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平谷区峪口小学支教一年的工作经历是杨劲松老师永远都不会忘记的经历。
看到杨老师的到来,峪口小学的校长、老师们都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作为北京名校英语学科的一名老师,杨老师认为,向农村老师们传递教改信息、与老师们积极践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研及科研活动中介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指导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工作。开学初,学校校长在全体老师会议上,安排了峪口学区英语教研组长拜杨老师为师,要杨老师深入课堂,随堂听课,并对峪口学区下属五个完小的英语教学进行跟踪指导。当时杨老师顿时感觉压力很大!他把这个情况向杨校长做了汇报,杨校长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份鼓励也更加增强了杨老师对干好这份工作的信心。他的徒弟田老师是学区的星级教师。通过教导处领导的介绍,杨老师得知田老师工作踏实肯干,善于钻研,自身具备良好的素质。为此,杨老师首先制订好了师徒帮扶计划,并在田老师一有空堂课时,就帮助她备课、研究教材教法,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经常坐在一起探讨教学。在学区评优课中,田老师脱颖而出,受到学区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并被推举参加了整个平谷区的评优课。
除了平时经常走进课堂听课、评课外,杨老师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是负责六年级毕业班的英语教学。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呢?通过观察,杨老师发现:郊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孩子文化知识不如城里的孩子丰富,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的局限、教育观念的偏差,家长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引导,关注孩子学习情况的也很少,孩子回到家里要么看电视,要么在外面玩耍,各方面的发展大都是纯粹的“自然状态”。英语学习对这里的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想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欢上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一旦产生畏难情绪,就根本无法再继续学习下去了。为此,杨老师采取了一些好方法,首先就是给班上的同学起英文名字,并让他们建立自信。第一节课上,杨老师向大家介绍自己:“I am Mr. Yang. YANG,Y is for Young,A is for Amazing,N is for Nice,G is for Great. (我是杨老师。YANG,Y代表年轻,A代表神奇,N代表优秀,G代表伟大)所以杨老师是一个年轻的、神奇的、优秀的、伟大的老师。”看到学生们被这个自我介绍吸引住了,杨老师趁热打铁:“你们也都给自己选个高端、大气的英文名字吧!”说着,他把早已经准备好的几十个英文名字展示给大家。“老师,我选Jack!”“老师,我选Alan! ” “老师,这个名字怎么念?”……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英文名字,他们兴奋极了!“这节课的作业就是每个人都去查一查你的名字都能用哪些词来形容,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办,就去查查英文字典吧!”杨老师又说到。这样,一周后有80%的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第一本英文字典。
如何让枯燥、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跃更是杨老师要面临的挑战。他在教授“如何询问和回答时间”一课时,准备了大量的教具。当讲到“half”的时候,杨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圆卡纸,把它剪成一半,告诉学生这是圆的一半,也就是half。讲到“quarter”时,他又把半圆剪成一半,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圆的四分之一,也就是“quarter”了。这样一来,学生就直观地明白了这两个单词的含义了。而讲到“如何表达时间”一课时,他干脆把宿舍墙上的钟表拿到了教室,并且自己动手用纸板做了几十个小钟表,同学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整节课积极性都非常高。杨老师还用实物让学生练习“What’s the time? It’s…”的句型,学生学得特别认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面对这样一群单纯而质朴的孩子,杨老师从欣赏他们入手,用微笑去面对他们。他蹲下身子与学生平视,敞开心扉同学生交流,用朴实坦诚的心境解答天真无邪的疑问,解读乡土浸润的童年。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杨老师会送给他一个甜甜的“微笑”,尽管“微笑”只有几秒钟,但留下的回忆却是终生美丽。课下,孩子们邀请杨老师一起踢毽子,他都会欣然答应,这说明杨老师已经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为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杨老师还自己买了许多小奖品。孩子们那张张笑脸告诉他:他们非常喜欢这个“城里”来的杨老师。
几个星期之后,学生们就形成了良好的上课习惯和学习习惯,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到了课前有准备,上课有精神,听课能专心,思考会用心。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班级的学习氛围也很浓厚。
支教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看到学生的学习进步了;看到学生变得懂事了;看到学生做的卡片上面写着“老师,您辛苦了,我们都很喜欢您”;看到学生手捧“平安果”说“老师,祝您一生平安”;看到学生得知自己要走了而流下伤心的眼泪……杨老师回想起这点点滴滴,心里充满了幸福和甜蜜。能够投身于支教的队伍中,正是杨老师一生的财富,这样的日子虽然苦点儿、累点儿,却很充实,也很快乐。杨老师把这段宝贵的经历永远地珍藏在自己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