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不同领域对人的发展问题做了广泛的研究,他的科学的人的发展观、实践观、交往观等,也为我们研究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探讨人的发展问题时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后才把自己同自然界分开,而成为自然与社会的主体,可以说,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历史。作为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和自觉能动性几个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是通过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来提高认识、改造自己,并获得自己的属性的。自觉能动性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人,像动物一样,服从着社会的各种法则,但是除此之外,他还能积极地参与创造和改变社会生活形式的活动。”当人发挥自觉能动性与活动对象建立为我关系,驾驭关系,使之服从于自己的目的时,就表现出主体性。可见,人不是完全听命于社会关系摆布的被动生存物,而是能够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主体,是社会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为我们正确地看待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确看待教学中师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及他们相互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二、人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
马克思的研究中包含了有关个人全面发展的系统主张及对人的个性发展问题的认识。他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私有制条件下的旧的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的、畸形的发展,这种分工把人的活动强制地固定在某一活动范围内,使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了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人在自身的发展中完全丧失了自由。而大工业生产的出现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特别强调未来社会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不是理性的自然展开,也不是人的生命本能的自我扩张,或文化的简单内化,而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本质力量的极大发挥,人的个性的丰富完美”。即通过社会实践可使因文化内化形成的人的各种潜能素质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从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客观的现实性,同时使人的对象化关系全面生成和社会关系高度丰富,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也就是说,马克思强调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获得自己全面发展的。同时,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排斥人的个性发展。
在论及人的个性发展问题时,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3],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这就指出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包含着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条件,每个人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个人的意愿和实际,在自己感兴趣有特长的方面获得突出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就集中在人的个性发展上。另外,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性与个性是同一层次的概念,都是对活动主体的某一方面的表征。主体性是活动主体的共性、普遍性,而个性是每一主体的个别性、独特性[6],个性是人的主体性的个体表现,人的个性解放有利于人的主体性的提高和完善。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就要根据人们个性发展的机制来设计和实施,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的特点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理论为我们在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中强**学要立足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强**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实践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体性不是凭空产生的,从根本上说,人的主体性是在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生成、显示,并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的。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7]也就是说只有自由自觉的、发自内心的活动,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体现了人的类特性。人的一切属性只有在这种真正的人的活动中,才能获得合目的合规律的发展和完善。人的主体性同样如此,不管是整个人类的主体性还是个体的主体性,都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作为一种人类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就应该有效地组织、设计、规范和实施,让学生积极主动活动起来,参与其中,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展示、发挥、发展,使他们的各种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源,是人的生命以及作为个性发展与形成的源泉。教育学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8]
四、交往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还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9]他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主体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其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交往是个人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在现实的交往中,人与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彼此创造着。交往就是“人们对人们的加工”,提高他们的“本质力量”和“种属能力”,彼此作为活动主体而形成。虽然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和动力,但人的主体性不仅仅是活动生成的,主体性的确定必须借助于主体活动的中介系统——社会交往来赋予。社会交往的性质、质量、结构,制约着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程度、水平和方向。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就不能忽视交往的作用。教学作为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而且这种交往关系不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它同时就是教学活动本身,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这些思想为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教学的交往属性,提倡合作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3] 同上(第3卷),516
[4] 同上(第23卷),649
[5] 同上(第1卷),273
[6] 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3~105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8]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外校外活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