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metacognition)就是“有关自我认知的认知”。按照首先提出这一命题的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1979)的说法,“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知识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也就是说元认知是对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的认识;具有元认知能力的学习者能自动地掌握、控制和监控自己的认知过程。它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对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思维、想象的洞察,对自己学习态度、喜好的学习模式和方法的觉察,对自己已有知识的思考,对自己学习过程及其所用策略的反思,对自己的学习掌握程度及完成情况的判断和预期等关于如何调控自己学习过程的思考等。形成元认知能力和习惯,对于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有着重要意义。要想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由于元认知通常对学习者个体来说包括三部分:个体有关元认知的知识,回答“认知是怎么回事”;个体的元认知体验,回答“我是怎样认知的”;个体元认知监控,回答“我的认知活动怎样”“如何更好地认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这三方面,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一、认识强化策略
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对自我认知状况进行反思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激发他们学习元认知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一些元认知的知识,即帮助学生了解关于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强化学生对元认知的认识,使他们形成了解、感受、体会、监控自身认知活动的意识,懂得元认知的内容和以怎样的方法与路径进行元认知,为他们主动开展元认知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二、丰富体验策略
学习是学生整体生命参与的活动,它不仅仅是认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它是认知技巧、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的统一体。要形成元认知的熟练技巧、培养乐于进行元认知的情感、养成经常进行元认知的习惯,就必须要经常性地开展元认知活动,以丰富自我对元认知的体验,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把元认知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和认识,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最终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比如,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止步于获得正确的结果,而要经常引导学生体验和反思“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我是怎样想的”“我是怎样做的”“在认知活动中我采取了哪些策略”“我的感受如何”等,让学生在反思中体验元认知的乐趣与对自身成长的价值。
三、方法指导策略
对多数学生来说,即使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认识到元认知的重要性,但没有相应的方法指导他们仍然是无所适从。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元认知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元认知的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懂得如何选择认知策略和方法,学会有计划地安排自我的认知活动;学会如何在认知过程中,及时审视和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状况,做到有自知之明;学会如何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自我监控的评价与总结,有针对性地对学习方法、操作过程、心理状态、影响因素等进行及时有效的认知调控和情感调控。
四、实践引导策略
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外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元认知的价值、意义,体验元认知成功的乐趣,掌握元认知的方法,养成经常进行元认知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表达“我是这样想的”,组织班级讨论,编制让学生反思“自我认知”的问卷,开展学习方法反思交流会等,使学生洞察自己的认知特点以及对思考有益或不利的态度、情感与行为,在元认知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元认知水平,学会元认知。
五、自我强化策略
元认知是认识主体对自我认知活动的反思,教师外在的引导与帮助是促使学生提高元认知水平不可缺少的外因,学生自我重视、主动实践是学生元认知水平提高的内因。因此,在教学中,要格外重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主动地对自我的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调节状况进行反思,从而从根本上为学生学会终身持续不断地进行元认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