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老年大学教学的概念(1 / 1)

教学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根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老年大学教学既有一般教学的本质属性,又有自己特定的基本内涵。了解教学和老年大学教学的概念,运用其包含的教育原理进行老年大学教学,是提高老年大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前提。

一、“教学”词源考

“教”与“学”两字的连用,最早见之于《书·尚书·兑命》:“斅学半。”孔颖达的解释是:“上学为教;下学者,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已学之半也。”即指教师的教与学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此教学的词义只是一种教者先学后教、教中有学的单方向活动,教师通过教人而学,以提高自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学。[1]虽然中国把“教学”作为一个词,但传统上一般强**师的教而不看重学生的学,突出教学的教授、传授、教导的作用。20世纪初,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回国后,因受西方教育的影响而大力批判中国教育重教太过,提倡把“教授”的提法改为“教学”,[2]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其主张迅速被接受。

在西方,一直没有像汉语涵盖教与学两方面的“教学”的概念。Learn(学习)来自中古英语的lernen,意思是“学”或“教”。Teach这个词来自古英语的taecan,而taecan又来自古条顿语的taikjan,其词根是teik,意思是“说明”。Teach这个词与token(意思是“信号”或“符号”)也有关系,从这个层面上说,“教”的意思就是通过信号或符号向某人说明某事,用信号或符号引起别人对事件、人物、观察或研究的结果等做出反应。[3]从历史上看,西方早期强**(teaching),后又走向另一个方面,格外强调学(learning),继而两个方面都强调,于是提“教与学”(teaching and learning);20世纪人们格外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强**与学的有机统一,更多地用instruction来指称“教学活动”。[4]《牛津现代高级词典》对Teaching和Instruction的解释是互用的,只是Teaching多用于具体的、实际的训练,而Instruction偏重于理论的、指导的方面。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学又成为焦点。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用Learning来指称“教学”甚至“教育”。

二、教学的概念

尽管教学是现代学校中每天都在进行着的实践活动,然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却是有分歧的。梳理清楚这些分歧,从中找到教学所包含的共性,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概念。

(一)关于教学概念的主要观点

国内外学界对教学的界定迄今各不相同。美国教育学者史密斯(B.O.Smith)把英语国家对教学的含义归纳为五类[5]。

1.描述式定义

教学是传授知识或技能的活动,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

2.意向式定义

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意向性活动,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学习。教学虽然在逻辑上并不一定包含学习的意思,但是教学有可能导致学习。教师可能教得并不成功,但他会争取成功。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人们对他教学的期望程度。人们希望教师能取得教学的成功,要求教师关注教学这一活动和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情,使教师对教学活动能做出评判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3.规范式定义

教学是一种规范性的行为活动方式,要求教学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条件,是使教学得以进行的活动中理智的数量——事实根据与推理运用的数量。训练和教导是教学的最基本活动;灌输和条件反射居于教学内涵的边缘地带,与教学密切相关;恐吓、蛊惑、生理威胁和说谎等都不是教学。

4.成功式定义

教学是成功,它表明教必须包含学这样一种思想,而且表明教学的核心背景是“教必须保证学”,即教学可以定义为X学习Y所教的内容的一种活动。教与学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5.科学式定义

这是由得到经验证实的教学效果与有关的教师行为之间的关系来表示的,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和命题对于教学概念和命题渗透的典型表现。

我国教育学界对“教学”的定义也有多种。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6]还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对教学的定义进行了概括[7]:一是最广义的理解,指一切学习、自学、科研、教育及生活等活动;二是广义的理解,教学通常为教育之意,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三是狭义的理解,认为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或者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四是更为狭义的理解,教学是使学生学会各种活动方法和技能的过程;五是具体教学的理解,认为教学总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方活动。另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实际上有三种意义的“教学”概念:一是侧重教师的教授行为的“教学”;二是强**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相统一的“教学”;三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教学”。发展到今天,教学概念涵括了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与师生的互动教学。教学的基本含义,指的是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的专门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8]

(二)本书对“教学”的定义及其简析

尽管大家对“教学是什么”的表述不尽相同,视域也有分野,但是,不同的观点对教学的本质属性的揭示还是较为一致的。这些共性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1)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活动;(2)教学离不开知识和技能,但又不限于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它还要促进学生身心整体的发展。我们还应该看到,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要的条件(如教学环境)。比如,在现代社会中,教学大多是在学校这种专门设定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的。

根据上述认识,“教学”的定义可以表述如下。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在特定的环境中(现代社会中主要是指学校),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为基本中介,教师和学生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并在知识、技能、智力、体力、思想品德、审美情趣和个性等方面得到发展的实践活动。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教学的内涵,有必要区分它与相关概念之间的不同。

1.教学不等于教育

广义的教育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广义的教学与教育的含义基本一致。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学校一切培养学生的活动,而狭义的教学专指学校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是教育的一部分。教学只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而重要的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学校还通过专题教育、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及潜在课程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全面发展他们的素质。所以,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教学不等于智育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在我国,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之一,和其他各育一起,综合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过程之中,在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方面发挥着独到的作用。智育的主要任务包括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基本的技能技巧,以及发展学生的智力。[9]其内容具体体现在各门学科课程当中,而学校中各门学科课程的实施,又主要是通过教学工作承担的,所以教学便成为智育的基本途径。然而,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教育内容也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施的,所以教学并不是实施智育的唯一途径。同样,智育的落实也不仅通过教学来完成,学校的其他教育活动也承担有实施智育的任务。从教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教学是从学校工作的角度来划分出来的一种学校工作。除了教学工作之外,学校的工作还包括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后勤服务工作等;而智育是从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种教育内容,谈智育强调的是教育的内涵和目的等。

3.教学不等于上课

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其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个别学生的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上课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尽管它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环节,但也不能代表教学的全部。除了上课之外,教师和学生还有许多其他相关工作。比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做教学准备、课后辅导和评价,学生为了配合上课还要在课外做预习、复习、独立作业等。可见,上课与教学也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三、老年大学教学的概念

根据对“教学”这一概念的理解,结合老年大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本书将“老年大学教学”界定如下。

老年大学教学是指老年大学生在老年大学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教与自身的学的双边互动,在三个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学以致用的目标的活动。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基本内涵。

(一)老年大学教学的主体是老年大学生

传统教学论强调“以教论学”,认为教学是教师讲主导学生学的过程,是由教师控制教学过程的活动,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应该适合学生的学,为学生的学服务。因为学生才是文化知识、技能技巧、思想品德、审美情趣的继承者和习得者。没有学生的学而仅仅强**师的教,是构不成完整的教学过程的。

老年大学教学强调老年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除了遵循现代教学观之外,还因为老年大学就是为老年大学生创办的,老年人继续学习文化知识技能,充实晚年生活的需要是举办老年大学的原初动力,这与普通高校和普通中小学的创办初衷是不一样的。此外,老年大学生都是社会中的长者。他们离、退休之前,有的是政府部门的高级领导,有的是基层的管理干部,有的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各行业的骨干、精英……无论其文化程度如何,他们都有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现象、过程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使得他们可以在学习中自主地判断是非,而不会简单地听从教师的讲授和引导。老年大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老年大学生的这一基本特点,牢固地树立以老年大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即通常说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切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考虑,要根据老年教育的特点和每一期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订教学计划,收集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不断探索的欲望;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学生的满意度作为评估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明确新型的师生关系,找准自己的位置。”[10]

(二)老年大学教学是老年大学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人—人”双边交往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把自己掌握的教学内容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传递给老年大学生;老年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基础等,主动地建构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自己新的技能技巧,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沟通。而这种对话和沟通得以达成的基础就是老年大学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师生关系。

所谓平等,首先是说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由于老年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等可能比某些教师更加丰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可能比某些教师更大,所以,老年大学的教师不但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更要对老年大学生多一份尊重和关爱。所谓平等,还指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施下效”式的关系,而是平等地进行对话和沟通。当然,这种平等也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双方在任何方面都是平分秋色的。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教师还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老年大学生应该给予教师应有的职业尊重。

(三)老年大学的教学场域具有特殊性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下展开的。老年大学教学有“三个课堂”。“第一课堂”即老年大学进行常规教学的教室。“‘第二课堂’就是在老年大学指导下组建的艺术团、演出队、摄影队、文化沙龙等社团”。[11]“第三课堂是指老年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反哺到社区,作为社区教育的志愿者老师,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和社会公益活动”。[12]“三个课堂”的概念,反映了老年大学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的特点。

老年大学“三个课堂”各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任务。“在第一课堂,教师根据学习者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选准教学切入点,帮助学习者梳理知识要点,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学习者在认知自身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环节,勤于思考,积极探讨;在师生双向互动、充满情感交流的课堂中,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教学氛围是和谐愉快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即第二、第三课堂),与课堂活动一样,是培养学习者自主精神、自学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学习者自发成立的社团在课余时间将成员召集起来,共同举办或参加相关活动,自我管理,自我教学,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情感交流。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使学习者感到课外学习的广阔天空和学习的趣味,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第三课堂的社会活动是学生们通过奉献和付出,成就自我、收获满足的过程”。[13]

老年大学“三个课堂”之间关系密切。“课堂教学是丰富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关键和必要保障。第二、第三课堂只是课堂教学的发展和延伸。如果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如果不夯实课堂教学这一基础,就谈不上第二课堂的丰富和第三课堂的拓展。而第二课堂的丰富,第三课堂的拓展,也是对第一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好检验和展示,也可以从中发现第一课堂的不足,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14]

根据“三个课堂”的关系,老年大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优化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

除了“三个课堂”的建设之外,老年大学教学还要重视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首先,老年大学教学情境应与现实相类似。这样的情境有助于老年大学生较快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次,要注意情境的多样性,因为老年大学生基于不同的教学情境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情境会激发他们不同的潜力。再次,在创设情境时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情境更加形象、生动,这样的情境有助于调动老年大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促进他们提高理解力、记忆力和生成技能。最后,教学情境应该是自由、宽松的,这样的情境有助于老年大学生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其中开放、民主、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是十分重要的。

(四)老年大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落实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

中国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促进健康,服务社会。这一宗旨是老年大学教学的指引,也是老年大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据此,老年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可以概括为两个大的方面。

1.促进老年大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道德、体力体能、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继续发展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进入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就是老年大学生。学生的本质属性在于他们是发展中的人。教育的基本价值就在于促进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发展。没有学生的发展,就没有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由此,老年大学生的基本属性就是:他们是继续发展中的人。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道德、情感、个性等方面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受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分工、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人的全面发展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真正实现,在此之前,人的发展都处于片面发展阶段。据此,老年人虽然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其发展程度已经比较高,但是,他们仍然处于片面发展阶段,其身心素质仍然不完善,但是他们都希望自身素质发展得更加完善。这就凸显了老年人继续接受教育、发展自我的必要性。老年人自身素质现状的不完善性和追求素质完善之间的差距,就是他们继续发展的内驱力。老年人继续发展自我的途径有多种,进入老年大学继续接受教育,是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而老年大学教学是老年大学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因为教学是社会活动中专门组织起来进行传授知识的特殊认识活动,学校通过教学这种专门化的特殊途径,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教育等的基本知识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能够简捷有效地把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促进学生各个方面得到预期要求的发展,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任务。

2.引导老年大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继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老年大学办学宗旨的最后一项“服务社会”强调的是通过老年大学教育,不仅进一步发展老年人的身心素质,而且要把他们获得的新素质反哺给社会,继续为社会发展奉献自己之所能。很多离开了工作岗位的老年人认为,自己不再工作也就意味着社会不再需要自己了,所以也就不再主动地关注和参与社会发展。久而久之,老年人与社会公共生活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远。实际上,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对社会有所付出和贡献。社会成员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共享社会经验,同时享有广泛、平等的社会生活机会。老年人是社会的一个群体,他们仍然要以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既享受公民权利,同时也履行公民义务。随着当今国际社会形势的变化,公民的内涵及其权利和义务等都正在发生着相当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教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这其中也必然包含着对老年人的公民教育。2015年6月在西班牙阿里坎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老年大学协会(AIUTA)第96届理事会议和国际研讨议的主题——“老年大学,公民和社会凝聚力”就清晰地释放了重视老年公民教育的信号。此外,国际社会大力提倡的积极老龄化等,都说明了老年大学生继续发展的必要性。而这些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老年大学教学除了立足于老年大学生的继续发展之外,还要着眼于社会发展,着眼于老年大学生继续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五)老年大学教学要帮助老年大学生学会学习

今天是一个信息文明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剧增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成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每一位地球公民的必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就提出“学会生存”的主张,1996年,该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再次提出,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有四个,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15]

应对信息文明的挑战,要求人们学会学习,特别是要学会自主学习。于是,终身学习理念应运而生。对于老年大学生来说,尽管他们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在社会公共空间之中,信息文明的许多产物——如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数码相机等与他们朝夕相伴。他们自身也需要进一步修养道德、丰富和更新知识、习得新的生活技能。因此,他们和成年人、青少年一样,面临着终身学习的任务,而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获得的基本途径就是老年大学教学。

因此,老年大学教学不但要教给老年大学生新的知识技能,帮助他们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更要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地继续发展自我。我国老年教育研究者将老年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界定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自主性——学习者确定学习主体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参与教学并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这需要学生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也需要学生具有能够将教师的外部引导力转化为内部动力的能力。其二是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导、启发下能够更自觉、更主动、更独立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能够不断挖掘潜力,主动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其三是创造性——学生首先需要具有坚实的学习基础,然后追求学习的进一步升华,融入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变学为造’。”[16]

[1]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5.

[2]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55-156.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册)[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34.

[4]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

[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册)[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33-240.

[6]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8-89.

[7]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44-145.

[8]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

[9] 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54-455.

[10]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课题组.老年大学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创新[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5:4.

[11] 杨学俊,王丽雅.老年大学的“三个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9):23-26.

[12] 杨学俊,王丽雅.老年大学的“三个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9):23-26.

[13]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课题组.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2:166.

[14]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课题组.老年大学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创新[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5:49.

[15] [法]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

[16]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课题组.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