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美]Ralph Fessler & Jdith C.Christensen:《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董丽敏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朱旭东主编:《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 袁志晃:《再谈“教师生涯发展”的题旨——释疑与释义》,载《教育研究资讯》,2001,9(4)。
[2] 转引自李艳红:《东乡族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3] 朱旭东主编:《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303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美]Ralph Fessler、 Jdith C.Christensen:《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董丽敏等译,229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5] 参见[美]Ralph Fessler、Jdith C.Christensen:《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董丽敏等译,230~239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6] 胡永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334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7] 胡永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335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8] 汪振德:《“成本倒推法”推出成长时间表》,载《中小学管理》,2005(2)。
[9] 许明、黄雪娜:《从入职培训看美国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载《教育科学》,2002(1)。
[10] 胡永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71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1] 寇冬泉、张大均:《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心理学阐释》,载《中国教育学刊》,2006(4)。
[12] 寇冬泉:《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特点及其与工作效果的关系》,重庆,西南大学学位论文,2007。
[13] 摘编自胥茜、李益众:《教师是如何被发现的》,载《中国教育报》,200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