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习成长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并且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的重要方面。学生拥有的资源主要包括以家长、教师和同学为主的人力资源;以图书、音像、电子资料及学习用具为主的物力资源;再就是独特的人文、自然环境资源;以及人人都拥有的时间资源。这些资源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成长的基础和来源。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切,珍惜这一切,活用这一切,对于学生更快地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会运用人力资源的教学策略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代人补充道:“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遇到良师益友。”这份补充生动地表达了人生中相遇的人对个体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并学会如何珍惜与自己相遇的良师益友,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效果以及全面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1.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他人
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认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不同,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个体成长的重要资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只要用心学习,每个人都有助于个体成长进步。清代刘开也认为应该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以开拓学习视野。他说:“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可见,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可以从各种人身上学得优点或体察到可借鉴之处,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引导学生正确地向他人学习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遇到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要引以为榜样,不懈进取;看到缺乏道德、愚昧顽劣之人,则以其为借鉴,反躬自省。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众人为师,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要学会在各种情境中敏锐地发现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学习借鉴,获得成长。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他人
孔子也谈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2]等,说明了正确对待他人在日常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价值。关于此点,在学会共处中我们已经详细探讨,此处不再赘述。
二、学会运用物力资源的教学策略
当代学生大多拥有丰富的图书、音像、电子资料及学习用具为主的物力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它们的作用,合理地对待和使用它们,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
1.正确认识物力资源与自身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音像、电子资料及学习用具等都是用来为自身成长学习服务的,它们是许多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们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来源、参考和基础,但它们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我们自身对它们的合理选择和使用。
2.正确对待物力资源。引导学生形成对物力资源既要尊重和珍惜,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又要养成成为它们的主人,不盲目沉溺于其中的正确态度。
3.引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物力资源。在现代出版与制作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供给学生可选择的物力资源相对丰富。如何在众多的资源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并且充分加以利用,也是每个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物力资源,不可贪多、贪新,切忌只求拥有而不能合理使用,尤其是偏离自己的成长目标使用。例如,有的学生购买学习参考资料贪多求全,但从来不去利用;有的学生拥有电脑、MP3等资源后玩物丧志,反而耽误了学习成长。这都是缺乏资源管理与使用意识和能力造成的,需要我们在学会学习的教学中加以关注。
三、学会运用人文、自然资源的教学策略
每个人都出生在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学生如果能够认识而且善于运用这些资源,将会获得更好更快地成长。我们大家熟知的神童,德国19世纪法学家卡尔·威特的健康成长与他的父亲只要有空就带他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工厂、矿山,引导他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以及在每天一两小时的散步中,用遇到的花草树木、昆虫、土石做素材引导他学习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是分不开的。对学生而言,学会感悟、体味、吸收自己所处的人文、自然环境中的养分,也是认识世界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本领。
1.引导学生认识人文、自然资源与自身成长的关系。懂得是我们所处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孕育了我们的精神生命,影响了我们的成长内涵与成长方式。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文化沃土和土地,明白自己生命营养的来源,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根源自何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待自己生命成长中的优势与不足,得与失,成与败,生命之根才能不断生长。
2.在教学中渗透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直接讲解、比较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所处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体会自身的成长与它们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敏感性。对于一颗敏感的心灵来说,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是有意义的。要引导学生善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洞察人世百态,有意识地在大自然中、在社会生活中、在知识世界中汲取营养。
4.开设相应的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灵活性,能够更深入地反映地方性知识,体现地区自然、文化资源的特色,弥补国家课程对地方性文化知识(包括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和民族状况等)反映不足的局限,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和应用地方文化资源富有特色地健康成长,尤其是形成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作贡献的思想情感。
5.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通过参观、访问、游览、写生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身所拥有的人文、自然资源,充分地感受和体味它们,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主动地探索、发现和运用它们,以促进自身成长。
四、学会运用时间资源的教学策略
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是大自然公平地赋予每个人的最可宝贵的资源。人的成长是在时间中进行的,谁会使用时间,谁就能够更有效的成长,因为唯有时间才能使智力及知识转化为成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间、学会合理地使用时间也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与人生的关系。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认识到正是时间把天赋同勤奋者的血汗化合,创造出人类文明精华的丰硕成果。时间是人类发展的条件,人在时间中成长,在时间中前进,在时间中改造客观世界,在时间中谱写自己的历史。谁懂得时间的价值,珍惜时间、善于运用时间,谁就能踩着时间的阶梯前进;谁不爱惜时间、不会运用时间,谁就会在懒散与哀叹中空度时光,原地踏步。学习成果的大小,总是与人类付出的精力和劳动,与人们对时间的利用程度有密切联系的。人生的任何成长、任何成就都是时间和精力的结晶,成长的快慢、成就的大小,总是与人们为之付出的汗水和时间成正比。
2.教给学生管理与运用时间的方法。苏联作家格拉宁在其名著《奇特的一生》中,深有感触地说:“时间同矿藏、森林、湖泊一样,是全民的财产。人们可以合理使用,也可以把它毁掉。打发时间是很容易的:聊天、睡觉、徒劳的等待,追求时髦、喝酒,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迟早我们的学校会给孩子们开一门‘时间利用课’。”的确如此,我们必须教给学生如何运用时间这个宝藏。除了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对于人生的意义外,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管理与运用时间的方法。比如,订立日计法、情绪安排法、一发双贯法、分清主次法、迅速转移法、以分计时法、十分为限法、严格期限法、忙里偷闲法、三此主义法、日省法等。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相应的观念与行为习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科学、文学活动,再辅以专题讨论、交流、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时间意识,认识到把握住每一天的时间、抓住最佳时区和最佳时间、学会挤时间和管理时间等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珍惜时间、不浪费自己和别人时间的情感;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时间的行为习惯。
[1] 论语·里仁
[2] 论语·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