,只觉骨力劲挺,这和隋、初唐写法近似。垂露竖,约有直竖(“下”、“门”的左竖)和往左(“师”)或向右(“阶”)的弧度变化。

图6-45 竖法图例

(4)撇法。

“撇”是向左下方伸展的一笔,亦是横画斜切的一半,是字的“手足”。写撇画姿态要舒展,还要如象牙般坚实(图6-46)。

“撇”画的书写方法:向右上藏锋逆入、侧锋按笔、理正笔毫、中锋缓缓向左下角轻快撇出等。“撇”画一般以长短、曲直、粗细、藏露等进行分类。

短撇较粗壮而直,要力送至尖。长直撇自始至终都较细,要缓缓控制直到提出至尖。弯撇是在直线的基础上略加弧度。

图6-46 撇法图例

(5)捺法。

“捺”是向右下方伸展的一笔,是字的手足。要“一捺三波”,有起有伏,呈波浪形(图6-47)。

图6-47 捺法图例

“捺”画的书写方法:藏锋向左上逆入、转锋向右上平出、顺势“拖笔”向右下中锋徐徐运行、捺脚重重侧锋顿笔、顺势提笔畅快捺出。“捺”画一般以长短、曲直、藏露、斜平等进行分类。

《多宝塔碑》通篇只有少数几个捺画有缺口的出现,配合同样写法的钩画来看,说明颜真卿早期未有意识强调逆收再勾(撇)出的写法。大部分捺行至后面直接捺出。另外,捺写到后上扬的较多,这也证明颜真卿早年并不追求深沉雄厚,而表现为活泼有余。

(6)钩法。

“钩”是附在其他笔画后面的一笔,各种笔画加上不同出锋的点,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钩画。钩画如人踢脚,要蹲锋蓄势,猛然踢出(图6-48)。

图6-48 钩法图例

“钩”画的书写方法:藏锋向上逆入、侧锋右顿、理正笔毫、中锋行笔、顺势顿笔、挫笔踢出等。

“钩”画一般以不同出锋的点(右上挑点、左下挑点、左上挑点、上挑点)与各种笔画所形成的钩进行分类。

《多宝塔碑》中的钩画和捺画一样,亦有缺口,但不多见。竖钩无右边的外涨感,即竖两边都为直线。很多还向左微凹,以追求劲挺,钩向左上勾出,显示出青壮年的颜真卿尚不够沉着或不追求老气。竖弯钩中部或下部向左略弯出再勾,有弧度感。横折钩用的是隶书的笔法,下部有圆弧状,与欧阳询写法同,这在以后的颜真卿碑帖中很少见到。竖弯钩上勾时略偏上左,也有不出钩的,如“流”字。卧钩就没有缺口了,斜钩也是如此。

(7)折法。

“折”是横和竖组合的一种笔画,有“方折”和“圆折”两种(图6-49)。

“方折”如人的肩膀或肘、膝关节,转折处要顿挫、停驻,折转笔画。“圆折”如“浮鹅”,转角处不能停顿,要顺势提锋,迅速圆转。

“折”画的书写方法:藏锋向左逆入、侧锋顿笔、理顺笔毫、中锋行笔、笔锋上提、侧锋顿笔、理顺笔毫、中锋运行、笔毫左提、侧锋顿笔、回锋快笔等。“折”画一般分为方折、圆折、横折、竖折、竖弯等。

图6-49 折法图例

(8)提法。

“提”又叫“挑画”,取仰势,是由左下方向右上方挑出的一种笔画,也是由横画斜切而成的笔画(图6-50)。

“提”画的书写方法:藏锋向左下逆入、侧锋按笔、理顺笔毫、向上中锋挑出等。“提”一般分为平提、斜提、撇提、竖提等。

图6-50 提法图例

(三)颜真卿《多宝塔碑》的结构特点

《多宝塔碑》(图6-51)笔画间的宽窄收放比欧、柳书体要小,主笔相对收敛,短笔相对放长,因此中宫显得较为疏朗,外部笔画也较规整,较欧、柳书体略显内松外紧、字势宽绰、雄浑平稳。

图6-51 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颜书结体的“中紧外松”、“饱满方正”只是相对于欧、柳书体来说的,具体到单字中,字的结构仍符合楷书结构的一般规律,能松紧适宜,笔画、结构、单字同中求变,结体上下收放参差、左右高低错落。学习中要避免内部过于疏朗,流于松散,字形也不可过于方正而显得呆板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