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校仪式和典礼的策划(1 / 1)

学校仪式和典礼在学校文化管理中彰显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功能。但在个别情况下,学校还缺乏系统的思考和策划,在实践操作中会遭遇一些问题。李万龙将之概括为六大误区,分别是重形式、缺内涵、德育化倾向、缺少特色、缺少远景规划、简单移植。[10]这个概括反映了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策划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战略和策略。

学校仪式和典礼策划是学校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如何策划出代表学校文化的仪式和典礼呢?

1.了解策划的本质

策划在《辞源》中作“策书、筹谋、计划、谋略”解。策划是一种策略、筹划、谋划,它是个体或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遵循一定的方法或规则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系统、周密、科学地预测并制定科学可行的策划方案的过程,包括思维路线的选择、理念的设计、资源的整合、操作过程的监理。

策划与计划不同。计划虽然也把现在的事物联系到未来,但它在本质上是按照习惯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预先的安排,既不会进行超常规的连接,也不会有什么创造性。而策划的本质却不是遵循习惯思维的思维方式,而是按创新思维的规律对事物进行新的连接和组合。策划的灵魂就是创意,而且是可操作的创意。没有新意和创意的东西称不上策划。

策划是概念,更是实战。学校仪式和典礼的策划者必须了解策划的本质特征:策划是思维科学,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以思想为中心的专业系统工程;用思维角度去建构一个新的世界——将单线思维转变成复合思维,将封闭性思维转变成发散性思维,将孤立、静止的思维转变为辨证的、动态的思维,将量入为出的思维转变为量出为入的思维。策划是设计科学:理念的设计始终处于核心和首要的地位;策划出来的新事物具有新奇性、审美性、反常性、超前性等特点,能够给人们带来理性愉悦和思维快乐。

2.掌握策划方案的格式

策划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形成系统并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策划方案是其表达形式。开始尝试策划的人需要掌握策划方案的基本格式。

一个完整的策划方案由封面和正文构成。封面内容包括四部分:策划方案名称(将策划主题体现出来,让使用者一目了然);策划者姓名(策划小组名称及其成员);策划方案制作时间;策划方案的编号。

策划方案正文包括如下内容:摘要(策划目的以及对策划内容的简要说明);目录;前言(策划经过说明);策划目的;策划思路;策划内容的详细说明(表现方式简洁明了,表述力求详尽,不局限于文字表述,也可适当加入统计图表等;对策划的各工作项目,应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绘制实施时间表有助于方案核查);策划实施步骤以及各项具体分工(时间、人员、费用、操作等);策划的期望效果及其预测;策划中的关键环节;策划实施中应注意的事项;策划书的附录;供参考的文献与案例。如有第二、第三备选方案,列出其概要。还包括其他与策划内容相关的事宜说明。

策划方案的基本格式只是提供了可参考的基本框架,其使用可以变化。小型策划方案可以直接填充;大型策划方案可以不拘泥于表格,自行设计,力求内容详尽、页面美观;策划方案封面可以进行包装,如用学校的标识做页眉,图文并茂等;如有附件可以附于策划书后面,也可单独装订;策划书需从纸张的长边装订;一个大型策划方案,可以有若干子策划方案,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执行方案。

3.理念策划放首位

这里的理念特指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学校仪式和典礼属于学校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范畴,靠学校完整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支撑。换句话说,有了完整的核心价值体系,学校仪式和典礼的策划就有了意识形态的主心骨。因此,学校仪式和典礼的策划首先是学校价值体系即办学理念体系的策划。至于如何凝练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前文已经充分论述,不再赘述。策划者无论是何人,都必须明确学校文化对其仪式和典礼策划的根本意义。学校所为与所宣扬的必须是一个东西。

多数研究者都强调理念在学校仪式和典礼问题上的重要性。余清臣认为,加强学校文化仪式建设首先需要认识仪式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仪式是学校文化建设不能绕开的环节,因为它们负载着重要的文化内涵[11]。因此,学校仪式和典礼与办学理念等都是紧密相关的。倪辉指出,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传统或信仰,往往需要通过仪式来表达。道德是学校生活中仪式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所在[12]。徐吉志提出,学校文化仪式使价值观的传播具有了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了形象化的表达,有利于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在工作中也会积极去体现,对广大师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13]。可见,仪式和典礼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表达,脱离价值体系的仪式和典礼毫无意义。

4.个性策划要突出

学校特色包括办学体制特色、项目特色和文化特色。文化特色是学校特色的最高境界和根本特色,与学校文化管理的目的高度吻合。各级各类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但每个学校的文化个性是不同的。仪式、典礼是表达学校文化个性最好的工具。鼓励学校仪式与典礼的个性策划,即在策划庆祝性仪式、通过性仪式、传承性仪式、纪念性仪式和日常性仪式的过程中,充分加入学校文化传统和个性成分,打造能够代表学校文化特色的仪式和典礼活动,包括形式和内容的改造与创新。余清臣指出:“加强学校文化仪式建设就是创造新仪式,改进旧仪式。对于学校需要的且现有校园仪式没有体现的文化意义,我们需要建设新的仪式。”改进旧的仪式实际上是对这个仪式的每个步骤进行检验和革新,找出当中不合理或不切合的地方,比如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型经验或叙事、现有材料的编排缺乏新意而不能真正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仪式中等加以改进。[14]匡帮玉指出,为了避免仪式内容与全球化相违逆,在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产生困惑甚至逆反,仪式活动中传统文化应当进行“创造性转换”,以适应现代性的要求。在形式上力求新颖和多元:多采用观摩、采访、调查、文艺展示、网络信息技术、故事、讲演等生活化内容、艺术化形式等实践活动,以增强学校仪式活动的实效性。[15]能够传承的个性化仪式与典礼一定是经典的。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同样开展国学诵读活动,不同的是他们创造了一个堪称经典的“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大型仪式。全校几千师生站在操场上共同诵读,有擂鼓的,有指挥的,有领诵的。仪式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声声呼唤中开幕,从“春色满园”到“塞外边陲”,从“咏物明理”到“壮志少年”,鼓点激越,抑扬顿挫,**满怀,**气回肠。观者无不为之震撼。[16]

[1]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载《民族研究》,2002(2)。

[2]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载《民俗研究》,2003(2)。

[3] 余清臣:《学校文化的载体:仪式建设》,载《教育科学研究》,2005(8)。

[4] 薛国凤:《仪式与学校文化建设》,载《基础教育研究》,2010(10)。

[5] 施蕾:《学校仪式的意蕴与优化设计的思考》,载《思想理论教育》,2010(22)。

[6] 王海英:《构建象征的意义世界——学校仪式活动的社会学分析》,载《当代教育科学》,2007(14)。

[7] 余清臣:《学校文化的载体:仪式建设》,载《教育科学研究》,2005(8)。

[8] 薛国凤:《仪式与学校文化建设》,载《基础教育研究》,2010(10)。

[9]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载《民族研究》,2002(2)。

[10] 李万龙:《学校仪式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建设取向》,载《中小学校长》,2010(9)。

[11] 余清臣:《学校文化的载体:仪式建设》,载《教育科学研究》,2005(8)。

[12] 倪辉:《对学校生活中仪式的道德审视》,载《江苏教育研究》,2008(2)。

[13] 徐吉志:《用仪式塑造学校文化》,载《教学与管理》,2007(2)。

[14] 余清臣:《学校文化的载体:仪式建设》,载《教育科学研究》,2005(8)。

[15] 匡帮玉:《学校仪式活动教育实效性思考》,载《新课程研究》,2008(1)。

[16] 资料来源:http://www.bdfx.net.cn/c_read.php?tid=31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