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中学 戴荣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双流中学全面推行“学案导学”模式的环境下,本文从学案编排到教学实践,初步探索“学案导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学案导学;学案;优势
在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信息技术的素质教育中,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主要的指导思想。鉴于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学习过程以“任务型”为主的特点,不仅为教师由“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这一角色的转换提供了前提与保障,也为尝试着进行“学案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便利。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些理论为学案导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学案即导学方案,是信息技术全组老师集体备课的结晶,它是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是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学案导学”是指教学中,教师在写好自己教案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编写出一份学案,供学生在课下预习、课上使用和课后复习巩固。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而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教案重在教,学案重在学;教案以教师为中心,学案以学生为中心;教案强调“给予”,学案强调“拿来”;教案侧重“学会”,学案侧重“会学”;教案追求的境界是“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学案追求的目标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二者虽密切相连,最终目标一致,但在课堂角色、教育观念、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案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二)怎样来编制学案
首先,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但不是任意教学内容均可用此法;其次,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最后,在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笔者以为:一个较为合理与完整的学案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学习目标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学习目标是方向,是动力。因此,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比如,在“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中的知识技能目标是:①掌握IP地址的概念、格式、分类;②掌握子网掩码的作用;③了解IP地址的管理方式及IP地址资源的分配情况。
2.知识构成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三个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比如,“IP地址及其管理”一课中:以IP的概念为主线,再逐步深入与IP相关的理论知识的研究,如子网掩码、IP地址的分配等,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典型范例)等。比如,IP地址的格式、分类,是什么子网掩码等。基本操作技能则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相关操作的一般要求。比如,如何查询、设置自己电脑的IP地址,如何识别自己的IP地址属于哪一类,如何利用子网掩码来划分网络号和主机号等。上述要素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以案例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或复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解、理解与掌握。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操作练习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与操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演示。同时,可以引用一些现成的网络资料及相关范例,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的理解和印证。
3.学习方法
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操作方法、自主学习、任务探究、小组协作等。比如,在学习“IP地址及其管理”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学习方法:①任务驱动—体验探究法;②小组协作式学习法;③自主学习法。
4.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信息技术学科一般有选择题和操作题。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练习有的在课上完成,有的是课下作业。
(三)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笔者从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出发,以“IP地址及其管理”为例,浅谈一下学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IP地址及其管理”学案
班级_______ 小组__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IP地址的概念、格式、分类。
②掌握子网掩码的作用。
③了解IP地址的管理方式及IP地址资源的分配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以IP的概念为主线,再逐步深入与IP相关的理论知识的研究,如子网掩码、IP地址的分配等,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克服畏难情绪,体会到学习理论的快乐,为以后学习理论知识找到合适的方法。
②认识IP地址资源的有限及分配的不平衡,体验民族的危机感。
二、教学内容
①IP地址的概念
②IP地址格式
③IP地址的分类
④子网掩码
三、教学方法
①任务驱动—体验探究法
②小组协作式学习法
③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3分钟)
1.你操作的计算机的IP地址是_______子网掩码(Subnet Mask)是_______。
2.一个8位的二进制数所表示的数的范围如下:
(二)分析问题(10分钟)
1.阅读课本第45~46页IP地址的分类部分,模拟ABC三类地址,通过填充颜色,用黑白两种不同的颜色,区分网络位与主机位,黑色代表网络位,白色代表主机位(把网络地址位涂黑)。
2.结合下面IP地址分类的图、表进行讨论
三类IP地址的比较
注:第一,127.*.*.*是系统保留地址,不能使用。
第二,主机数减2原因:主机号不能为全0或全1;全0表示网络地址,全1表示广播地址。
讨论:
①三类IP是如何区分的(思考、口头回答)?
②下列哪个IP地址是不合法的( )
A.202.100.199.8 B.202.172.16.35
C.172.16.16.16 D.192.168.258.1
③假如某公司要建立一个拥有1500台计算机规模的网络,可采用_______类IP地址;假如要建立一个拥有200台计算机规模的网络,可采用_______类IP地址。
④你现在使用的计算机的IP地址,属于_______类地址,IP地址172.16.16.16属于_______类地址,网络号是_______。
(三)超级挑战(5分钟)
此表是老师在IP地址设计窗口设计的三类IP地址,及电脑自动生成的子网掩码,同时老师列出了三类IP地址的网络地址。
讨论:根据三类IP自动生成的子网掩码的不同及最后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的作用是________。
上表的三类IP地址的网络号是根据系统默认的子网掩码得到的,但大多时候,我们需要根据网络的规模自己指定子网掩码,用来划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
子网掩码的作用过程:
255的二进制数是11111111(8个1)
结合子网掩码,你现在使用的计算机的IP地址,网络号是_______。
(四)解决问题(3分钟)
1.一台IP地址为192.168.2.8的电脑移到网络号为192.168.3的局域网中,地址需改为_______。
2.IP地址资源的不足,如何解决?
方法一:
方法二:
(四)学案导学优势体现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学案导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索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明确
一份好的学案,首先包括教学目标。同学们有了学案,就非常明确一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达到什么要求,并且贯穿课堂的始终,使学生对教学目标始终有明确清晰的认识。
2.关注学生的差异
学案,体现的是整节课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信息技术教学最明显的特点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以前的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让做得好、做得快的同学去帮助操作不是很熟练甚至不会操作的同学,这样,时间长了,我发现学得好的同学一节课下来,感觉没有学到更多的知识,而学得不太好的同学,则出现了明显的依赖心理。成功的课堂应该是每个同学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这种现状,学案教学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在设计学案的时候,可以设计难度不同的任务,学得好的同学可以多完成任务,或者有难度的任务,而学得不太好的同学,则可以选择完成适合自己的任务。这样,学生一堂课都感觉有事情可做,时刻都在挑战着自己,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平时不太动脑筋的同学也对照学案认认真真地做起来,整体学习能力和操作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学案导学很好地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关注了学生的差异,使信息技术课堂更具有了生机和活力。
3.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分析、加工),传递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中,使用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学案中要学习的内容,自主地规划学习过程以及时间的分配等,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案的使用,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4.渗透学法指导
一份好的学案,应该渗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大多是操作技能的学习,“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堂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在学案中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同时,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学案设计时,可以分解为很多的小任务,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的同时不仅可以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还可以让学生记下自己的操作过程或者发现解决问题时的心得体会,记录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总结规律的过程。这也让每个学生都有小小的成就感,比教师的表扬更有鼓舞学生的作用,并且掌握的知识技能学生也不容易遗忘。
5.有利于课堂小结
课堂小节,是一堂好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往,都是“请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这样的课堂小结,往往有点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梳理本节课知识的目的。有了学案,可以让学生看着学案,包括自己上课的记录,来梳理学习的知识,有了学案这个依据,学生的思路会变得顺畅,知识也变得有条理,使课堂小结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6.有利于课后的复习
学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编写的,在学生课下复习的时候,就成了学生的好助手,看着学案,学生目标明确,学习过程也重现在面前,知识点也会复习得比较全面。
7.有利于过程性评价
信息技术与其他高考科目不一样,不可能有大量的课后作业,也很少有平时的考试测验。因此,学生完成的学案可以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可操作性也很强。
学案,是老师的备课思路的展现,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依据。“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也不仅仅是笔者这么寥寥数语所能表述完全的,完整的“学案导学”模式包括预习案、课堂案、练习案。这“三案”在使用上还有很多的学问。但信息技术课有其特殊性,尤其在高中,学生在课业压力已经很大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花时间来预习信息技术,也不太可能课后花大量时间来做信息技术作业。因此,笔者认为,就信息技术课而言,我们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及客观实际,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学案,向有限的课时要质量。如何精心设计学案,如何应用学案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笔者及所有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朱培志.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己学习[N].光明日报,2004.
[2]三段式学案导学教学法浅谈[EB/OL].http://ja.3edu.net.
[3]丁慧玲.发挥“学案导学”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2).
双流中学数学组合影
双流中学语文组合影
双流中学英语组合影
双流中学政治组合影
双流中学历史组合影
双流中学地理组合影
双流中学物理组合影
双流中学化学组合影
双流中学生物组合影
双流中学现代技术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