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其实很简单(1 / 1)

郑日昌

近年来对幸福的讨论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你幸福吗?”“我姓曾!”这是发生在电视采访中的笑谈。

世上无人不渴望幸福,但对幸福的理解却各不相同。笔者在这里不揣浅陋,也谈谈对幸福的理解。

幸福是复杂的,影响幸福的因素多得数不清,从物质到精神、从政治到经济、从衣食住行到医药卫生、从工作事业到休闲娱乐、从婚姻家庭到周边环境,与人生有关的方方面面无不影响到人的幸福感。幸福的复杂性还表现在,达官贵人和凡夫俗子各有各的幸福;权势大、金钱多、学历高未必幸福,平民百姓未必不幸福;富贵者有快乐,但不一定有幸福感。幸福和快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是需要满足之后的愉悦感,不同之处在于快乐与特定情境有关,是某一具体需要满足之后的感受;而幸福是对某一时期生活的总体感受,是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

大道至简。幸福其实也很简单,可以简洁地表达为:幸福=成功 / 欲望。

幸福是人对生活的满意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幸福主要受两个心理因素影响,一个是成功感,一个是需求感(欲望)。前者和幸福成正比,后者和幸福成反比。要增强幸福感,就要努力争取成功,加大分子;同时还要减少需求,缩小分母。争取成功意味着积极向上,与时俱进;减少需求意味着降低欲望,知足常乐。

成功是对需求的满足,但轻易得到或别人给予的满足并不能使人产生成功感,只有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成功才会有成功感。我有几位来自农村、家境极贫困的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将父母接进城享受天伦之乐或带去世界各地旅游,两代人都体验到极大成就感和幸福感。而那些“富二代”“官二代”则绝无此高峰体验。

一般说来,付出大的努力,取得大的成功,便体验到大的幸福;小的努力,小的成功,便有小的幸福;付出很大努力却得不到相应回报便是不幸之人。

但一个人的幸福不能只到终点去寻找,而要在征程上沿途去发现,要学会欣赏生活中那些细小的事情,学会闻一闻路边玫瑰花的芬芳,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和幸福。只对成功结果有幸福感,那只有短暂的一次幸福;而在努力过程中也体验到幸福的人,则有更多更长的幸福感。这就是所谓的“双倍幸福法则”。

一个人并非努力了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成功除了需要勤奋外,亦受自身能力乃至性格制约,更有条件和机遇问题。成败并非完全由自己决定,我们既要努力争取成功,也要坦然接受失败。接受失败的有效方法是降低欲望。

某些高官富豪、学者明星似乎很成功了,为什么还会痛苦抑郁甚至自寻短见呢?多半是和需求太多、欲望太高有关。需求是多方面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个需求满足了就会产生更高的需求。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谈历史与人生》一书中,引用明末清初的闲书《解人颐》中的一首白话诗,来描述人的欲望无止境: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其中,“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两句为南先生所加。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最基本需求是生理上的需求,亦称生存需求。首先是个体生存,就是要吃饱肚子;其次是种族生存,就是延续后代。孔老夫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食色,性也。”生理需求满足了,能活下来了,接下来是安全的需求(也属于生存需求),要有房子遮风避雨,要看病延年益寿。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年代是既无房奴又无看病难的。人的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不满足是难有幸福可言的。生存需求通常是物质上的,满足之后接下来就是心理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了,要被人爱、被人尊重,要爱别人、尊重别人,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认为:“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呼吁人们:“应该多做善事,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

上述需求层次理论并不新,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有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比马斯洛的论述要精辟得多,而且早了两千多年。中国还有句话:“饱暖思**欲,饥寒起盗心。”这是更生动、更传神的需求层次理论。现在许多人的烦恼和毛病都是因为吃得太饱。

过去我们肚子饿,感到不幸福很好理解,现在吃饱了,生活越来越好,为什么幸福却越来越少呢?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社会变化太快,无法适应。不但新东西层出不穷,而且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适应不良就会被社会淘汰。

二是人际竞争激烈,压力太大。升学就业、职场商场犹如战场,职务职称都要竞争,难免会遭到挫折和失败。

三是面临选择太多,烦恼焦虑。现在社会变得越来越宽松,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自由。选择会导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双趋冲突,前怕狼后怕虎的双避冲突,想吃怕烫的趋避冲突。正如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所言:“如果上帝不在了,人们就陷入了焦虑。”

四是欲望水涨船高,盲目攀比。欲望受参照系影响,过去肚子饿,大家都饿,便不觉得自己不幸;现在都吃饱了,看别人吃的比自己好,便产生了“羡慕嫉妒恨”的烦恼。改革开放以来,从城市到农村,从官员到百姓,生活普遍有大幅度提高,为什么不满和骂街的人却比过去多了呢?原因是有人先富,有人后富,有人大富,有人小富,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往上比的人注定是不幸的人,可老往下比又一定是没出息的人,因此要学会比较,既要与他人横向比较,又要与自己纵向比较。往上比,天外有天,要永不止步;往下比,看看不如自己的人或回忆一下最艰苦的年代,则知足常乐。

根据压力应对理论,争取成功是问题取向应对,降低欲望是情绪取向应对。我们要一手抓问题应对,一手抓情绪应对,两手都要硬,不可偏废。只有两个应对都做好,才是一位真正的成功人士,才有真正的幸福感。

我们的教育往往鼓励人锲而不舍,争取成功,而不提倡适可而止,调整目标。“有志者事竟成”“铁杵磨成针”,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格言。而接受失败、降低欲望则被看成不思进取、甘居落后的庸人。如果我们把这些名言警句当成绝对真理,就会培养出“一根筋”的人,“撞了南墙不回头”“到了黄河心不死”,这样的老百姓多了,社会并不和谐。

苏格拉底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十几年前我在北京大学做如何调节情绪、保持阳光心态的演讲,有学生当场发难,问我“是愿意做一个痛苦的智者还是愿意做一头快乐的猪?”还有人递字条讽刺我是阿Q。

我的回答是:

“本人智商一般,够不上智者,而且不愿痛苦;我吃饱了工作,猪吃饱了睡觉,最后要挨刀宰,看来我也不是猪。至于猪是否快乐我不知道。汝非猪,焉知猪之快乐?”

“对阿Q要一分为二,如果一个人时时、处处、事事阿Q,那叫没出息;但偶尔来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于缓解痛苦、避免精神崩溃,也是不无裨益的。”

“我的座右铭是:自强不息,自得其乐;与人为善,与时俱进。以此与各位同学共勉。”

幸福是快乐的集合。怎样才能减少不快乐增加幸福感呢?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指出:“不是事情本身使你不快乐,是你对事情的看法使你不快乐。” 笔者经常用不好中有好的相对论、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的全面论、现在不好将来好的发展论这套阴阳辩证思想,以及经过努力还得不到的东西就说它不好的“酸葡萄心理”,自己所有的东西摆脱不掉就说它好的“甜柠檬心理”来摆脱烦恼,竟然屡试不爽。但也有人批评后面两句自我安慰是消极的人生哲学,不宜提倡。我认为,这两种心理是问题应对和情绪应对的有机结合。为此,我把《伊索寓言》中“狐狸与葡萄”的故事加以改编,来回答这种指责。详见本书《阴阳辩证法》一章中的内容,算作对本人幸福观及如何获得幸福的形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