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老年大学教学的导课艺术(1 / 1)

一、老年大学教学导课艺术的性质

导课是教学的初始环节,指教师运用一定方法和技巧,将老年大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的过程。成功的导课,不仅关系到教学其他环节的顺利进行,更事关老年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动力的培养与建立,进而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导课不是简单、机械地执行某些特定的动作,而是一种体现教师如何将静态的书本知识与鲜活的老年大学生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智慧,是展示教师个人魅力,与老年大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教学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艺术行为。

老年大学教学与普通大、中、小学校教学的差异主要源于老年大学生的特征。作为特殊的学习群体,老年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对教师的导课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这些因素,使得老年大学教学的导课具有以下性质。

(一)针对性

导课就其目的和实际操作而言,有着显著的针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能力上看,老年大学生的智力——无论是晶体智力还是流体智力——已过了巅峰期,处于下降的阶段,老年大学生的认知加工速度趋缓。[1]因此,针对他们的导课不宜出现过多的陌生概念,导课速度也应尽可能放缓,保证老年大学生能听清、听懂。

(2)从兴趣上看,老年大学教学的导课涉及需求、情绪、动机、注意和行为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并通过需求与情绪表现出来。

从老年群体的需求上看,有研究显示,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要大于精神需求,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认同需求、自我实现等精神需求表现出下降的趋势。[2]他们的物质需求更多地表现在对健康保健、人身安全方面的保全。此外,不同生活、职业及学历背景的老年人在精神需求上还是存在强弱差异,干部和高学历者在交往与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明显高于其他群体。[3]总体上说,老年大学生的需求是具有较大差异的。

从外显情绪表现上看,老年人在对待具体事物的反应与年轻人并无太大差别。心理学研究一般将情绪看作由“主观体验、外显表情和生理反应”三部分构成,老年人与年轻人在情绪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在于主观体验方面。“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指出,人的情绪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生命剩余时间”的知觉。由此,老年人在情绪上更倾向于从自身现实生活境遇出发,倚仗当下的即时感受引**绪表现。所以,老年大学教学导课要充分注意老年人的即时体验,满足他们当前生活的现实需求。

从需求和情绪的表征来看,老年大学生的兴趣大致集中在如下方面。(1)人身安全防护、健康保健方面的知识。(2)注重与退休前工作和生活的联系与完善。老年大学生的自我实现与其过往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息息相关。根据老年社会学研究中的连续性理论(continuity theory),进入老年期,人的习惯和爱好会尽可能稳定的保持,而越是“成熟型人格”的老年人就越能接纳并以不断完善自我的状态享受自己的生活。在老年大学生中,“成熟型人格”的比重较高,他们对自己以往从事的工作仍保持较高的热情和关注,对于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专长有较高的积极性。(3)舒缓淡雅的消遣性闲暇活动,如声乐、保健操等。老年大学教学导课时要考虑到上述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大学生与普通老年群体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相同之处在于获取兴趣内容的途径上,老年群体普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媒体,而较少利用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内容上,老年群体普遍较为关注时事新闻和养生健康等方面的资讯。[4]但在对事物关注的广度和深度上老年大学生显然更胜一筹。目前,老年大学生多为政府部门、城市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和学校离退休教职工,其原本职业也直接影响着老年群体的人生定位、生活态度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识与选择。[5]老年大学生更能对与自己生活经验较远的知识产生兴趣,如他们比一般老人更有兴趣学习计算机互联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乐器和其他陶冶情操、满足精神享受的内容方面持更加开放的态度等。导课要抓住老年大学生的兴趣特征,强调他们情操陶冶和精神享受方面的需求,以此激发老年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启发性

启发性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形式和类型的教学活动中。老年大学教学同样要求教学过程,尤其是导课过程具有启发性。启发本身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产生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解决学习问题。老年大学教学的启发同样表现在对老年大学生认知和情感的触动上,引发他们打破以往成见,获得新的认识和体验。

相较于一般的受教育对象,老年大学生在认知经验上有其特点。引发其认知冲突,启发其心智,需要注重以下两个特点。

1.老年大学生阅历丰富,认识事物更为信赖自身经验,对某些具体事物和现象有较为稳定的认识和看法

有研究显示,认知老化与认知的开放性和外向性有着高度负相关,[6]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衰退,既对认知的开放性和外向性产生不利影响,又以开放性和外向性的减弱为标志。因此,对老年大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启发以说理为主,从老年大学生的生活境遇出发,而不需要过多花哨的形式或与其经验无关的故事。

2.是否符合老年大学生的志向、兴趣是启发成功与否的关键

老年大学生在工作岗位奉献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悟,年至退休,大多居静淡泊,兴趣以修身养性为主。因此,导课启发要抓住老年大学生对人生体悟、身体保健等方面的兴趣,引发他们产生共鸣和思考。

(三)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导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将教学内容有效引入课堂情境,加速和学生经验的融合。在此过程中,其自身的知识性往往易被忽略。从心智发展上看,尽管老年大学生的流体智力衰退,但其晶体智力仍能维持较为成熟的水平。因此,相比于中小学的教学导课需要借助更多形象化、趣味性的感官材料,老年大学的教学导课更应注重知识性。在老年大学生丰富阅历的基础上,教师更应该把教学内容蕴含的深刻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意义向他们展示,拓展他们的思考、消除他们的过往成见,生成新认识。

当然,强调知识性并不意味着拒斥趣味性。而是要根据老年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导课的趣味内涵进行适当的调整变化。

1.导课应注重内容内生的趣味性

这种趣味性建立在教学内容蕴含的哲理和人文关怀上,通过教师的教学诠释,真正触及老年大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唤起他们对老年生活的美好向往。内生的趣味性不是一种流于市侩的笑话段子,而是一种真正给予老年大学生心灵慰藉的长效“伴侣”,作为精神力量,照亮老年晚年的幸福生活。它带给老年大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一时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转瞬即逝,“每次快乐都一次性消费掉,它留不下什么决定人生意义的东西”[7]。对于老年大学生来说,这种不断被消费掉的快乐,不仅难以在其丰富的生活阅历里掀起涟漪,消费过后的空虚之感更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老年大学生更为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可以长久在其生活中产生促进作用的幸福感。

2.导课应注重教学交往的趣味性

教学趣味性的另一重要方面表现在教学交往之中。教学交往是在教学情境下,师生双方以知识学习为目的,进行的对话沟通和精神交互。在一般教学中,教学交往除了教授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显著的育人价值,“德行是整个教育目的的代名词”[8]。教师作为一种道德示范,将教育目的中应有的道德规范、价值理想等非理智因素向学生展示,帮助学生提供道德水平、发展健康心理,形成正确、稳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一般教学的这种教育性原则要求,使得教学交往被赋予鲜明的伦理道德意味,教师在交往中需要保持一个道德示范与权威的形象,在交往中往往表现出长辈对晚辈的教导与呵护。在老年大学的教学交往中,教师的角色作用不再是长辈对晚辈的呵护与关爱,而更趋向一种晚辈对长辈的帮扶或平辈朋友之间的论道谈心。教师不再背负道德的示范与权威角色,对老年大学生的教学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指导,而是建立在社会角色平等之上的对话交流。导课交往的趣味性,教师应该平缓的、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对老年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慰藉来使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

二、导课艺术的作用

导课是联系教学内容与老年大学生这两个基本教学要素的桥梁,发挥着中介与促进作用,使教学内容能更为适应和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导课艺术的发挥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认知过程。

(一)调动老年大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对学习内容的长久注意

注意是指人在眼前存在的若干个对象中,或是浮现出的想法、观念中捕捉其中一个的心理过程。故其本质在于意识的集中。[9]集中注意力,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条件。导课的第一要务,便是将老年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老年大学生的注意力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随着年纪的增长难以保持集中,只有当执行复杂任务、干扰信息较多时才表现得不如年轻人。[10]因此,老年大学教学的导课应当注意舒缓、简洁,不宜在导课环节设计过多的内容呈现,以免信息量过大且相互干扰,造成老年大学生的认知负担,影响注意力的集中与保持。

(二)激发老年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培养和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其意义不只对于当下的教学内容,更促进人形成持续的学习动力和毅力,钻研知识内在意蕴,增益人生境界的长久效应。

老年大学生较之一般大学生,有着更为稳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警觉的时间意识,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上追求更为从容和恒久的知识意蕴。在老年大学的教学中,为了激发老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课应致力于对知识内容本身趣味的挖掘上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示学习内容的真正趣味。

1.关注老年大学生的志趣,把他们的生活境遇纳入教学设计中来

老年大学生并非被强制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前来学习代表了他们对自身生活的理解与追求有向更完美的方向行进的渴望。而教学之所以为艺术,在于其创造性,是结合了人的意志和灵性、当下的境遇和情绪,造就出新的、向善的内容。正如韦伯(M.Weber)所言:“各种艺术的活动——艺术创作的行动尤然——能引人达到‘自我表现(Selbstdarstellung)’及‘自我活动(Selbsbetatigung)’的境地,而在这种境地,伦理的弦线自然也加入于共同颤动之内的。”[11]因此,教师导课要进入趣的艺术境界,必须站在老年大学生的精神视角,体悟他们的人生信念,真切地把他们的意愿融入教学中,变教知识为老年大学生的自我表现,实现他们的志趣与知识内容内在的协调与统一。

兴趣与老年绘画教学

在教学中,一方面,在分组写生的过程中,局部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增加个别辅导的时间,引导他们对写生对象的观察和理解,鼓励其大胆、灵活地去表达对象,在作画的后阶段,帮助协调画面的整体关系,多夸其优点,使其面对自己的画面效果而信心大增。在画室放音乐(控制音量),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在讲授某一种绘画专题导入新课时,想方设法通过历史故事、寓言典故、名作欣赏、现场作画等新颖别致的形式和手段,来引发老年大学生的学画兴趣和作画欲望,为完成教学任务铺平道路。在欣赏课中,除名作、佳作赏析外,增加与课程内容相同的学生优秀作品分析,用同等层次的具体可感的实例,使学生较易接受和领悟。要求他们课余读画家传记,利用文学的可读性来吸引学生了解画家,进一步理解绘画概念和内涵。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绘画的兴趣。

资料来源: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教学教研文集[C].广州:广东省老干部大学,2015:360-361.

2.合理利用教学情境,营造有生趣的教学氛围,帮助老年大学生接纳教学知识

教学情境不是罗列教学设施、教学材料等静物,而是以激发老年大学生的体验为核心、师生共同感知的空间状态。所以,教学情境是存在于主体体验中的关系生态。老年大学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与老年大学生的感知与情感投入与共融,教师要从老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出发,和老年大学生拉近心理距离,让其体会到学习生活的价值,从而使其认识到晚年生活存在的学习乐趣。

(三)增强教学内容与老年大学生认知的联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老年大学生在认识事物方面所需的智商并不逊于年轻人,只是在单位时间内认识的反应速率较年轻人慢,因此,相同内容的学习时间要长于年轻人。有研究显示,人的反应,尤其是针对简单刺激的简单反应时间普遍在50岁后开始逐渐减缓,70岁后反应时迅速减缓。[12]越是复杂的任务,反应时差距越明显。老年大学学习的内容大多属于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故老年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导课不仅是教学中的起始环节,在认知上看,更应成为连接老年大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一座桥梁。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概念,即强调将教学内容的主线关系和重要概念在教学之前进行总结和梳理。“组织者的主要功能就是在老年大学生能够有意义地学习课题之前,在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和他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他们的桥梁”。[13]可见,“先行组织者”同样有着教学内容先导的性质与职能。尽管奥苏伯尔并没有将“先行组织者”与导课联系起来,但他依旧启示我们,老年大学教学导课的任务是将教学内容与老年大学生的认知连接起来。

由于老年大学生在学习的效率上逊于一般青少年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直接进入教学内容,他们的反应速率难以跟上,就容易造成认知负荷过大而丧失对教学内容的专注,从而降低学习效果。所以,教师的导课除了需要合理地安排单位时间内教学内容的强度之外,还应该对教学内容本身进行改造,使之尽可能清晰、明了,从而有助于老年大学生的认知,提高其学习效率。教师还要将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清晰、简洁的呈现,突出重点、难点,引起老年大学生在注意分配上的预先调节。

三、老年大学教学导课的类型

作为教学实践的艺术,导课具有鲜明的个人创造和特定的情境特色,集中体现着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故而难以形成一种可以完全复制的导课经验和套路。然而,导课必须得到他人的认同或借鉴,方可称得上艺术。具有艺术性的导课,要为人们共同认可,就必须具备一定规律性、稳定性,从而集成一定的类型。

导课艺术的辩证性质,决定了其在面对不同教学对象时,既存在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又有其差异特色,老年大学的教学导课与一般教学导课的关系亦是如此。一般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大致可总结出多种导课类型,如开门见山型导课、承上启下型导课、哲理故事型导课、直观演示型导课、悬念型导课、游戏型导课、随机事件型导课等。其中,有些是根据教学内容与人类认知规律而设计的,如开门见山型导课,适用于自身逻辑性较强,结构较为封闭的教学内容;又如,游戏型导课的教学内容结构较为开放,认知以直观感受体验为主,这类导课的对象多为形象思维和直观感觉为主的学生。依据老年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老年大学的学习性质,我们可以大致选择和框定一般教学中的导课类型。由于大部分导课类型来自于一般导课,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仅选取使用频率高、效果较好、能体现老年大学教学特点的三种导课类型进行说明。

(一)开门见山型导课

开门见山不是指直接进行教学内容的展开,而是在进入教学内容学习之前,将预备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知识内在逻辑联系简洁、明了地展现给老年大学生,使他们在正式进入知识教学之前,对内容有所了解、唤起注意的调节与分配等,做好一系列学习心理适应工作。

开门见山型的导课是适宜老年大学生的一种导课方式。

首先,老年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以抽象思维为主。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个体在11岁之后逐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所谓形式运算阶段,意味着思维达到以下特征:一是能够单靠语言材料进行推论,即用不着所指具体事情;二是能够进行“反省”,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命题”,来思考其内部的分类或关系。[14]又由于认知水平的发展是一个循序而不可逆的过程,故它作为一种能力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因而,老年大学生的认知尽管在反应时间上较年轻人长,但并不代表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年轻人差。“形式运算思维能力更多的是文化的影响和学习的结果,而不是成熟的结果”。[15]加上老年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层次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故可以胜任抽象的学习任务。

其次,教学内容以自身结构比较完整,有一定逻辑性的知识为主。老年大学教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在于完善老年大学生生活的志趣,使其老年生活与之前的职业生活能较好的衔接。因此老年大学教学需要在认知事实性内容的基础上,涉及原理性和价值性知识,满足学生的理智与价值内涵的发展需要。老年大学的教学内容不同于认知水平较低阶段学生的教学内容,以一定逻辑性、思想性的知识为主。

在教学实践中,开门见山型导课因循其性质需要把握以下要点:(1)导课要事先阐明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及重点难点;(2)导课语言要做到简洁、练达,最好配合PPT等教学媒介,分点分条清晰呈现教学目标与内容;(3)重点、难点要重点说明,包括会出现哪些概念、采用什么方法教学、这些知识点的意义及在整个教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等。

(二)哲理故事型导课

故事可做狭义与广义的理解。狭义的故事是指讲述过往发生的事迹;广义的理解是将故事视为对一些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说故事不仅可以叙述过去的事情,也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事件的讲述。作为一种言说和交流方式,讲故事为所有年龄段人群熟悉并喜爱。

哲理故事更加强调故事事实背后的教育意义和精神价值,它从内容到言说方式都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内容上,哲理故事的安排不停留在把事件的各个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而会通过设计疑问、冲突等方式制造困惑、紧张,最终得出结局,引起听众长时间的思考、回味,并将故事的内容与其他人生经验和感悟联系起来,得到新的内容。在言说方式上,哲理故事的表述是极具画面感的,作为一种以意义感为标志的故事类型,哲理故事的表述不是自说自话,而是一种对象“在场”的表达艺术。具体说来,故事预设了一个说理的对象,通过讲述事件,哲理故事旨在表现听众的体验与感悟,“叙事(故事)本身是一种体验及其表达,而阅读叙事文本表明了一种移情性、参与性的理解及其表达”。[16]哲理故事的教育性决定了故事的指向是听众,是老年大学生,又因为故事适用于全体人,所以哲理故事可以运用于老年大学的教学导课中。

老年人有丰富的生活和工作阅历,因而更能对哲理故事的说理性和人文关怀产生认同感,从而消除学习的顾虑,激发起学习热情和动机。此外,鉴于老年人的特殊性,教师在讲故事的方式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故事的设计尽量贴合老年大学生的经验兴趣,可选取一些以老年人为主人公,探讨老年生活话题的故事,更能引起老年大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关注;(2)故事言说的话语要尽量朴实、简洁,选用通俗、平实和规范的语言表述,既适应老年群体的话语方式,方便对方理解,更体现了对老年大学生的关爱和尊重;(3)讲述故事的语音语调要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平缓、语调平和,让老年大学生听清听懂,并不时停顿、询问其是否理解,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老年受众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三)情境型导课

在教育教学中提出情境概念不过百年历史。[17]在教育中,对它的理解不同于我们目之所见的实物、景色,而是一种因认知而产生的周围实物环境与我们精神世界的联系。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言:“当我们说人们生活在这些情境之中时,‘在……之中’……它的含义是指个人和各种事物及个人和其他人们之间进行着交互作用。情境和交互作用这两个概念是互不可分的。一种经验往往是个人和当时形成他的环境之间发生作用的产物。”[18]故情境不完全是一种客观实在,而是随着个体认识和精神意志不断转移更迭内容的一种关系。具体说来,老年大学教学中的情境型导课,需要涉及以下方面。

1.关注老年大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找寻教学资源

老年大学的教学情境不只是教学场所中涉及的教学设施、教学器材等可见的学校或课堂环境,更应将老年人的生活纳入教学情境资源的范畴。导课不仅仅开始于课堂之中,而从承担起老年大学生的教学任务时便已经开始。教师的导课在进行知识教学之前,从关心老年大学生的生活,走进老年大学生的生活开始。

2.关注教学内容本身构筑的情境意义

当我们把情境理解为一种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以将其教学情境当做一种整合教学资源的有效机制。老年大学教学不仅要结合老年教育目的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情境意义进行挖掘,从而使老年大学生识记和掌握事实性知识,而且要让其领悟、体验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关怀,从而真正在精神上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过上从容、豁达、安详、自得的老年生活。

3.在导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即时的教学事件、素材,展现教学机智,构建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

教学情境要联系老年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这种联系最终要汇入实际导课活动发生的情境中来。因此,教学当日或即时发生的事件、教室中的设施、环境素材都可以通过教师的创造性讲述串联起来,赋予教育意义,从而让老年大学生在认识上进入教学的状态,产生学习的意愿、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提高学习效率。

乐者,乐也

——听H老师“歌声寄深情”音乐课的感言(节选)

广东老干部大学以“康乐”教学理念进行了一堂颇具特色的“歌声寄深情”音乐观摩课,兼具思想性、经典性和娱乐性。

首先是一段背景介绍,把我们引入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个30年的伟大转折,再教唱寄寓爱国深情的《亲亲的中国人》,为了提高学生对声乐调性的理解和演唱技艺,教师介绍了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让学生着重掌握大小调转换的难点,感受节奏与韵律的奇妙表现力。最后学唱节奏明快的《我多想》,通过学生互动把课堂气氛推向欢乐的**。整个教学过程切合学生实际,体现了音乐教育的规律性和老年学生的特殊性。H老师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练声、视唱开始,通过男女声独唱、小组唱、全班唱等形式,轮番互动,反复练习,重点指导,突破难点。还通过为歌曲打造两个版本的表达方式,运用歌伴舞、舞伴歌的表演模式,增添歌曲的喜庆气氛和感染力。

资料来源:广东省老干部大学.教学观摩课资料汇编[C].广州:广东省老干部大学,2015:15.

[1] Salthouse T.A.The processing-speed theory of adult ago differences in cogni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996,103:403-428.

[2] 傅双喜,王婷.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及其增龄效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1):2057-2060.

[3] [日]长谷川和夫,霜山德尔.老年心理学[M].车文博,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70.

[4] 刘颂.老年精神生活: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群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2(4):82.

[5] 刘颂.老年精神生活: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群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2(4):82.

[6] Soublet A.& Salthouse,T.A.Personality cognition relations across adulthood.Development Psychology,2011(2):303-310.

[7]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13.

[8]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13.

[9] [日]羽生义正.学习心理学[M].周国韬,编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69.

[10] 肖健,等.老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5.

[11] 范寿康.教育哲学大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30.

[12] 肖健等.老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8.

[13] [美]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余景南,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0-141.

[14] [瑞士]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A].卢濬,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

[15] 肖健,等.老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5.

[16] 蔡春.“叙述”“故事”何以称得上“研究”——论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7.

[17]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62.

[18]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