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择业篇:思想决定态度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才会有什么样的态度;或者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态度,才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或者说,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动。
当内心想要做什么,便明白要怎样去做,并付诸行动时,思想就影响了态度,改变了行动。可以说人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由心中的念想支持的,无论这念想是主动产生的,还是被动产生的,只要它产生,并付诸行动,就能获得一种改变。长久的态度和行为,必然会养成习惯,而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会形成人的比较稳定的性格,从而来推动人朝前发展。
工作中的熊伟校长
因此,思想对,态度就对;态度对,行为就对;行为对,习惯就对;习惯对,性格就对;性格对,命运就对!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放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来看,都是渺小的。
作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先是三年困难时期,接着是史无前例的“**”。
历史终于在1977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就在那一年冬天,被尘封长达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又重新打开了。
1977年的高考,犹如中国大地上的一声春雷,改变了许多人、许多家庭的命运。那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考试,它不单单是恢复了参加那场考试的570万考生的信心与希望,它更直接改变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也让整个国家充满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一个国家得以复兴的根本。
紧接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个体劳作,包产到户,这一生产关系的改革,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整个国家的经济,很快出现了明显的质的飞跃!在农村,人们已经不再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不再害怕“过年过节”了!改革开放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逐步提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经济基础的改变,使得人们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上层建筑”上来。由于当时国家急需培养大批科学人才建设四个现代化,在那段日子里,报刊、广播中,最常看到、听到的一句教育口号就是——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为四个现代化做贡献。
就在这样**澎湃的年代,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四届考生,1980年,我志向“清华、北大或复旦”,朝着自己狂热的物理学进发。是的,我要做研究,搞科技,要为四个现代化做贡献!我的理想蓬勃生长,而在现实的土壤中,那个年代为了读书的保险性,大家都会填上愿意服从调配。就是这一“调配”,便把我推离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推向了重庆涪陵师专!
高出高校录取分数线75分,没能让我高兴;全公社唯有我一个人考上大学,也没能激起我内心的半点波澜。
“我要重考!”内心反复滚动着这个声音。“重考?等三年后的重考?”父亲语重心长地反问。那个时候的高考政策,凡是拿到录取通知书,如果放弃去读,就必须等三年才有高考资格。三年,我等得起吗?太漫长了,我知道,我是等不住的。
怎么办?做老师?这个身份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现实逼着我必须认真思考。命运为我关上“科学”的大门,为我打开“教师”这扇窗。我想,我的痛苦是“教师选择了我”,为何不是“我选择了教师”?
“我选择了教师,就一定要把教师做好!”内心转过这个弯,我便以火热的**投入大学生活。大学三年,我积极地担任生活委员、学习委员和班长等职务,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并由衷地爱上了自己的数学专业。在毕业时,还获得了任选工作单位的资格。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无论这思想是主动产生的,还是被动产生的,只要它产生,并付诸行动,就能获得一种改变。当现实这个大杯子来盛装我们,要我们改变形状时,不妨改变我们的态度,主动去适应,积极去面对,进而获得生命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