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教育的天然合作者。我在多年的班级工作中接触了无数个家庭、无数个父母。我深深地意识到:想培养好学生,先培训好家长。家长和教师必须站在同一个方向看着孩子前行,孩子才有可能进步和成长。如果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不正确的,或者与学校和教师是不一致的、相悖的,那么教师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让孩子进步的。
家长的问题、家庭教育的问题,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一是为家长提供参与班级活动的平台,二是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专业支持。也就是说,好教师应该懂得家庭教育的方法。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不断给家长提供贴身的支持和教育服务。
家长课堂是我给家长提供支持的主要形式。近几年,我在家长课堂上的讲座主要有以下几个专题。
(一)家长角色准确定位
很多家长不能处理好与孩子、教师、学校的关系,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导致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家长与孩子应该是和谐的亲子关系,关注孩子的情感、心态、感受、喜乐……随着孩子日渐长大,家长不只是关心他们的冷暖就可以了。真正的深层次爱孩子要深层次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就没有发言权。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关注的不只是学习和成绩;还关注他们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孩子才会接纳家长,才会听家长的话。当孩子遇到困惑和难题时,家长要给孩子正面积极的支持,不要给予负面影响,如保护、逃避、指责、抱怨、溺爱、护短等。
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助教关系。教师是教育教学的行家,就像医生是治病的行家一样。家长是帮助、协助教师教育孩子的助教。助教就要支持、配合教师。教师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家长都要支持、配合,认为是正确的、是有道理的。准确给自己定位,不越位,不干涉教学,不指责、不挑剔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家长的职责是当爸爸、当妈妈、当伙伴、当助教;不要当老师,更不要当专家、当校长,甚至当监管。我不止一次地告诫一届届的家长:让孩子喜欢学习不如让孩子喜欢老师。
家校幸福共同体之家长课堂
家长与学校应该是真诚的信任关系。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把孩子从不懂事的幼儿培养成一个知情懂礼、能说会算的少年。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孩子需要感恩的。时时处处心怀感恩才能加倍努力学习,不断超越自我。向孩子传递感恩是孩子成长进步的力量之源。选择了学校,就意味着家长把孩子交到这里很放心,意味着家长认可并尊重学校的教育理念。而执行理念的是孩子的老师。向孩子传递信任是孩子进步的基石。
在家长这个角色上,怎样沟通才有效呢?与孩子沟通,要能区分、判断是非;引导孩子走大家公认的真善美之路,如善良、宽容、尊重、感恩、爱心、合作等;引发轻松、快乐、力量。与老师沟通,要把焦点放在自己孩子的成长上,探讨、关注自己的孩子怎样做才是对的,不探讨其他孩子,不埋怨环境,不指责其他孩子和老师。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能够适应环境,具有生存能力,而不是周围一切都要适应自己的孩子。家长要听从老师的建议,并与老师保持一致。
(二)关注孩子重在支持
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婴儿期重在营养和支持;儿童期需要指导与管制,是建立规则的关键期;青少年期是培养独立与责任的关键期。错过了关键期就像该播种的时候没有播下种子,等到发现再补种,即使补上,长势也没有那么好了。
孩子10岁之前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好,也不是特长多,而是牢固掌握道德智能。这是一生成功和幸福的资本。道德智能就是判断是非的能力,是在自己伦理信念的支配下,拒绝不正当或不良行为的能力。知识缺乏可以补,如果缺少道德习惯则难以弥补。
关注支持孩子的顺序不能错。第一关注生活习惯,第二关注心理健康,第三关注做人品质,第四关注学习能力。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好的学习习惯;心理健康的孩子,成长的干扰也会少。
在学习方面,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弱势学科。哪一门学科越落后,越要鼓励,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不要用考试成绩评判孩子学得好与坏;允许孩子落后,允许不优秀,允许失败;和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制订计划、订立目标,为孩子指明方向。
正确激励,给孩子真实的表扬;给孩子看得见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内心强大;发现孩子的优势,不要盯着缺点问题不放,不要说伤害孩子的话,不挑剔,让孩子保持积极的情绪、良好的学习劲头;做个欣赏者;正确给孩子补课,补课的孩子永远不会学习,也学不好;家长要做真正的上帝,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像太阳一样给予,做个无惧的家长。真正的教育是家长的自我修行!
亲子关系大于一切。家长要学会沟通四个话题: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今天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吗?学会运用爱的五种表达方式:肯定的言辞、身体的接触、精心设计的时刻、礼物的馈赠、服务的行动。抓住六个成长的最佳时机:吃饭时、参加社交活动时、做家务劳动时、有成绩或过错时、对某一事情有浓厚兴趣时、生日时。给孩子服用九种心理营养素:尊重、赏识、关怀、鼓励、支持、信任、肯定、理解、接纳。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要从修复关系开始。
一些家庭的亲子关系有的已经严重影响孩子的情绪,而家长却浑然不知。我常常摘引孩子的日记,在家长会上分享:“我最近突然发现我做什么事情都会感觉累,写作业很累,上补习班很累,做什么事都很累。在家里脾气很暴躁,只要一感觉累就会很想发脾气,让自己的情绪发泄一点。可是每次发脾气,就一发不可收拾,哭啊,喊啊。周末,本是应该休息一下的,可是我却还要和平常一样,连觉都不能睡好,还要不停地上补习班。我每次都想给自己打抱不平,感觉自己太累了,而且周末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补习班里度过的,剩余的时间用来写学校的作业,一点也不够。我真的很希望爸爸妈妈能把我的补习次数做个调整,这样我就不会发脾气了。可是不管我怎样也没有一丝调整,反而帮我报了更多的补习班。我真的希望爸爸妈妈能够知道我的心情,而不要一意孤行。”听了孩子的日记,很多家长触动很大,为自己支持关注孩子的错误方法而后悔不已。
(三)父母民主,孩子自主
每接触一届学生家长,我首先给“家长”更名——民主平等的现代父母,而不要再做管制型、干预型的家长。民主型的父母是什么样?对孩子能理解、摸透,支持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尊重孩子处理事物的方式和结果,始终和孩子保持亲密联系。
孩子9岁~13岁时,父母的转型是从权威型向民主型过渡。父母爱孩子,但不骄纵孩子;对孩子严格要求,但不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督促孩子,但有事要和孩子商量,不要自作主张。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绝不要求孩子去做;答应孩子的事尽量实现。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民主型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信、乐观、独立性强、自尊心和成就欲望较强。这种民主型的家庭拥有天下最大的幸福。
比好学校、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主能力。民主的家长才有自主的孩子。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大人不要总到孩子的世界里干扰孩子。家长要给孩子留白,留出自主的空间;不攀比,不焦虑,让孩子心理强大;学会理性解读各类营利性补习机构;理性听取别人的分享;不跟风跑;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没有哪个孩子成功的教育方法完全适合于另一个孩子;做民主型的好父母,不做教育的行家。
因此,我告诉家长要时刻不忘树立孩子的自信。孩子不是因为知道自己不行、有差距才努力,而是因为知道自己能行才会努力。没有自信的孩子就像汽车发动不着火,再多的油,再好的配置也不会前行。为什么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激励孩子,孩子却有不同的变化?关键是孩子身边的重要他人——父母,是否也和教师一样想方设法嘉许孩子,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两颗种子:自控力和主动性。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是两颗种子都饱满地、和谐平等地得到发展。
孩子自主成长要经历三个境界:自由、自觉、自主。没有真正的自由就不会有真正的自觉,没有真正的自觉就不会达到真正的自主。而真正的自由是遵守规则,有规则才没有压力,才能有自由和快乐。
“自由”一词在《新华字典》里的解释是:“人们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意安排自己活动的权利。”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里“自由”的含义。自由的前提是“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养成自主人格,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第二阶段是自觉,第三阶段是自主。为什么有些学生总是被家长、老师批评,自己总感觉没有自由呢?现在看来过去我们对自由的理解是有误的、片面的。要想享受自由和快乐,首先要遵守规则。
我告诉家长班级实行民主管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制订班级学习、生活有序的班级“法律”——班规。班规确定了,大家就要遵守,班风就进步了。开始也会有人不遵守,不能自我觉悟,违反班规。同学们就用班级“法律”纠正他,限制他的自由。慢慢地,人人都能自觉遵守班级“法律”了;人人为了“自由”而遵守“法律”,班级有序了,学生自觉了,知道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了。这就是自由到自觉的过渡。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不自觉。怎样才算自觉呢?自觉就是能够主动,不需要别人提醒,更不需要监督,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自觉能力的形成也是自己战胜自己的过程。
经过自由和自觉,才能达到自主的境界。自主就是自控力加主动性,意思是既能管住自己,又能主动做事才算真正的自主。自主能力强的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会选择喜欢的书籍和物品,能有计划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自觉、主动地努力。这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家长看孩子的角度变了,孩子也就变了。小米,一个令家长和老师头痛的五年级男生。作业没人看着不写,有人看着也写不好。作文2小时也写不出100字,而且错字连篇。老师批评,家长也整天跟老师抱怨,孩子不自觉,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亲子关系很紧张。家长要求老师给孩子补课,到补习机构给孩子找老师,结果越补越差。
看到这种状况,学校研究决定把他从五(2)班转到我所在的正在进行幸福教育实验的五(4)班。我给家长讲了幸福教育的理念是发现孩子的优势:家长什么都不要做,只管给孩子鼓劲,发现小优点就表扬。班级每周都举行一次“幸福嘉许会”,大家互相发现优势。我还精心设计幸福活动,让学生们体验福流涌动的感觉。我没有对小米同学进行过单独辅导,但一个学期后,小米的变化却让周围的老师大吃一惊。教室里常常看到他一个人静静地写作业、读书。他爱上了写随笔,常常写到晚上11点还不肯睡觉,一篇随笔能写2000多字,错别字也不见了。一向跟老师抱怨的家长,给我发短信说:“小米最近有很大的进步,感觉他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晚上回家还会继续写作业,很自主。我也感到轻松了,我很感动,也很幸福!”小米同学对老师说:“我觉得现在学习没有那么大压力了,感觉能学懂、学会了。完成作业很轻松。”
家长常常充满幸福感,用书信的形式跟我分享满心的幸福:“杨老师,谢谢您给小米的神秘礼物,他高兴得不得了。昨晚跟我说有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我,杨老师奖励了他的进步,还说杨老师是他最爱的老师。小米学习方面进步了很多,真的太感谢您了,能给他这次机会,谢谢!感恩!”
幸福教育让家长看孩子的角度从找缺点、找问题,变成找优点、找优势、找进步。家长会欣赏、会支持孩子了,亲子关系和谐了。孩子的内心变得强大了,才会自我超越、自我进步。学习不用辅导自会找到方法和乐趣。
附:家长课堂的反馈
(一)
这次家长会最荣幸的是听了杨老师的演讲。真不愧是教育专家!她用朴实的言语讲述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们在欢笑中收获多多。杨老师在“如何支持关注孩子”这个话题中提到,四年级的孩子都处于9岁前后的儿童期,家长应指导和管制孩子,要制订规则,而约束、规则要与自由并行。这个话题使我深受启发。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有了一点小小的叛逆,而我们家长则要把握住这个度去教育孩子,把杨老师讲述的这种方法用起来。杨老师还讲到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等。最后杨老师讲到孩子自控力的培养,就是要让孩子吃好、睡好、玩好。几个简单的字看似容易,其实质是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也正是我和孩子比较薄弱的地方。听完杨老师的课后,真是意犹未尽。希望下次有更多的机会听杨老师的演讲!
(二)
还没来得及了解杨老师是何方神圣,这把火就烧过来了。很快地,杨老师开家长会了。杨老师的家长会不是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而是给家长们上课,教育家长要鼓励孩子。家庭“禁止”用语、“少说”词语、“多说”词语分别列出来。家长们一看,该“禁止”的说过不少,该“少说”的也没少说,该“多说”的反而没说多少。仔细想想看,确实,自己之前在无意识地给孩子传递的就是责怪、训斥的信息。别说孩子不爱听,换成自己也听不进去呀!在“责怪”阴影下长大的孩子,能开心得起来吗?
杨老师这些新颖的教育理念和非常实用的教育方法,不仅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也深深地吸引了家长,家长会每次都座无虚席。而关于“如何跟孩子沟通”“从权威型父母向民主型父母转换”“培养自主的孩子”等的课题,都在家长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杨老师说,这些都是“幸福教育”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培养“能享受幸福,能创造幸福”的孩子,让孩子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家长都希望孩子有幸福的人生,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有没有为此做过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