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到幸福班级建设秘籍(1 / 1)

(一)迷茫途中苦探寻

2013年,第22届全国现代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广州增城召开。由于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突出,我校被确定作为一个分会场迎接全国的与会代表。我作为学校展示方案的主要策划者,有幸认识了全国班主任研究中心的唐云增主任。唐主任到我校指导工作时提到增城区主抓教育的叶鸿副区长正在推行积极心理教育,并建议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教育理论带到新康小学。他说,这一理论旨在发掘人的优势和潜能,发现人的正向品质,激发人的积极情绪,让人快乐和幸福。这不正是我们在实践的理论吗?我们深感相见恨晚,这正是我们学校多年来实施的人本教育、开放式教育所需要的理论,同时也正是指导我这个经验型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好的理论依据。

于是,我和老师们有了迷途中找到了方向的欣喜!校长认为,在学校发展进入第二个十年的时候,学校找到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学校通过全体教师讨论,确立了第二个十年发展的愿景:办一所幸福的学校,教授人们幸福;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幸福,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让家长享受家庭的幸福。我和老师们的目标也清晰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应当教授学生幸福!

可是,到哪里寻找这些理论呢?我当时担任教研处主任,这一难题自然由我想办法解决。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我区分管教育的副区长叶鸿女士。叶女士既是我区的副区长,也是一位学者型人士。她是我校学习、研究、推广幸福教育最为关键性的人物之一,她提出打造幸福的城市。在起步阶段寻找理论资源时,得知叶区长正在推动积极心理教育,我非常高兴,感到资源就在身边。但是,又担心因为一所小学的教育研究而影响到区长工作。特别是一个小学教师和一个区长的距离,我作为一线教师还是很清楚的。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和教育局领导联系,说明了我们的困惑。出乎意料的是,叶区长当天就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与中国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书提供给了我们。这真是雪中送炭。

与增城区副区长叶鸿女士(左一)合影

我一口气读完了方案的全部内容,对幸福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原来,科学家已经知道如何定义幸福,如何测量,以及如何构建幸福的人生和社会。科学家们设计并反复测试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证实这能对人产生积极的改变。这门科学名为幸福科学,又称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有三个核心主题:一是发现和培养人的优势和美德;二是关注人的幸福感,倡导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三是建设和谐的社会和团体,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创造性。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想要有更加有意义,更加有成就,更加美满的人生。它通过激发和培养每个人拥有的内在力量,使得每个人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去爱,更好地成长和更好地体验人生。

这个方案,还介绍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世界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的马丁·塞利格曼教授。他为积极心理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出了许多积极心理学的专著,设计了许多的幸福课程,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如《真实的幸福》《持续的幸福》《教出乐观的孩子》《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等,号称“塞利格曼幸福五部曲”。

与世界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右一)合影

平常看到新书就心痒的我,更是迫不及待,立即打开购书网,买下了这五本书,同时跟积极心理学有关的书也一并购买,如《乐商》《专念》《积极语言》《幸福力》等。

我首先阅读了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的一套书籍。为了阅读,我常常忘记吃饭,不知多少个夜晚,到深夜还在认真阅读。家人说我好像着了魔,着了迷。我一边阅读,一边认真记笔记。一些新的幸福理念逐渐进入我的视野,进入我的心里。我对其中的许多理念非常认同、赞成,认为讲得太好了。例如,教育的目的是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教师和学生都要习惯去发现优势,而不是寻找缺点;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人人受重视。

传统教育是发现“学生的问题”,发现“问题学生”,而幸福教育是发掘学生自身具有的优势与潜能,发现学生身上的正向力量。真实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并积极运用,引发积极情绪,拥有幸福美好的每一天。

这不正是我多年来已经坚持实践,并做出了一些成绩,而又不能真正明白为何的真理吗?越读越感觉这正是我一直追求并实践的教育境界。我无法掩饰找到方向的幸福感,我要感召老师们一起都来阅读、学习幸福教育的理论。

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立即召集老师们,与大家分享了我阅读的感受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帮助,感召他们买书,读起来。果然,两天时间,全校老师自发购买,人手一册积极心理学读物。校园内迅速掀起阅读、谈论幸福教育的**。

我和老师们一起阅读,接着开始了积极心理学的读书分享活动。每当放学后,校园里静悄悄的,办公室里老师们或是三五成组,阅读议论;或是独自一人静静阅读。此情此景,让人备感舒服、享受。这就是校园应该有的风景,这才是读书人应该做的事情。

(二)幸福教育喜牵手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不断进行实践、研究、反思、撰写随笔等。全校班主任学习由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周两次、三次。那段时间,班主任每周都要集中交流三四次,有时一天就集中两三次,小范围的同年级老师之间的交流更是随时随地进行。每次的分享都成为老师们的精神大餐,常常令老师们高兴得彻夜咀嚼消化,常常会忘记时间,忘记吃饭。实施幸福教育的成就感使老师们忙并快乐着。

我把自己多年来班集体建设的研究成果贡献出来,带着老师们逐一研究班级建设的问题,最后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性强的班集体建设套路,破解了许多老师平时无法解决的难题,找到了打开学生潜能宝库的钥匙。老师们普遍感觉到,通过研究,班级管理不再是零打碎敲的随心所欲之举,而是日渐形成了有理论依据的“个人风格”。老师们多年的困惑解决了,长期的困惑消除了,从迷茫中走了出来。教师队伍中传递着喜悦和幸福,整个校园洋溢着快乐与成功。老师们掌握了班集体从接手组建、日常运行,到活动设计的整套“技术”,面对班级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不再手忙脚乱。即使是刚刚走上班主任岗位的新老师也都能应对自如。这一举措给老师们带来的收获和喜悦,成功和成长真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我庆幸,我们找到了幸福教育的源头活水。

既然老师们有这样真实的感受,何不组织老师们撰写文章,加以总结升华,做成学校的校本培训教材,或者让更多的老师受益呢?于是,我决定带领老师们把实践运用幸福教育理论,探索建设现代幸福班集体的具体做法,写成一本书出版,也作为我校班主任校本培训的教材。

听说要写一本关于幸福教育的书,年逾花甲的唐云增主任也兴奋不已。深夜,在从扬州出差去南京的火车上,他发来长长的信息:“我建议结合积极心理教育理论,在大家去学习、实践、思考、研究、写作的时候,开展讲故事的活动,人人讲,年级讲,学校讲。有故事了,有完整的故事了,有精彩的故事了,故事多了,讲好了,什么都不怕了。怕就怕理论叫得震天响,在理论上走圈圈,实际上没故事,或只有三言两语,干瘪瘪,大忌大忌。”

唐云增主任的一席话,使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再好的理论都必须在实践中去验证,去落实。我们再次梳理、寻找积极心理教育的理论指导下的幸福班级与我们目前公认的优秀班级之间的差异,进而寻找二者的结合点。例如,积极心理学的“三大基石”是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优势和美德。公认的优秀班集体的五个条件是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规范、学生喜爱的活动、共同的目标。这样,就可以运用积极心理教育的理论去组建班级,设计主题班会、设计幸福课堂等。

随着学习和实践的一步步深入,我和老师们越学越有劲,越写越想写。今天你设计一个主题班会方案与团队分享,明天他又设计一个积极活动让老师们把关。教师中形成了自觉主动研究的氛围。后来,老师们撰写的这些文章,由我主编成书,命名为《积极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结合积极心理学的“三大基石”理论,分成了三章。第一章,积极的组织系统。理念是提倡以优势、积极性为导向的管理方法,开发人的“心理资本”。建立一个积极的班级组织系统,给每个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建立现代班集体的起点。第二章,积极的人际关系。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大多是关系圈发生了问题。一个学生在班里人缘好,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接纳,他就心情愉快,情绪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能增强他积极向上的力量,强化他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使他学业优秀。第三章,积极的活动设计。人类具有6项普适性美德,24项优势。“个人优势”概念的提出,将使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去发现优势,发现正向品质,而不是刻意寻找缺点。学校育人环境中不再是注重克服人的缺点,而是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的人文精神。

每章又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点拨。结合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的实际,找到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结合点。对一线班主任老师阅读、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具有实在的指导价值。第二部分是实施策略,这部分由我撰写。结合现代优秀班集体的特征,以讲义的形式,介绍班级建设要开展的具体工作。内容实在而有操作性,是一线班主任老师最需要的行动指南。第三部分是班主任实践感悟。全部是我校班主任老师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按照实施策略实践后的体会和感受,或是发生在老师们身边的故事。这部分内容来自一线教师,是最原汁原味,最鲜活的班级管理素材,对一线教师调试心态、解决问题极具指导性和参考价值。

我们期待这些做法适用于更多的班集体,惠及更多的老师,让更多的学生在积极正向的班级环境下快乐成长,幸福生活。果真如此,这对老师和学生真是一件幸事!

《积极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一书出版后,全国各地的读者纷纷来电索要这本书,认为这本书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非常贴近老师。特别是在第三届国际幸福教育大会上,这本书成为大会的亮点和热点。大家的热情使我认识到,并不是这本书写得有多么好,也不是人们缺少理念,而是太缺少把理论变成自己的理念,又把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人。班级建设可以这样有效开展,积极心理理论又怎样指导教学、构建幸福课堂呢?接着我就开始把幸福教育理念继续运用于课堂教学和其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