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书法鉴赏的方法步骤(1 / 1)

一、远观——整体观察

鉴赏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作品的整体效果,获得的是一种直观的大感觉。具体来说,在欣赏作品时首先要对作品的章法布局和整体气势的形式美作直观的整体观察,主要看大效果、总体性效果。这种艺术初感,往往会诱导鉴赏者深入观察,进一步加以玩味和思考。有的书法作品外形拙朴无华,看似平淡无奇而内质中藏,极富韵味;有的作品呈甜俗妩媚之态,初见悦心,乍观肥满,而实则毫无内蕴之美,枯燥乏味;有的作品则追逐时风媚俗,为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力”,极尽夸张变态之能事,而实则点画狼藉,无法无度,粗制滥造。作品的整体状态是多种多样的,而其实质内涵各不相同。因此,作为一个鉴赏者绝不可走马观花,只重视第一感觉,而忽略了书法艺术质的内涵。拙朴古雅之书,如商彝周鼎,虽斑驳成文,宝色黯然,但其体质愈陈愈古,色相愈变愈奇,使人愈品愈觉其品味无穷。故善于鉴赏者应当在粗看之后进入审美的第二阶段,以探求作品的真实妙境。

二、近察——局部分析

鉴赏活动的第二阶段就是由远而近、由整体转入局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外形入内质,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观察,并将整幅作品分割成若干片段,去进行剖析研究。这一阶段,主要是看笔法技巧上的成败得失,是对局部效果的分析和审视,要玩味作品结构的奇姿、点画的异态、字势的承接、笔墨的质感和意蕴的内涵。一幅作品越精到,越富有内涵,就越经得起玩味,越经得起推敲,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耐看。从了解书法艺术的内涵,到发掘作品深层次的艺术成就,鉴赏者必须了解作者笔法技巧的熟练程度和艺术功力的深浅厚薄。应当指出,优秀的书法作品既要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要有个性风格鲜明的创新意味。故鉴赏者不得不详察。文震亨《长物志》中说:“观古法书当澄心定虑,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自然强作;次考古今跋尾,相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或得结构而不得锋耀者,摹本也;得笔意而不得位置者,临本也;笔势不联属,字形如算子者,集书也;形迹虽存而真彩神气索然者,双钩也。”这种局部分析的审美方法也适用于书法作品真伪的鉴定。

三、遗貌取神

前两个阶段的审美鉴赏活动重在观察分析书法作品的形质美,而形质美多为外在美。进入第三阶段,鉴赏者必须由对局部的形式把握过渡到对整幅字的意境探寻,重在整体作品蕴含的神采气韵美,即内在美。这时,鉴赏者将自己的人生经验、艺术素养与作品交流融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对作品进行审美再创造。正如张怀瓘在《文字论》中所言:“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故精于鉴赏者必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意味而不求形色。正如《列子·说符》中所谓“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这种遗貌取神、舍形求意的审美境界,体现出禅宗“味”的精神,不知其味,则谈不上真正的欣赏;只有善品味者,才能抓住书法艺术内部的特征和本质,唤起弥久不尽的审美体验。

以上三个阶段的三种方法,贯穿书法鉴赏活动的全过程。鉴赏者通过对作品的整体观察、局部分析和遗貌取神,先观章法布局,次察结构点画,后见神采意蕴,目的就在于揭示书法艺术的本质内涵,达到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