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老年大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策略(1 / 1)

现代教育技术在老年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老年大学教学质量,保障老年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老年大学教学现代化。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不一定能够自动转化成美好的现实,并不一定必然地给老年大学生带来学习的成功。在老年大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现代教育技术的原则,根据老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状况,艺术性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要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人进入老年期后,身体的各组织、器官都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生理功能也表现出衰退的迹象,感知觉、认知能力、操作能力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势必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学习,因此老年大学在教学中要根据老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适应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提高学习效率。

(一)感知觉变化对老年大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

人的感知觉能力依赖于其生理结构。当个体步入老年期时,感知觉的生理结构与青年期相比有所变化。相对应地,老年人的感知觉能力也有所变化。感知觉能力的衰退甚至丧失,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困难,同时也给老年人的学习带来了困难。老年大学生感知觉生理结构和能力的变化,是老年大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依据。

1.视觉的变化[1]

人的视觉的生理结构包括角膜、瞳孔、睫状肌、水晶体和视网膜等。到了成年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生理结构会逐渐出现不同程度衰退和老化,给人的视觉功能造成影响。在老年大学的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就需要考虑到老年人视力老化的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视力,也称作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特征细节的能力。研究发现,在20~60岁,视力下降趋势不明显,但过了60岁,视力下降的趋势就骤然增大了。这样一来,会给读书看报以及查看屏幕带来困难。除此之外,从成年期开始,瞳孔的直径从成年期过后也会逐渐变小,瞳孔调节光线的能力由此变弱,这会造成老年人在光线弱的情况下很难看清物体。视网膜的一些视觉感受细胞会凋亡,使得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减弱,人们很难看清楚物体的细节,对物体颜色的感知也减弱,眼睛远视,光适应调节能力下降、视野范围缩窄等现象的出现,那么在老年大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就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教学PPT设计时要提供适当大小和颜色的字体、尽量避免使用动态的文字,重要信息集中页面的中部,并要突出,文字内容尽量简洁,要加大对比度,应用对比色等,老年人由于色彩敏感度下降,特别对蓝绿色的感知能力下降,所以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尽量避免使用蓝绿色调。

图11-1 视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图

2.听觉的变化

到了成年期过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的生理结构机能会逐渐衰退,从而给听觉功能造成影响。据国外研究表明,30岁的成年男子能知觉到音量只有4分贝的6kHz的纯音。然而,在同是6kHz的声波频率下,65岁的老年人要把音量提高到40分贝才能知觉到同样的声响,这说明老年人感受声音强度能力下降,同时对音调特别是高频音调的感受能力也显著下降,音调主要由声波频率决定,人耳能听到频率范围是20Hz~20kHz,其中1kHz~4kHz是人的听觉最敏感的区域。据国外研究认为,从40岁起,成年人对音调的感受能力开始下降,但是这种下降的趋势并不是很明显,直到某一年龄阶段后,这种下降趋势才开始显著。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研究高频率声波时发现,成年人听力首先丧失的是高频波,然后,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

因此在老年大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老年大学生听力衰退的现状,不仅要求教师上课声音要大,在用到音频、视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声音的使用,声音强度要较大,尽量使用低频音,同时减少音频中的噪声,增加与环境音对比,尽量提供音量调节,以适应不同听力的老年大学生需要。

(二)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变化对老年大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

1.记忆的老年化

记忆是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体验或操作印象,经过编码加工后贮存在大脑中,并在需要时提取出来的心理过程,是人类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记忆与年龄的关系,心理学家进行了研究后认为:18~35岁的人的记忆成绩假定为100,那么35~60岁的人记忆的平均成绩为80~85,61~85岁人的记忆成绩为65。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记忆在逐渐下降。对于刚学习过的内容或者刚发生过的事,老年人遗忘较快,而对往事的记忆较清晰。老年人的机械识记能力下降较多,而对于意义识记能力则相对减退较少。老年人组织加工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能力较差。根据老年人的这些记忆特点,老年大学教学中要注意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促进学习中的正迁移。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避免机械记忆,促进意义记忆。

2.思维的老年化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进入成年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概念形成、解决问题和逻辑推理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和灵活性都有显著的衰退或下降,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逐渐衰退的趋势。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概念的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和概念形成过程所出现的错误率都在增加,也就是年龄越大形成概念所需要时间越长,出现错误也越多[2]。在老年大学教学中多媒体呈现内容时间要足够长,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适应老年人的阅读和思维节奏,不能采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加重老年人的理解负担,尽量使用简洁、朴实的语言,有助于老年人理解识记,一次性呈现的信息不能过多,避免多重选择的操作,需要实操的仪器设备最好简洁化,不要有过多的按键,按键的功能也要简单。

3.智力的年老化

智力是人学习、记忆、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在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与霍恩通过研究人一生中的智能,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这个两个概念来解释各种智力成分的发展的特点。流体智力是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是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比如注意力、知识整合能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比如知识广度、判断能力等。经研究发现,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在20岁以后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晶体智力与年龄变化没有密切关系,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甚至有些人因知识经验的积累,晶体智力反而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要注意老年人的智力接受力,需要较多运用流体智力的课程,如计算机、英语、钢琴等类似的课程就需要教学内容尽量简洁明了,PPT设计形象化,寓意感明确。课程内容信息不能太多,老年人难以理解形成概念,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而对于一些较多运用晶体智力的课程,如书法、养生保健、国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融合了较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因此在教授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更多的生活信息和相关知识,有利于老年人学习时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把新知识内化到原有知识体系中去,加强理解和记忆。

4.学习的老年化

到了成年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学习新知识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了。遇到的困难是在于对学习内容必须理解,同时运用短时记忆保持学习内容,最后加工到长时记忆中去,而不在于缺乏记忆新信息的能力。对于老年人来说,信息的感知最好是一对一的过程。因为老年人神经系统发生了衰退,感知和体会复杂的感觉输入会有困难。对于老年人的学习最好不要同时呈现多个刺激物。在老年人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进度要能让老年人自主调整。比如,学习材料显示在屏幕上时间长短,让老年人有充足的自我调节时间,以便能做出下一步反应,这样能够使因年龄引起的记忆缺陷和学习缺陷减少到最小限度。

(三)老年人操作技能老化对老年大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

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关节组织和骨头发硬,关节活动幅度显著减少,肌肉纤维数量和体积减小,对外界刺激能力的兴奋性与传导性也都减弱。老年人动手操作能力变弱,比如操作动作精确不够、动作缓慢等。特别是随着人到了老年期,关节炎和帕金森综合征发病率较高。据美国关节炎委员会的报告: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0%患有关节炎。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伤害神经的疾病,会影响到人走路、说话、写字。据英国帕金森综合征协会报告: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帕金森综合征的风险越高。50岁以后可能出现症状,只不过没有诊治,直到70岁或80岁会变得更严重。这两种疾病很有可能会给老年人操作鼠标、点字设备带来困难。老年大学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需要进行操作的环节,屏幕界面的组件呈现效果较普通的呈现要稍大,界面组件(包括菜单、导航按钮、超链接按钮等)应清晰可见,便于老年人察觉和操作,老年人完成操作任务时,应该得到明确的反馈,知道自己是否操作成功。如老干部大学的计算机课,计算机呈现的界面图标就需要选择大图标,桌面要简洁,不要有太多无关图标。

二、老年大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几点认识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很多人考虑的是“怎样”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而很少考虑“为什么”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是因为,在长期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运用过程中,人们更多的是展示其积极的一面,从而导致运用者在缺乏完整认识下盲目跟随,进而产生很多不符合现代教育技术价值体系的实践应用。为此,老年大学教师要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教育技术。

(一)教育技术的有效性与先进性没有必然联系[3]

在教育技术选择上,应该根据学习需求和媒体特征来选择教育技术,不能一味地追求现代教育技术,否定传统教学手段。功能先进、强大并不意味着该教育技术就能取代其他教育技术,不同教育技术有着不同的特征及使用范围。比如,教师能讲清楚的就不用幻灯片;能用幻灯片的就不用录像片;能用录像片的就不用多媒体课件,总之,要根据教学需求来选择教育技术。特别是在老年大学的教学中,由于老年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年轻人慢,所以在教育技术的选择上更不能一味地追求教育技术的先进性、现代性,而忽视了老年大学生的接受能力,给他们在教育技术操作上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二)教育技术的形式不是越多越好

教育技术的形式最终是由文字、符号、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的形式出现。不同教育技术形式对老年大学生学习的认知影响不同,因此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选取几种教育技术形式的科学组合达到最优效果,而不是媒体形式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图像和音频配合比图像和文字配合效果要好,因为根据信息加工机制,图像和音频分属于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加工机制,而图像和文字同属于视觉通道加工机制,会造成通道冗余,加重认知负荷。所以,不是把所有媒体形式简单的堆砌在一起,而是选取合适的媒体形式进行科学组合。特别是老年人的学习,由于认知功能衰退,教育技术形式的选择,教育技术的设计要以减少老年大学生的认知负荷出发。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时间不是越长越好

现代教育技术能比传统教育技术呈现的信息量增加三分之一,但是学习者接受信息的总量不能相应增加。因为学习者的认知容量是有限的,即学习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接受处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这是由信息加工机制决定的。特别是老年大学生,随着年纪增大,加工处理信息的速度和容量都会随之衰退,更要控制课堂上呈现出的信息量,否则会造成信息冗余,加重认知负荷,不利于更好的学习理解课堂内容。研究表明,在教学的中后阶段,也就是一节课的最后15分钟左右,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都显著下降,信息的接收、译码速度、容量大大下降。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应该是有合理的时长和合适的时刻。

(四)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中介。我国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黑板、粉笔、教科书、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传统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和教学活动的不断发展,逐步出现了幻灯片、投影仪、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更多地学会和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凡是需要用到课件的专业和课程,教师必须能够制作和使用课件。同时,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需要,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进行优化组合,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合理成分,恰当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使两者有机组合,各展所长,相辅相成,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育技术群,共同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老年大学教学中运用现代

教育技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中,我们经常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不同类别和特性的媒体组合使用,因为各种教育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长处,使用两种以上的媒体来传递信息,可以使媒体之间互相补充。多种媒体的恰当组合,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水平,同时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信息来源广泛,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因此,在选择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教育技术的使用,必须服从于这个出发点并为其服务。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符合教学的目标,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内容组织合理,教学策略恰当,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能够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训练等。此外,各个学科的课程内容、特点、性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课堂上不论是播放视频、播放录音,还是做演示、放投影,其目的都是为了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技术。

(二)最优化原则

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的决定媒体选择机率的公式,为我们选用教育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公式表示为,媒体选择的几率(P)=媒体产生的功效(V)/需付出的代价(C)。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出:需要付出的代价越小,而产生的功效越大,则该媒体预期的选择性就越高。[4]这里的代价,主要指制作媒体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使用该媒体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功效主要指教学质量和效率,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相关的教学信息理解得深些,从而学得更多更好。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育技术时应在代价和功效两个方面都要精打细算,力求做到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功效,使学生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学到较多的知识和技能。

(三)适度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多采用不同类型的教育技术,因为多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量一般会比只用一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量要大。但这并不是说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因为课堂信息量过大,还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记忆力弱的特点,如果达不到学习效果,再多的信息又有何用?同时,切不可为了播放而播放,甚至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各种教育技术,滥用教育技术,这对于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毫无益处,反而会适得其反,大大减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四)反馈互动原则

反馈是课堂教学结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检验学习效果、了解学习动态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法。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建立最佳反馈渠道,既要让学生及时准确地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更多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又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进度,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五)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指多媒体教学特别是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要有形象美和声音美,要在视听感觉上给人以美感。把抽象的科学概念、原理等知识,运用艺术手段转化为图文并茂、妙趣横生的教学内容,使得画面清晰稳定、构图均衡合理、色彩清晰明快,这便是形象美;具有形象思维特征的解说,如语调抑扬顿挫、声音委婉动听会激发人们的想象力,音效的恰当逼真,画面的声音辅助这都是声音美。当然,艺术性还要兼顾界面设计的合理性、操作性和可控性。

四、现代教育媒体技术背景下对老年大学教师的职业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为老年教育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对老年大学教学改革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老年大学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对老年大学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与知识技能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要求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是当前老年大学教师胜任老年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技能。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冲击和挑战,教师如何适应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首要的切入点就是要增强现代教育技术意识,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教育观、知识观,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媒体、掌握新技术。

作为老年大学的教师,还要注重培养老年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习观念和意识,在教学上言传身教,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各种手段、方法的有效运用,提高学习质量,优化教学效果。不仅如此,还要重视现代媒体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善于寓教于乐,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注重教学互动,充分调动老年人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是进行现代媒体教学的基本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研究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强调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来分析和整合教与学的过程。实际上教育技术早已普遍存在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采用讲座式、班级式的大班教学,还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的教学形式,都或多或少涉及一些使用媒体教学技术的内容、方法和策略等。因此,老年大学的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学设计更加符合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质量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能力是进行现代媒体教学的基本前提

现代媒体技术的教学运用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典型特征,要适应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老年大学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运用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的特点、功能、性能和使用方法。在硬件方面,要求熟悉媒体技术运行的环境和基本操作,如计算机、投影机、多媒体讲台控制终端、扩音机、录音机、笔记本电脑等的使用;在软件方面,要求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所需的相应软件的开发与运用能力,如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Word、Excel,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Authorware,动画制作软件Flash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终端等。了解这些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方法,根据老年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结合各种网络教育资源,制作出交互性强、高质高效的教学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老年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将推动老年大学教育教学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它要求老年大学的教师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强化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

[1] 许淑莲,申继亮.成人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杨足.老年人使用家电的人机界面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汪崇渝,梁兴连.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3-95.

[4] 徐宏勋,杨岩钰.浅谈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选用原则[J].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