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老年大学教学结课的艺术(1 / 1)

结课是指在课堂任务终结阶段,教师引导老年大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作为教学环节的收尾环节,结课与导课首尾对应,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与导课一样,结课同样有着深刻的教育意蕴和生动的操作艺术。

与一般教学相比,老年大学教学的结课,因老年大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特殊性、教学内容与性质的独特性而有其特点和独特艺术处理手段。老年大学的教师更需要注重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结课策略,帮助老年大学生巩固学习效果,提升技能技巧,丰富精神生活。

一、老年大学教学结课的性质

(一)巩固性

结课具有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职能。从人的认知记忆机制上看,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习得都需要在头脑中存储一定量的相关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记忆,无法从感知觉器官直接进入人的头脑长久储存起来,并随时调配使用。记忆的达成需经历“编码——存储——提取”三个环节,[1]而对已接触过的信息进行重复和强化操练,是记忆存储的最有效和常见的方式,这一过程就是巩固的过程。

巩固并非简单的复制和机械重复原有的知识信息,而是在编码、存储和提取环节都使用相关的策略。作为认知能力的体现,使用策略的方式和频次多寡是人认知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2]认知策略的使用不会因为年纪的增长而减少,作为晶体智力的一种,它在人的老年期依旧可以持有,并因为经验的累积而在熟悉的记忆策略使用上更为熟练和敏锐。因此,从巩固的机制上说,老年大学教学可以利用结课环节,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巩固训练,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老年大学生巩固教学内容更具必要性。这是因为:老年大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逊于年轻人,摄入信息需要通过不断巩固,才能真正完成信息的接受。所学知识、信息如果不通过巩固的方式提高信息刺激的强度,难以保证老年大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接受;此外,老年大学生记忆能力也不如年轻人,需要不断巩固才能长期保存知识。这种记忆能力的衰退表现在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两个方面:从短时记忆看,尽管短时记忆能力下降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3]但研究的共同结论指出,老年群体在短时记忆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及年轻群体;从长时记忆看,老年群体的衰退迹象不如短时记忆明显,尤其是在语义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方面表现并不比年轻人差,但在情节记忆方面,尤其是事件细节记忆的精度上还是有显著衰退。[4]记忆能力的衰退意味着信息进入人脑之后,如果缺乏有效的巩固机制,极易造成遗忘或错误,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二)启发性

结课的意义不仅在于掌握知识的事实性内容,更需要在事实的基础上体会收获知识内在的价值和意义,促进自我反思,实现自我境界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看,巩固性是结课的起点,而非终结,需要进一步展现出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结课,才真正摆脱了课程结尾的简单意义,走入艺术性的境地。正如夸美纽斯所言:“一切先学的功课都应该成为一切后学功课的基础,这种基础是绝对必须彻底地打定的。”[5]

结课的启发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结课总结的过程是思维酝酿,产出新理解,生成新知识,提升新境界的过程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单纯复制和机械记忆知识不能称之为总结。总结是一个理性思维过程,包括回顾、分析、评判,并最终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新的发展思路等内容。在分析、评判和问题解决等思维活动中,总结必须有新意义的产出,成为下一步活动的路线指南。所以,结课和导课一样,具有启发性,对未来的学习需要有所启发。

2.结课需要唤起老年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形成他们的认识

结课不同于教学内容自然结束的另一个重要差别即在于,前者关注的对象是老年大学生主体的认识与体验,而后者则停滞于客观事件的进程上。结课从物到人的转移,标志着向人的主观认识去寻求价值。对于老年大学生而言,教学不是强制性的义务教育,不需要外部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来定义学习效果,而是真正的“学以为己”,从自身的感悟、收获为旨归,满足自身实现完满人生的需要。因此,结课的标志性意义不是分割课程教学的内容,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了事,而恰恰是开启老年大学生有意义的老年生活,帮助他们通过课程的学习,使他们能够将所学所得运用于日常生活,能够用所感所悟照亮他们的精神世界,并将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传递给更多的老年人。

(三)艺术性

结课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除了遵循必要的结束仪式外,更多的是老年大学教师在对教学效果把控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教学及与老年大学生交往的表达形式,有着强烈的个人创造性和艺术性。

老年大学教学的结课艺术主要表现如下。

1.总结教学内容的艺术

教学内容总结是否有效来自两方面标准的评价:一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内容、进度是否全面覆盖,并清晰、简洁、有条理的呈现;二是能否将老年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困惑问题进行主次得当、清晰明了的梳理和解答。就教学节奏而言,进入结课阶段后,教学由“放”进入“收”,内容的组织不能再追求详细、全面的论述,而要尽量凝练、简洁,最好按点或逐条呈现内容。重点、难点也不需要再做详尽的论述,而要直接点明重、难点之所在,引起老年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2.激励老年大学生的艺术

一个好的、给人印象深刻的结尾,通过教师的诠释和情绪渲染,必定会对老年大学生的思维有所触动,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自主钻研和领悟教学内容的动力和信心。激励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结课打破老年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混沌和依赖状态,通过教师的提点,使他们在明晰学习知识的脉络结构的基础上,树立起对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信心;(2)结课通过展示知识的意义,将教学内容与老年大学生的经验世界衔接起来,使老年大学生真正进入教学内容所营造的意义世界里,激发老年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欲望,自觉进入探寻知识奥秘的过程中;(3)结课的意义不仅仅在当下的总结,更为老年大学生指明未来学习的方向。通过教师的提点,老年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今后学习的可能方向,并为之做好准备,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态势。

3.学习内容的延展艺术

除了总结外,结课的重要职能是对未来学习的预期和规划,从这个意义上看,结课必须具有延展性。这一性质具体表现为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在外显层面上,通过结课,教师告知老年大学生未来一个时期学习的大体内容、进度及授课方式等信息,让他们明确未来的学习任务,做出有针对性的预习和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准备。而内隐的延展,则是发生在老年大学生身上的。通过教学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产生一系列的变革,使他们向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向发展。这种延展的方向是老年大学生自己决定的,不囿于教师既定的学习规划,而是学生针对教学所展示的主题,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思考,自行查找、收集资料加以组织,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

老年大学生相较于一般青少年学生,在实践学习的延展艺术上有着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老年大学生自身有着较强的学习动机。老年教育是一种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教育,不带有强制性和义务性,有着更为纯粹的学习需要。而心理学研究发现,“内部动机强的老年大学生乐于解决所分配的任务,渴望获得更多的课堂资源,更倾向于有效地加工信息(即通过有意义学习,详细地加以描述,形成视觉表象等有效方式来加工信息),以及更倾向于取得高水平的成就”。[6]故老年大学生有更为强烈的学习和钻研意愿。其二,老年大学生有更为丰富的经验和阅历,有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有效的拓展思路和途径。研究发现,老年人有着更为开放的头脑,他们更能发现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的价值观各不相同,认识到事情背后的深意[7]。其三,老年大学生有更多的闲暇从事其感兴趣领域的研究,这也是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重要保障。

二、老年大学教学结课艺术的类型

作为一种教学实践艺术,老年大学教学的结课方式受教师认知水平和教授风格、教学内容的逻辑特点、老年大学生的认知和兴趣,以及教学的即时情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老年大学教学结课的类型并不意味着找到一种可以完全复制的模板,而是提供一种可供广大老年教育者借鉴和反思的参照。同时,结课类型的划分也代表着对教学资源利用的不同方式,帮助教育者认识和学会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根据结课职能的不同,老年大学教学的结课可以划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一)归纳式结课

归纳作为一种实践操作,是将课程教学展开阶段的所有内容,在结课环节进行总结、提炼和概念化的过程。由于归纳需要将我们实践过程中具体的、特定的事件上升为不受时空和情境限制的一般性经验,就必须有思维理性参与其中。对于教学中的归纳来说,需要完成概念的清晰解释和串联,突出重点、难点,完成知识脉络的梳理。在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还需要培养老年大学生自行掌握收集经验素材、分类和整理相似与相异材料、总结稳定规律认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因此,归纳式结课是一种综合性的结课类别,实践中可以运用如下认知策略,帮助老年大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1.对话归纳

对话归纳将启发与总结结合在一起,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对话教学的完整过程性。如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与“发”都是建立在“愤”和“悱”的基础上,故从过程上看,启发是对愤悱所得的总结和提升,对话必须完成总结的功能才可能实现启发的效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更是明确提出“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四个步骤,其中将个人的感觉和经验上升为一般性、一致性认识的归纳和定义是对话的重要旨归。

在老年大学教学中,对话归纳显著的优势在于:(1)作为教学中最普遍、传统和有效的教学形式,老年大学生有着较好的适应能力,能迅速融入教学氛围中;(2)对话,特别是充分允许老年大学生表达和倾诉的对话,能满足其心理需要,增进师生信任,激发老年大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意志;(3)老年大学生相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有着更为深厚的知识积淀、生活阅历和通识性知识基础,在对话中更能就具体问题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体现出更佳的对话效果;(4)对话能让老年大学生充分的自我反思。正因为能和教师深入对话,老年大学生可以通过对话,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激起改变和完善自我的欲望与意志。可见,对话归纳是适合老年大学教学的一种结课形式,其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对话的对象,并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

老年大学教学的对话结课需要注意如下几点。(1)对话从内容和方式上要顾及老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老年大学生对话要消除权威感,而作为一个平辈、晚辈,像朋友或亲人般关照他们。说话的语速、语调要尽量柔和、舒缓、亲切、和气,多以询问、征求意见的句式和老年大学生对话。注意做到倾听时不插话,切忌在引发老年大学生认知冲突的过程中,采取诘问、逼问等方式,而应多以鼓励和提示引导为主,更要避免讽刺的话语。(2)对话结课的内容要尽可能简洁,紧扣教学内容,使老年大学生能将注意有效集中在学习内容上,避免无关信息的干扰所造成的认知压力。(3)对话可反复,保证老年大学生掌握识记。老年大学生在短时记忆的反应时上略长,故对话单句可以尽量少持信息,而采用反复的形式,增加对话语句的频次,帮助老年大学生记忆,最后使他们能够复述或陈述出教学内容的要点。

广东省老干部大学诗词赏析班课例(节选)

结合学生作业,在对话中总结诗词写作的经验。

(1)语义要清楚。例如:望子成龙,重育德勤襁。亲情绞,律条皆藐。苦辣酸甜表。(某学生《点绛唇·留学生刀刺亲母感赋》下片)

教师点评:“重育德勤襁。亲情绞”等句语义均欠清楚。

教师引导:诗句如何才能表意清楚?

学生讨论:语言要规范,尽量不要生造类似“德勤襁。亲情绞”等词语。

(2)要注意孤平。例如:炎黄一统从头越,跃马纵缰再着鞭。(某学生《七律·党庆九十颂》尾联)

教师引导:句中何处犯孤平?应如何完善?

学生讨论:“跃马纵缰再着鞭”犯孤平。犯孤平应该救。

(3)要注意三平调。例如:幸得英明党创立,喜传星火煌燎原。(某学生《七律·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颈联)

教师引导:句中何处是三平调?应如何避免?

学生讨论:“喜传星火煌燎原”中的后三字“煌燎原”是三平调。应将“煌”字处改为仄声。

(4)要注意节奏。例如:驱鞑虏义冲霄汉,舍己抛家斗志刚。(某学生《纪念广州“三·廿九”起义一百周年》首联)

教师引导:这两句的节奏和谐吗?应如何完善?

学生讨论:“驱鞑虏义冲霄汉”是三四节奏,应予调整。

资料来源: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教学观摩课资料汇编[C].广州:广东省老干部大学,2015:72-73.

2.图表归纳

图表作为一种直观呈现事物性质和数量关系等属性的形式,广泛地运用于各类总结和归纳中。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存在对比、相关关系的概念,适宜采用图表的方式加以归纳总结。通过打破原有的知识陈列顺序进行重新编排,将相关概念进行并列,进而展示出其相似与相异的特点,帮助老年大学生迅速辨别,并有效识记。

结课中的图表不是知识按自身逻辑结构排列的,而是通过教师为凸显知识内部或知识间关系而进行的创造性工作的产物。图表本身就是对知识内容的凝练总结,是更为深层次的归纳。它要处理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要转向老年大学生经验的统整。教师通过向老年大学生呈现图表,帮助他们在认识图表的基础上完成对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

图表结课对于老年大学教学的适用性主要表现在:(1)图表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抽象和象征的思维能力,这些是老年大学生所具备的;(2)图表能更明显地显示出学习内容的性质特点,展示相关概念间的异同,从而减轻认知负担,适合老年大学教学结课使用。

(二)延展式结课

延展对于老年大学生来说也是较为适宜的结课方式,一般可分为总结式延展和预告式延展。

1.总结式延展

教学活动的结束绝不意味着教学意义的完结,根据“课”的意涵大小来划分,总结式延展的意义也有大小之分。当我们说“一节课”时,结课就是完成一节课的收尾,它需要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进行良好的铺垫;当“课”的含义拓展到一门课程的教学时,结课就意味着一个学段、一个完整知识体系学习的结束,它需要为下一个学段、下一个知识系统的衔接做好准备。当我们再将“课”的意义扩大,把它定义为整个学校教育过程时,结课依然不意味着学习的完结,它的结束需要为老年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提供技能方法和思想工具。因此,结课不是对当下教学行为总结,而是一种连接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教学的方式。它不仅总结过去,形成当下的认识和看法,并将这种认识贯彻到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实际的影响。

2.预告式延展

预告式延展指代一种对接下来学习任务的提前交代,提示老年大学生今后一段时间的学习方向和内容要求,帮助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和知识结构的调整与准备。预告式延展放在结课部分进行,对教师的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1)延展内容不是一个独立的、突兀的环节,而是自然地融合在教师的总结中,这就涉及教师对教学内容整个知识系统的熟练程度、新旧课之间的内容衔接的关键点及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次好的结课延展,老师能在总结过程中通过继续追问、制造悬念,使老年大学生顺着知识脉络思考,遇到困惑,预想到未来的学习内容,并朝着该方向自觉准备。(2)延展是一种指引,必须起到唤起老年大学生注意、提高他们对知识专注的效果,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掌握足够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在结课阶段,老年大学生的注意强度下降,学习意志也发生动摇,此时进行延展,摄入新的学习信息,无疑更加重了老年大学生的认知负荷。一般的、没有设计的延展,难以引起老年大学生的关注,甚至会造成其厌恶心理,影响未来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的延展必须形成一个新的兴奋点,激起老年大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把关注点停留在教学内容上。

广东省老干部大学诗词写作基础班《诗词创作方法》授课记录(节选)

1.拓展阅读

师:在课程的最后,我们添加一个拓展阅读。

买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注:戋戋,音笺,形容很多。五束素,古代一束为五匹。素,高级丝绸。中人赋,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一年应交的赋税。

通过对牡丹身份的刻意张扬和花价的形象换算,揭露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课程小结

师:古今作者,纯粹咏物的作品极少,就算有,亦不过是逞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炫耀模形状物之文字技巧,套句现成话,叫作“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师道《后山诗话》)诗的主要功能是言志与遣情,咏物可交由记叙文和说明文去完成。作佳诗有很多方法,尤以托物寄情、情景交融为判断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资料来源: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教学观摩课资料汇编[C].广州:广东省老干部大学,2015:5-6.

延展式结课对于老年大学教学的意义在于以下两方面。(1)延展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符合老年大学生追求学习意义,体悟内涵意境的志趣。预告式延展着眼于教学内容本身,且更强调从已学内容着手进行延展,其重心必然落在了对教学内容意涵的深入挖掘上。从事实性内容进入价值体验,从认知要求上升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2)延展有助于持续保持老年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他们的学习节奏稳定在一个相对固定节律、平稳向前的程度上。特别是预告式结课提前将部分重要或难点内容进行预告,有助于减轻新授内容对老年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压力。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解,使老年大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使注意的分配更有效率。在结课过程中,老师提示和设疑引出新内容,也鼓励老年大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总的来说,在结课阶段保持稳定的预告式延展,容易帮助老年大学生形成并保持积累提前量,做好预习和巩固的好的学习节律,使他们在学习的节奏本身就得到老有所学、学有精进的乐趣和意义感,从而更能充实其老年生活,为老年大学教学增添意义。

[1] [美]斯滕伯格,威廉姆斯.教育心理学[M].张厚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43.

[2] [美]斯滕伯格,威廉姆斯.教育心理学[M].张厚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45.

[3] 有研究认为(Bromley,1958),老年群体短时记忆能力的缺陷表现在无法在相似的杂多信息中识别指定信息;另一种解释则认为,老年群体在记忆的容量上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记忆空间”(Vigliocco & Penello,2001);还有一种观点指出,老年群体因为在记忆策略上的不灵活,导致记忆效率的低下(Freeseman & Mitchell,1988)。

[4] 一般将长时记忆按照记忆对象分为情节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节记忆指对事件或经历的记忆;语义记忆指对词汇、句子的语法规则、意义的认识和辨别能力;程序性记忆则强调对动作技能的规则和操作顺序等内容的记忆。

[5]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2.

[6] [美]奥姆罗德.教育心理学(第四版)(下册)[M].彭运石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00.

[7] 肖健等.老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