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会实践教学策略(1 / 1)

人是在不断拓展的实践中体现和发展自身的力量,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和不断与世界相适应并改造世界的。人类获得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也在于能够运用其更好地认识世界、处理好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并致力于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而不是储存和占有知识。这就需要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具备成长所不可缺少的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工作与生活领域的实践能力。只有知与行、学与用相统一,人才能获得更好、更快地成长。

实践能力是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所显现的综合性能力。它不是由书本传授而得到的,而是由生活经验、知识和实践活动磨炼形成的;它很难用试卷考试衡量高低,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来评价;它是个体的生活、事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不单纯的是动手能力或技能,而是人在一定的现实问题情境中,综合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形成的技能,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使它们在实践中得以深化、升华,以促进学生学会实践并形成相应的实践能力。

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学

要想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践,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运用知识于实际的实践能力。因为只有把知识讲授与生动的实际相结合,把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才能解决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学与用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比较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和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保证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运用理论知识。把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以便于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补充乡土教材

乡土教材,就是以本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和民族状况等材料为内容的教材。在历史、地理、生物、社会等学科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乡土教材,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联系本地实际加以应用,还能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观念与情感,树立为本地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思想。尤其是利于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在当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

三、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

教学中,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三种,一是教师讲解过程中的举例和演示及学生自己结合实际的思考。它要求教师所举事例要典型、鲜明,演示要及时准确,对理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自己已有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二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实验、实习、参观、访问等,增强感性认识,并给学生提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三是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这些活动所依据的理论知识,用从这些活动中观察到的事实验证理论知识,并在这些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的特点灵活选用不同方式。

四、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际操作能力即动手能力,是指学生使用学习工具和简单的手工劳动工具进行学习实验、生产劳动、生活服务和科技制作的能力。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这既有利于学生的不同机能的充分运用,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现代社会需要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人才,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生产劳动、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等必备的能力,是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