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人是一个需要人一辈子努力的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持久地跋涉磨炼,坚持不懈,才有可能不断达到更高的境界,趋近实现预期目的。这就需要人不仅要立志、好学、乐学、勤学,而且必须具有坚韧顽强的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控制、调节自我,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为了实现理想和目标百折不挠地努力的内在力量。自古至今,凡成大事者,不唯有远大的志向,坚实的才干,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往往对事业有忘我的献身精神,执著地追求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即使遇到多次重大挫折仍毫不动摇。秉持远大的志向,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为理想的实现而努力,都需要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离开了坚韧顽强的毅力和意志,理想就会动摇偏斜,轻则“无得于己”,重则“行毁于随”。成长与成才的道路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来自外界人文环境的,如他人的、家庭的、社会的、文化的消极影响或阻碍,也有来自自身内部的惰性、拖沓、消极情绪、生理心理疾病等的干扰,还有来自大自然的考验与影响。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人的智力或客观环境,而是取决于人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如果人不能够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勇敢地战胜这一切,就不能很好地、快捷地学习成长、成才,获得成功。荀子强调“学不可以已”,并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说明恒心和毅力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顽强意志能够推动认识活动的深入进行、调节和控制人的情感、心理状态与行为,对于人克服困难,完成各种任务,努力实现人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中,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既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会学习的重要保障。
一、开展目标与理想的教育
人的意志行动总是以预期达到的目的为前提。目的任务越明确,人的行动越自觉;目标越远大,对行动的动力作用越大;目标的社会意义越深刻,它所引发的意志行动的决心和行动执行力也越大。坚强的意志来自崇高的目的。只有确立明确坚定的目标,人才可能具有为之奋斗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正是在一系列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并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如果善于在生活道路的每个阶段给自己提出目标,必将促使自己不断地为实现目标而与困难作斗争,逐渐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反之,在生活中缺乏明确目标的人,由于无所追求,整天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也不可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因此,培养学生的意志要从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入手,加强对学生进行目标教育,尤其是进行人生观、信念和理想教育。引导他们经常反思自己行动的动机与目的,学会确立正确的行动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在理想、志向、正确的高尚的动机和目的指引下开展学习活动,主动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干扰和**,果断抉择,勇敢行动,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地实现目标。
二、培养学生积极高尚的情感
任何坚毅的意志行动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这种积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作用时,这种消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战争年代,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对阶级敌人和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激励着革命者顶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激励我们的战士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与敌人血战到底;洪水、地震灾害面前,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激励着我们的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的勇士们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冒着生命的危险、以超人的毅力奋战在第一线;奥运会上,同样是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激励着我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勇于拼搏,在极度疲劳、受伤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到底;科学领域,同样是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真理的无限热爱,激励科学家甘于寂寞,甘于清贫,不计得失,努力克服各种困难,顽强攻关,力求使我国的科学研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一个情感冷漠,对美好的事物和丑恶的现象均无动于衷的人不可能具有坚强的意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成为正义感强烈、爱憎分明、热情向上的人。
三、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生活制度和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准则等,使学生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通过练习和训练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助于使学生的意志经常性地得到锻炼和提高,使意志训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小事锻炼自己的意志。例如,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具,课上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发言要举手,课后认真及时完成作业等。课间文明游戏,不乱打乱闹。坚持锻炼身体。在集体生活中,同学要团结友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尊敬师长,爱护公物等。教育学生敢于和自己学习与行为上的弱点和缺点作斗争,如发音不准、字迹潦草、粗心大意、拖沓、懒惰、自我中心、盲从、轻率等。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反复训练,严格执行,并逐步提高要求。要注意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耐受力和心理承受力,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防止急于求成,急躁和简单粗暴地强制执行,以免学生产生厌恶和对抗情绪。另外教师自身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行为中给学生作表率。
四、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是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由于它使人的需要和动机得不到满足,往往导致人在心理、生理,尤其是情绪上产生消极的反应。挫折会使人减少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加失败感、愧疚感和思想负担,使人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内心痛苦,进取心受挫,甚至会使人失去心理平衡,引起身心疾病,行为异常,精神失常,甚至在绝望中轻生。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中受到相等程度的挫折时,会有不同的反应。意志坚强的人,往往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对待挫折、克服障碍,坚持不懈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意志薄弱的人,往往被挫折击垮,放弃目标和努力,一蹶不振。我们可以通过挫折教育来强化学生的意志。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懂得挫折具有普遍性,“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坎坷,人类的文明就是在不断的挫折与失败中获得进步的;懂得挫折具有两面性,“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正如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进而能够变化角度看待自己面临的挫折。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对挫折正确归因。学会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弄清挫折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或是内外部两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起作用的。进而从本人的实际条件出发,用切实的行动去促使挫折情境改变。再次,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锻炼学生对挫折的适应能力。经历坎坷,有较多挫折经验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挫折承受力和对挫折的作出适应反应的能力要高。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挫折情境,在挫折中学习和掌握对付挫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适应力。还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让自己经受磨难,自找苦吃,自寻烦恼,对自己进行加强意志力和挫折排解力的训练,使自己能经受住任何残酷的打击。另外,引导学生在心理上经常做好随时应付挫折的准备。学会通过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所预测,预防挫折产生;当挫折发生后,要善于通过各种努力,设法将其改变、消除或降低它的作用程度;尽可能减轻挫折引起的不良影响,通过合理运用补偿、升华、合理化、转移、宣泄、退化、认同、想象、否认、压抑等心理防卫机制,承受挫折,战胜挫折,形成重新奋起的勇气和信心。
五、实践强化锻炼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强调了实践中锤炼人的意志在成才中的重要性。温室里的幼苗经不起风雨,顽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意志锻炼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在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包括课程学习、班团队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劳动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事务等。教师要善于要求和指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从点滴做起,逐步锤炼意志。要善于结合实际向学生提出活动的具体任务,并要求、鼓励和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同时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他们给予具体的指导。比如,引导他们坚持独立地按时完成各种作业、严格按计划行动等,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坚持深入专注地、连贯地探讨和研究问题;能自觉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战胜消极心态,抑制和抵制不利于学习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克服外界干扰,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正确地对待困难、挫折、失败的影响等。还可以通过组织专项活动来进行意志品质强化训练。例如,军训、野营、登山、长跑、长途郊游、野外生存训练、心理素质强化训练营等。
六、指导学生自我锻炼
人的意志品质,不仅在周围人们的影响下形成,而且在自我修养和自我锻炼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意志品质既是在教师引导、要求和训练下形成,也是学生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进行自我锻炼的结果。所以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认识到恒心与毅力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启发和帮助学生树立和坚定只要付出努力,自己也可以拥有顽强意志的信心,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学会制订自我锻炼计划,积极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在此过程中,要教育他们采取决定要充分估计主客观条件,做到合理可行;执行决定要态度坚决、有始有终、持之以恒,切忌三分钟热度,一曝十寒。还应该要求他们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的习惯,使他们成为自我意志锻炼的主人。尤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掌握一些自我锻炼的方法,为他们树立一些榜样,引导他们在自我实践以及对名人自我锤炼意志的事迹的感悟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锻炼方法。如毛泽东、富兰克林、居里夫人等的事迹与做法都值得学生学习与仿效,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方法。
[1] 荀子·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