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管理是明理、治事、善人、化物的过程,其中,明理是最重要的一步。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凝练就是明理的过程。
1.明确学校文化的发展阶段
参考组织文化的变革阶段和研究者对学校文化发展阶段的研究,可以把学校文化发展以一个周期为单位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校长的领导和管理行为都不同。
初创阶段:初创阶段指学校初创时期或者学校进行文化变革初期,这一阶段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初创阶段学校文化发展的特点有三:一是校长谨慎主导。校长对于学校文化建设起着核心作用。如果一个校长新到一所学校,或者在原来的学校进行文化变革,需要谨慎发挥这种主导作用:以充分调研和科学诊断为基础。二是校长在调研和诊断的基础上,汇集学校各层次的意见和建议,初步总结、反复修正或提出学校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努力灌输给组织,积极向教师和学生传播。三是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初步进行规章制度的整理和制定,可能效仿成分会居多。这一时期,学校成员还不熟悉新校长或校长进行文化变革与组织变革的新想法,大多数处于观望阶段,学校文化创建很像是校长“一个人的战斗”,校长是一个“孤独的思考者”。
成长阶段:学校经历了创建初期后,很快进入一个飞速成长和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成长期的学校文化发展的特点有三:一是校长中间领导。校长已经熟悉学校各项工作和所有成员,初步奠定了领导权威,可以站在中间指挥、帮助、指导追随者。二是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初步形成。以校长为中心的领导队伍初步稳固,目标一致。学校在此阶段会考虑和着手制定学校未来3~5年的发展规划,清晰愿景,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以发展规划的制定为抓手,降低决策重心,所有教职员工广泛参与其中,就学校发展规划和各部门计划发表意见和建议,并不断宣传、修正和推广核心价值观。三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使其更加合理,为人的发展和学校发展服务。这一阶段,人的激励和制度建设是重心,各种规范开始稳定运行。学校全体成员在校长的**领导下,各得其所,全部投入战斗。校长成为一个充满**的“旗手”和“教练”。
成熟阶段:经过了规范阶段,学校文化发展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这一阶段学校文化发展的特点有四:一是校长沉静推进。学校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领导的主观影响退居次席,校长转入幕后,掌握方向、提供资源和条件、重新系统思考学校文化成为主要任务。长期沉淀下来的文化定势将牵引学校发展。二是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发展规划的落实,人际文化、心理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成为重点。发展规划和部门计划被分解落实在每个岗位上,责任被牢固锁定在每个教职员工的身上。校长领导团队行为、中层管理队伍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不仅有自己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有本校个性和特色。围绕行为建设,活动和项目设计需要精益求精,体现学校个性和特色,找出学校与众不同之处,打造成卓越个性。可以充分挖掘和培育经典仪式或活动、重点项目、学校自身蕴涵的习惯礼俗,并于已有的制度体系和行为中渗透学校文化因子,充分展示学校观念、心理、行为特色,最终形成真正的制度文化。三是学校的英雄人物已经产生,教师、学生、领导、教辅人员的榜样和典型树立起来,他们对内诠释学校的价值观,对外代表学校文化的标准。先进的东西凝聚在榜样和英雄的身上,可以活生生地推进,使奖惩制度注入人性因素。四是学校开始进行物质文化建设。在核心价值观和办学思路明确的基础上,着手进行视觉识别系统、听觉识别系统设计,以载体方式表达和丰满学校的精神与文化。在成熟阶段,学校文化有充分的层次感,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到行为和物质文化体系已经形成。学校文化形成后,学校成员共同浇灌、培植,吸纳新成分,形成开放型、发展型文化体系。
凝练阶段:学校文化形成稳定特征后,可以进一步凝练和提升。在凝练阶段,学校文化发展有三个特征:一是校长权变领导。校长会根据情境变化选择领导方式,可以是走动的管理,也可以是沉静的思考,更可能是**的推进和有效的指导。二是学校文化体系化。在成熟阶段,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有意识地体系化和逻辑化,提炼和总结出学校文化的“面”,即学校文化的逻辑体系,可以采用叙事研究方式进行。在经历了数年的发展和沉积之后,带领全校人共同思考:我们都做了什么?在学校发展史中,关键人物有哪些?明星教师和学生是谁?学校经历了哪些关键事件?它们是如何得到解决的?学校前任校长、以前的教师和学生是什么样子的?学校建筑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学校流传的故事和仪式是什么?这些东西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何关系?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地讲述故事,找出重复率最多的故事,将之加工成为一个完整的学校故事。在此基础上,可以精练概括出学校精神。三是学校文化的差异化。提炼出学校文化的“面”之后,还要重新思考学校文化的“点”,即学校文化中与众不同的个性点或特色项目。这些点或是制度,或是仪式,或是活动。要让这些“点”放出光芒,传诵和营销学校文化。让这些“点”成为卓越的经典,成为学校文化的标志。
学校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构成一个文化周期,这个周期一般会经历数年时间。一个周期完成后,学校文化发展进入下一个周期,周而复始。几个周期会构成一个学校文化发展的时代谱系,这种时代特色是社会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在学校中的清晰反映。
案例:
四季青中心小学学校文化发展过程[10]
鸟瞰四季青中心小学学校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分五个阶段来解读四季青中心小学学校文化发展的历史。
1.“做远大人,铸远大魂”
四季青中心小学的前身——远大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平房,有12个教学班,400多名学生。但就是在这所不具备现代化办学条件的学校里,有着一批优秀的教师坚守着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在“做远大人,铸远大魂”这一响亮口号的引领下,推动着学校的发展。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校,学校曾一度接待过尼克松夫人等各国来宾的来访。总体而言,这一阶段学校文化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比较系统的学校文化系统,尤其是富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系统。
2.“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机会,为每个教师的成功创造机会”
1994年远大小学与西冉村小学、北高庄小学三所农村学校合并,一起迁入了一所人民集资的学校,并于1995年更名为四季青中心小学。这一时期,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一栋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教学楼,6个专用教室设施齐备,基本满足了24个教学班,800多名学生的教学需要。学校较为注重内涵的发展,相继提出了“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机会,为每个教师的成功创造机会”的办学理念;培养“好人格、好性格、好学习、好习惯、好身体”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办人民满意的农村小学”的办学目标,管理的模式和风格发生重大变化,开始由传统的行政领导模式步入理念引领、文化管理模式。1999年新校长上任,在固化已有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学校的现状,提出了继承、发展、创新的工作方针。
3.“双为、双乐、双成、双发展”
随着四季青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四季青中心小学于2003年迁入现校址。在新课改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铺开的阶段,四季青中心小学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参与了诸多国家级、市级课题,开拓了学校发展的视野,铺设了理念立校、文化兴校、质量强校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办学理念丰富为“双为、双乐、双成、双发展”:即为每一个学生拥有美好的童年服务,为每一个学生拥有幸福人生奠基;让师生体验快乐;让师生享受成功;让每一位师生得到发展。号召全体教职工“提神、提速、提质”,提出学校要“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迁址5年学校荣获了十余项市区先进称号,2008年又迈进海淀区小学素质教育优质校的行列,真正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4.“同心呵护童心,同心哺育童心,同心发展童心”
2008年,在“双为、双乐、双成、双发展”办学思路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将办学理念凝练为“同心呵护童心,同心哺育童心,同心发展童心”,学校办学理念进一步清晰,办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化。以“同心”和“童心”为切入点,针对学校发展现状采取“愿景式”领导,将教师、学生、家长作为教育力量联合起来,建立起了以生为本的融合教育模式。
5.“童心教育”:活力、灵气之心的教育
2009年初开始,学校在多方研讨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了“童心”的内涵,超越了原来“儿童之心”的意思,把“童心”理解为“活力之心、灵气之心、探索之心”。学校的“童心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活力之心、灵气之心、探索之心”的教育,为学生的充满活力、灵气、探索欲的人生奠定基础。
2.在事实中寻找和提炼学校的教育哲学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文化凝练也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需要时间和智慧。提炼者可以是学校成员,也可以邀请教育专家与学校共同工作;提炼者必须尊重学校文化事实和传统,利用历史叙事方法,挖掘原有经验和传统;让学校成员都参与这一过程,让他们陈述学校现有的所有理念,讲述过去和现在的故事和传奇;运用调研方式让干部、教师、学生写出能够表达学校精神和文化的关键词;开展头脑风暴让大家七嘴八舌贡献灵感;大家共同凝练和明晰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合适的时候可以修正和完善这一价值观;用一个或几个短语或句子把核心价值观朗朗上口地表述出来。
3.把学校精神文化体系逻辑化
找到学校教育哲学这个核心线索之后,就可以围绕其组织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或价值系统,使两个目标和校训的表述与标识的设计做到逻辑顺畅、合理、一致,体系完整。
4.提炼出学校精神。在全面了解学校文化发展状态的基础上,有的学校可以高度概括出与学校教育哲学一致并符合学校文化事实的学校精神。可以用一个或几个准确的词语或句子表达,其难处在于既要尊重经验又要跳出经验。丰台区第一小学的六小公民教育体系非常成熟有特色,孕育了唯实、尚和、同济的学校精神。唯实即务本求实,是丰台一小的核心价值观;尚和即崇尚和谐的人际文化;同济即谋求合作的任务文化。
5.获得合适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活的事实文化,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个能够表达学校文化的概念。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自身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将学校文化概括为童心教育:创享求索乐园,共建真爱学苑,点燃童心人生。同心呵护童心,同心哺育童心,同心发展童心。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对幸福教育的诠释为:激扬自我,共建关爱,创造精彩,积淀幸福。口号是:我精彩,我幸福!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也是学校对学生的最大关照。激扬自我是幸福教育的起点。幸福是个人的体验,也是个人创造的结果。因此,幸福教育首先激励学生创造幸福的愿望。共建关爱是幸福教育的基础。互助的环境是每个人成就幸福的坚实保障,因此,共建关爱的群体是每个学生创造幸福的基础。创造精彩是幸福教育的途径。幸福的人生需要每一个精彩来充实,创造人生的每一个精彩是幸福教育的基本途径。积淀幸福是幸福教育的目标。幸福是学生创造的结果,也是学生一点点积淀的结果,幸福教育的一切努力都围绕积淀幸福而进行。
6.以标识传达
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标识,它代表学校实体,表达独特含义,突出个性特征,被视为学校精神文化的第一表达。广东揭阳华侨中学的校徽设计,取材于“进贤门”。构图以进贤门楼体、“进贤门”字体和书本造型为主要元素。揭阳历史悠久,被认为是潮汕历史文化发祥地,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进贤门城楼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迄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因其通抵学宫,取招纳贤能之意,故名“进贤门”。它在揭阳八景中被称为“谯楼晓角”,是揭阳的标志性建筑。校徽的基本含义:荐举、蓄聚、吸纳贤能之人,振兴侨中和揭阳教育;“欲贤进门来”,“进得此门近于贤”;尚贤崇德的育人观,即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以见贤思齐、修德励志、“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为本;与校训“日新其德,日勤其业”相辅相成。
[1] [美]特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著,唐铁军、叶永青、陈旭译:《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12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 [美]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孙耀君、王祖融译校,16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 Heckman,P.E.(1993)。School Restructuring in Practice:Reckoning with the Culture of Scho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Vol.2,NO.3.pp.263-272.
[4] 赵中建:《学校文化》,99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6),426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6]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240页,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 杨全印、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4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8] 石中英:《论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形成》,载《中小学管理》,2008(10)。
[9] 高焕祥:《日新其德——揭阳华侨高级中学学校文化建设规划》,33~36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10] 选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东娇教授主持的北京海淀区小学规范化建设学校文化创建项目的《四季青中心小学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评估报告》,2009年4月由余清臣博士完成。2010年初,学校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