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是有情感的,更是有理智的,我们要用理智来驾驭自己的情绪情感,而不要做情绪情感的俘虏。我们平时经常说这人失去理智了,就是说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压不住火儿,破口大骂或大打出手,或者激化了矛盾,或者导致了悲剧、惨案,这是失去理智的结果。
因失去理智导致的悲剧媒体上时有报道。比如,因对电动车收费标准不满而发生争执,拔刀相向,四人丧命;两个行人不慎发生碰撞,推搡中一人左眼被打瞎;楼上在阳台上给花浇水弄脏楼下晾晒的衣服,两家打斗互有伤亡;在飞机上因不满前边座椅后倾,由谩骂到大打出手,导致飞机迫降等。类似这样的新闻实在太多了。
那我们遇到问题,怎么才能做到理智呢?我总结自己的经验,概括成三思制怒法,就是说话、做事一定要思前想后。“三思而行”本是句古语,我给它做了一个新的解释。三思怎么思?
第一,要思发怒、发火是不是有理,我占没占住理。俗话说理直气壮,我有理,所以我可以大声跟你去辩论,去批评你。但其实要真正有理了,你应该记住另一句话:“有理不在言高。”你真理在握何必要跟他喊呢?两个人吵架,我们旁观者有时分不清谁有理,我告诉你一个特别简单的辨别方法,你就看谁气急败坏,脸红脖子粗地在那儿大喊大叫,那个人往往没理,因为他没有理,所以只好用高声来压倒对方。你看那真正有理的人啊,任凭你在那儿喊,在那儿骂,等你喊累了,骂完了,他告诉你错在哪儿了,一二三几条一摆,你就瘪了,就没话可说了。有理啊!他是胸有成竹的,你那根本是胡搅蛮缠,站不住脚的,他几下就给你顶回去了。当然,毕竟你有理的时候,发一发火还可以理解,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还是可以不发火的。
第二,要思发怒、发火可能的后果,能给我带来什么。我骂了他,打了他,我跟他吵,我发脾气,摔东西,后果是什么。摔东西,毁坏了财产;顶撞领导,没有好果子吃;我动了手,他也要还手,最后两败俱伤,冤冤相报,矛盾越来越激化,弄不好还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两头羊面对面过一个独木桥,总得有一只后退相让,否则便会同归于尽。退一步海阔天空,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彼此谦让最后双赢,大家都会成功。
第三,要思有无替代发怒、发火的办法,有没有更好的相对比较安全可靠的解决办法。比如,惹不起躲得起,我离开这个地方,我看见你就来气,我不看你不行吗?前边讲的幽默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化解矛盾冲突的好办法。
别人都说我这人脾气不错,有的学生跟我多年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竟然会向我提这样的问题:“老师,您发过火没有?您生过气吗?”嘿!我说这是什么话呀?我当然也发过火,也生过气啊!“那我们怎么没看见呢?那您最后一次发火,最后一次生气是哪一年啊?”这说明他们平时很少看到我发火生气,因为看别的同学经常被老师训,感到自己很庆幸。有时候学生们在一起聊,张口你们“导”我们“导”的,有的诉苦又被自己导师骂了,我的学生得意地说,我们郑导从来不训我们,特宽松。其实我原来也不是这样的,年轻的时候也爱急,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又学了心理咨询,人的性格虽然不可能完全改变,但是你慢慢地磨炼,修身养性,还是可以有所改变的。尽管当时也很气,也很急,但是表现出来很平静,这也是可能的。
我举一个多年前的例子。有一次探亲坐火车,没买到卧铺,只买到硬座,要坐十多小时。车上无座的人很多,很拥挤,中间我起来去上厕所,没有位子的暂时坐我那儿休息一下当然是可以的。我回来了,这个座位应该还给我,但是碰上那么一个人坐上就不动了。我开始忍着,想他可能太累了,让他再坐一会儿。可是后来我发现他没有让我的意思,好像目中无人,连理都不理我,也不说声“对不起啊!我再坐一会儿就让你”。不但不说,还在那儿洋洋得意。我想这个人可能忘记了这是我的座位,就提醒他说:“这位师傅,您也休息一会儿了,能不能把座位还给我?”那个人不理我,我以为他没听见,就再次说这个座位是我的。他瞪了我一眼,高声说:“你的?你叫它它答应吗?凭什么是你的?我和你花一样多的钱,怎么就许你坐不许我坐啊?谁坐了就是谁的!”这件事我有理,可一看那是个彪形大汉,横眉怒目,我惹得了吗?你说我去拉他,骂他,没有用啊!到时候一拳打过来,把我眼镜打碎了,眼睛扎瞎了,你说我犯得上吗?不就一个座位吗?不就是站几小时吗?算了,算了,还是忍着吧!周围的人也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不讲理啊?人家让你坐半天了,也可以了,这人也太过分了!但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只是同情地看着我,气氛有点儿尴尬。我就调侃说:“看来这个座位只能归您了,因为我要打也打不过您。座位有限,那就应该谁胳膊粗力气大谁坐,这也是公平竞争啊!您就坐吧!”说得他不好意思,脸都红了,在众人的笑声中把座位还给我了。我说声“谢谢!”然后才坐下来。表面上看我没生气,其实我心里气得很呢!但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你去跟他冲突没你好果子,咱犯不上自找倒霉。你看这就是三思而行。我思来思去,觉得自己虽然有理,但也不能跟他发火,动手会给我带来更不利的后果,所以就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发火行不行?想来想去,算了,调侃一下吧!当然我也可以去找警察、找列车员,那当然也是个办法,但当时实在太挤了,找都不好找,就是找来了,碰到这种蛮不讲理的主儿,他们也无可奈何,总不能用武力强制他呀!这种人往往吃软不吃硬,后来我俩互相谦让轮换着坐,其实坐久了站起来活动活动也挺好,下车时他学范伟的口音,对我说了声“谢谢啊!”这就是我的三思制怒法:先想有没有理,再想发怒的后果,最后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下面我再举个其他人的例子。一个小伙子在公交车上嗑瓜子,将皮吐在车上,女售票员走过去制止,他不但不听劝阻,还嬉皮笑脸地把瓜子皮向售票员脸上吐,售票员从座位里找出张报纸,卷成个纸筒,举在他面前接瓜子皮。小伙子脸红了,说了声“服你了,哥儿们!”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可能还没到自己的目的地,他便灰溜溜地下了车。
要记住:我们无法改变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无法改变容貌,但可以改变表情;无法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如果你生气,那是帮别人气你自己。
国外也有人提倡理智,说你在发怒、发火前,在张口吵架、骂人之前,要让舌头在口里绕一大圈。其实这无非就是说,你先别张口,水泼出去了收不回来,忍一忍,再绕一圈,再忍一忍,不一定非绕十二下,你也可以多绕几下,把火压下来。但是光这样还不行,你还得加上三思,在绕圈的过程中一思,二思,三思,最后火气就下来了,这就叫作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