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时空原则是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学校内进行,而且要拓展到学生生活的所有时空,以使学生具备在各种时空条件下都能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完整的生命体的成长,学生的学习是绵延在他生命的每一瞬间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获得自己生活意义的来源,学会在学习中获得完整生命的和谐成长。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学习人为地割裂,把学生在学校内的学习和它的日常生活相分离,要引导学生形成在各种时空学习的能力并学会在各种时空中进行新的学习。尤其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时空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三中心”观念的束缚,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对于学生学会学习发挥作用。
一、引导学生读无字之书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而且要在课堂之外,在学校生活实践中,在家庭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学习并不仅是学校场域中的人的局部的特殊的现象和行为,它本身就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它以多种多样的日益趋向复杂的形态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最初的依靠本能而发生的个体学习,到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学习、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工作场域情境中的学习、网络情境中的学习,作为人的本体存在方式,学习是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活动。只要用心去探索感悟,时时处处都能学习。毛泽东说,青年人既要善于读有字之书,又要善于读无字之书,实际上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即使在最平凡普通甚至是卑下的事物中,也蕴涵着人间大道[1],关键是自己体悟。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果我们能在一花一叶上有所彻悟,那么我们就洞悉了万物之理。一个人如果善于从天地万物中学习,学习就可以在任何时空中进行,整个外在的世界都是最好的老师。
传统的教学把课堂作为主要的学习场所,以课堂上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很少考虑课堂之外的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影响,也常常忽略学生真实的生命体验和感受。传统的教学常常无视学生完整的生活不止局限于课堂,忽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忽略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导致学生“会讲道理而不会行动”“理智有余而情感匮乏”,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只能“纸上谈兵”,导致学生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成为面对现实手足无措的“书呆子”等。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是在整个人类生活的背景中进行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有必要突破学校围墙的限制,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还学生学习以完整生活的本来意义。只要有利于学生以学习知识为基础健康成长,教学就可以在任意开放的多样化的情境中以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广阔的建构空间,建立在整体生命参与的主动探求、内化、体验的基础之上,真正促进学生作为完整生命的健康成长。
二、创设或选择特定时空教学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灵活地根据学习内容人为创设或人为选择特定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时空学习。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有意识的运用多种方法,尤其是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与生活、学习内容及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联的多样化的逼真的情境,使学习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使学生全身心“进入”情境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从而在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景中,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探究新知识,建构起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起自己的判断和信念,创造性地把外在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以及情意和人格结构中,为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超越课堂的界限,深入到无限广阔的学校、社会、大自然以及网络世界中选择与设定学习情境并在其中学习成长。例如,为了感受春天的特征,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郊外踏青寻春;为了体会某些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与文献甚至走访某些相关人物;为了分析、思考某些问题(如空气污染),学生可以做现场测查和实验,可以到有关部门去访谈,或者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查阅各种多媒体百科全书光盘,也可以通过电话,国际互联网等直接访问有关专家或实际工作者。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获得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整体的成长,而不是仅仅背会一些词句或者记忆一些现成的对他们来说是僵死的结论。
三、充分利用虚拟时空
还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随着科技进步,“未来的教学将不再是人—人或人—机对话的单一模式,而将是人与人和人—机—人对话并行整合的立体复合结构模式,也不再是师—学校—生的狭窄、封闭模式,而是将是师—学校—生与师—网络—生并行整合的宽阔、开放模式”[2]。教学的这种发展趋势也要求我们对学习情境的认识必须突破课堂的局限,突破现实的现存的真实情境的局限,关注以真实为基础的虚拟情境。对创设学习情境的手段的认识,必须突破粉笔、黑板加课本,除了充分利用录音、投影、录像、电视等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外,更要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及互联网为学习者创造促进知识整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仿真的学习情境中,充分感受、体验、理解和探索,获得成长的快乐,并学会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辅助自身成长。
[1] 庄子·外篇·知北游
[2] 张传燧.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