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仪式和典礼的分类
对于学校仪式和典礼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分类:
第一种是王海英参照格雷姆斯根据仪式的实际用途将仪式分成的六类。学校仪式活动大致包括仪式化、礼仪、典礼和庆典四大类。[6]其中,仪式化活动包括升旗仪式,入队、入团、入党宣誓仪式,十八岁成人仪式等,一般是集体化的活动,具有神圣和庄重的色彩,教育意味非常浓厚。礼仪活动不单是个人间的仪式化的行为,如见面礼、社交礼,还包括个—群、群—群间的仪式化行为,如师生在课堂的开始和结束所表演的仪式化行为、班级与班级之间在比赛前的仪式化行为等。学校场域中的典礼通常是指新生入学典礼、开学或毕业典礼等。庆典活动一般有节日庆典和庆功庆典两类,前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其艺术与审美情趣,如元旦晚会、庆“六一”等;后者是为了树立典型、提升学校知名度,如奥赛、作文比赛、体育比赛的获奖庆功会。
第二种是余清臣根据现有学校文化活动所蕴涵的仪式原型,将学校的仪式活动分成四类,分别是祭祀仪式原型、人生仪式原型、战争仪式原型和狂欢仪式原型。[7]其中,祭祀原型在向当代学校文化仪式的隐喻过程中保留的是作为意义结构的要素,如令人崇敬甚至信仰的精神符号(如国旗、先烈等),传递崇高精神的人(升旗、扫墓的讲话人)和祭祀过程的社会行动(如敬礼、礼乐等)。校园活动整合人生仪式中表示身份转化的仪式结构,把它应用在入少先队、入团、入党、入学、毕业、成人礼及表彰等各种表示人身份变化的活动中,隐喻过程保留了分离行为(象征从原先群体的脱离)、转变行为(如宣誓、佩戴标志等)和合入行为(象征进入新的群体)等结构要素。学校文化对战争仪式的隐喻保留了竞争行为(如体育竞赛、智力竞赛等)、对己方的支持和对英勇行为的尊敬(如助威、呐喊等)以及对胜利者的认同(如领奖、游行)。对狂欢仪式的隐喻保留了狂欢与特定时间的必然联系(如联欢会或游艺活动在新年、纪念日等重要时刻举行)、**展现方式的多样性(联欢会、游艺活动内涵的丰富)和参与者的自由(参与者在此时给予很大的自由来释放自身的**)等。
第三种是薛国凤根据学校所举行仪式的目的与性质,把其划分为以下五种主要类型:一是庆祝性仪式,是指以欢庆为主要目的而举行的某种仪式活动,既包括对国际和国内重要节日的庆祝,像“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元旦等,又包括表彰颁奖仪式等;二是通过性仪式,是指与个人身份变化有关的仪式,如入学典礼、毕业典礼、入队仪式、成人仪式等;三是传承性仪式,是指在一些变革即将发生时,为使人们适应实践及程序上的变化而举行的仪式活动,如奠基仪式、动员大会等;四是纪念性仪式,比如校庆仪式、重大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纪念日活动仪式;五是日常性仪式,比如升旗仪式、上课与下课仪式、见面问候礼、分手道别礼等。[8]
本文采用薛国凤的分类方法,学校仪式和典礼包括庆祝性仪式、通过性仪式、传承性仪式、纪念性仪式和日常性仪式。这些仪式都是学校共同具有的活动,也可以称为共通仪式。通过精心策划,共通仪式会变成个性仪式。这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意义所在。
2.学校仪式和典礼的特点
研究者基本都以仪式与典礼的一般特点为基础,探讨学校仪式和典礼的特点。仪式的一般特点参照彭兆荣从人类学角度进行的归纳:仪式具有表达性质,却不只限于表达;具有形式特征,却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效力体现于仪式性场合,却远不止于那个场合;具有展演性质,却不只是一种展演;展演的角色是个性化的,但却完全超出了某一个个体;可以贮存“社会记忆”,却具有明显的话语色彩;具有凝聚功能,但却真切地展示着社会变迁;仪式具有非凡的叙事能力,但又带有策略上的主导作用。[9]具体到学校仪式和典礼的特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象征性和符号性。学校仪式的进行过程就是各种符号进行动员、表演和言说的过程,一个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在仪式进展的过程中,这些符号因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合被重新赋予了与平常不一样的象征意义。通过符号的呈现—赋义—接收—解释这样一个循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仪式的象征意义得以为参与者所内化。
认同性和教育性。学校里的仪式活动具有工具性,其作用之一就是指向对处于成长中的学生的“教化”,学校要想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使仪式取得学生的认同。正是在对仪式形式、仪式程序和仪式内容等的认同中,学生才能被激起情感体验,去积极建构仪式所要表达的意义,在感受中潜移默化地认同与接受学校所宣扬的文化价值观念或教育信念。
群体性和集中性。仪式活动不是单个人之间的活动,它较多地表现为群聚色彩,具有集中性。仪式活动通常是全校、全班进行的,如升旗仪式、各种庆典等。这对于以“独学”、“独处”为特点的现代学生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它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某个集体中的一员,产生一种归属感、力量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集体认同感。
参与性和一致性。学校仪式活动的效果取得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和教师的参与度。尽可能让学生和老师参与到学校仪式活动的形式、内容或程序的设计与组织中去,可以增加仪式的神圣感,加深学生对仪式精神文化的认识和领会,促进学生思想和精神的升华。仪式和典礼的重要特征是群体动作一致,或做同样动作,或唱念同样的词句,形成有感染力量的场域,让参与者体验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