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又会对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简言之,就是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理解与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和理解的获得和态度形成的影响。积极的影响通常被称为正迁移,消极的影响被称为负迁移。另外,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迁移的过程。迁移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是所有创造性、问题解决和作出明智决定的基础”。(Madeline Hunter)正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把知识经验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广泛、有效地调节个体的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可以使学习者在有限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恰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防止经验的惰性化。学会学习的教学需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迁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迁移理论,引导学生学会把已经形成的知识、技能、观念等应用于新的学习,并在新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强化、完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观念,以使学生形成利于终身学习的迁移能力。
一、进行迁移性教学
在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架桥;让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相对轻松、自然地掌握新知识、技能,同时感受、体验迁移及其作用,为学生学会迁移奠定基础。脑是一个动力之源。它在受到新刺激时,会不断地进行组织和再组织。随着新的内容整合到新的模式中,脑将形成更多的网络,也可以将原先没有联系的想法整合成高度和谐的统一体。这就是脑的迁移能力。它可以将在一种情境下所学习的内容,以一种可能经过调整的或概括化的方式应用于另一种情况。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脑的这一功能,积极引导学生把从教师讲解、示范和同伴交流中所获得的各种学习方式方法、技能、观念等应用于各科学习和日常生活,同时创造出自己的新的学习模式,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创造促使学生产生迁移的情境
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迁移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知识、技能、情感等的迁移有助于巩固和深化原有的知识、技能、情感。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来说,教师期望学生能学会把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用于不同场合的学习中,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各种校内外活动中。但是迁移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更经常地由环境激发,而不是学习者自己有意识地迁移。在学校环境中,教师通常是促使学生产生迁移的激发者。因此,教师要主动掌握一些关于迁移的理论,有意识地创造促使学生产生迁移的情境,为学生提高迁移能力并学会灵活运用于各种学习创造条件。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眺”字的音、形、意,并通过做“眺望”的动作使学生感到“眺”字的构字特点后,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还有哪些以“兆”做偏旁的字具有这样的构字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把对“眺”字的认识与分析迁移到对“跳、挑、逃”等字的认识以及对“波、坡、披”等字的分析上,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相类似的迁移。
三、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对迁移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越好。因此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教学时机,引导学生把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纵横交叉的立体知识网;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使新旧知识加以衔接,把新知识不断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充实和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方面,教师要注意做好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完善知识结构的方法。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以教材知识为主线,将相关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进行科学的知识组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以问题为中心,把相关知识组织起来。以“开发学生智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的“马芯兰教学法”的创始人马芯兰老师说:“我的教学法的大概念就是‘和’字。现有的小学数学有540多个概念,学生要掌握知识不懂概念是不行的。抓住其中最起决定作用的概念,就把12本书相对孤立的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网络,由于知识之间的相通性,因此,学生只要在整体知识结构上引申、发展、联系,便能简捷地掌握并推导出各个具体的概念来。”她的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把数学这个大的知识体系中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200个知识点变成100个,100个变成50个,50个变成25个……这样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真正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为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等的迁移创造了条件。
四、充分利用相似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迁移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关键属性,关联性,最初学习的内容和程度。每个因素都很重要,并且常常相互作用(Hunter,1982)。因此,教师要善于在相似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回忆曾经采用过的学习方法,并使用这些方法来进行新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学习不同知识、行为的关键方法;引导学生建立不同学习方法之间的关联,形成学习方法的系统网络,以满足不同学习的需要;要使学生在接触一种新的学习情境、方法时,第一次就深刻领会,精确掌握,建立稳固的联系以便他们将来能够灵活使用。所谓“今天的学习是明天的迁移。因此,如果有些事情值得教,也就值得教好”强调的正是这种情况。
五、布置迁移学习的任务
迁移通常发生在当学生有机会思考新学到的知识并对其总结的时候,尤其在学生带着一个特定的任务去总结时。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日记来进行学习方法的有效总结和迁移。例如,可以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回答:“我今天学习了……”“我采用的方法是……”“其他同学采用的方法是……”“这些方法还可以用来学习……”等。还可以随教学内容的进展要求学生对一些特定的学习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并运用于对一些具体事例的分析。例如,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总结某些特定字、词的多种用法,并列举出它们在不同篇章中的运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总结比较不同时态的区别与关联;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总结某类知识的内在关联等,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网络结构,以利于迁移。
六、充分利用有利于迁移的教材结构
包含了正确的原理、原则,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的知识以及能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的积极迁移。大多数中小学教材都是按照准备—新授—实践—练习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在练习中,又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发展题,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知识迁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教材安排和编写意图,合理组织材料,就能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迁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优化,还要注意合理安排教材的呈现顺序,努力做到:从一般到个别,使教材逐渐分化;建立横向联系,使教材融会贯通;从已知到未知,使教材组织序列化。
当然,学会认知不是仅仅靠围绕知识学习而展开的智力活动就能奏效的。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人的学习是整体生命的成长,在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个性等都在参与其中。所以,要想学会认知,同时也必须学会情意调控,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发展和完善人格,这些方面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论及,此处就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