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相约都充满期待,每一次的相聚都充满欢笑,每一次的交流都充满智慧的光芒,每一次回忆都充满温暖……”这是宋连海老师参加“康老师工作室”的感觉。初见康老师,宋老师只觉得她是一位温婉而慈爱的长者,温暖而亲近。随后的几年里,在向康老师的学习中,宋老师深刻地感受到康老师对语文的执着与热情、对青年老师成长的关注。她,是青年老师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宋老师还记得那一年参加北京市的阅读大赛,为此他专门准备了自己颇为拿手的《古诗二首》,自信满满地走进了课堂。康老师坐在后边,静静地看着。宋老师在课堂上,气势磅礴,旁征博引,课程结束后,自己感觉课讲得很充实,知识教授广而博。
走下讲台,宋老师期望着康老师的表扬。
“连海,这节课你觉得累吗?”康老师没有评课,反而问了这样一个宋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此时的他,已经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了。
宋老师蒙了,迷茫地看着康老师。康老师再问道:“你觉得这是谁的课堂?”这个问题更是把宋老师问得愣了神儿。
之后,康老师接着追问道:“你觉得教学设计是否适合你面对的学生?”
一连三问,康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宋老师课堂中最大的不足,即忽略了课堂的主体——学生,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要求,老师的讲解,剥夺了学生体验的过程。
让宋老师印象更深刻的是,接着康老师严肃而认真地对他说:“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那是假课堂。记住,课堂不是老师展示的舞台,要把它真正地还给学生。”声音不高,但字字珠玑,让人茅塞顿开。
宋老师按康老师的要求摆正了自己的位置,重新审视自己的备课思路,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接着,在康老师指导下,宋老师研究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规律来研磨每一个细节。渐渐的,新的教学思路悄然形成。
这次与康老师的对话,是宋老师教学理念的一次关键转变。从此,宋老师对“学生”这一教育的主体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并建立了大语文观下对古诗教学的理解与追求。
走上大赛的讲台,宋老师信心十足,从容应对。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的自然流畅,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使课堂充满**。一节课,学生兴趣盎然,老师则意犹未尽。
在康老师的关注下,宋老师的教学逐渐走向成熟,在以后的教学展示中,都得到了康老师的肯定。看到宋老师的进步,康老师经常拍着他的肩笑着说:“不错,有想法,有思考,心里有学生。”
在与康老师相处的几年里,宋老师不仅感受到她对语文的那份**,更可贵的是,她把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和执着投入像宋老师这样的青年老师的培养中。工作室的每一位青年老师也都在康老师的关怀下,在不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