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幸福在青蓝之间(1 / 1)

我的“学生”是校长

美丽优雅的路老师一如往常走向音乐教室的钢琴边,而此刻她的心情却是忐忑的,今天她将面对的不是平日里能和她打成一片的小鬼们,而是全校来自不同学科的40位老师,而且其中一位“学生”还是校长。这对于青年老师来说,可谓“压力山大”!

一节音乐课,老师当学生?校长来参与?是的,你没听错。学校为了给老师搭设交流学习的平台,特地在学习周时间,请每位老师都来当学生,在课堂中“读懂学生”,在探索中“彼此借鉴”。路老师的音乐课作为展示课向全校老师开放。

音乐课一开始,路老师坐在钢琴边用优美的琴声掩饰自己此时紧张的心情。接着,全体“学生”起立,路老师用歌唱的方式与“学生”问好:“音乐课真美妙,同学们好!”“您好,您好,老师您好!”

路老师今天给各位“学生”带来的是校本音乐课程中的一节交响乐赏析课。伴随着一段《化装舞会》的乐曲,路老师问道:“探戈舞曲的节奏很有特点,同学们能随着音乐拍一拍吗?”

“同学”们积极配合,踊跃举手。一位“女同学”被叫上前做示范,她用手准确地拍出了舞曲的节奏。路老师说:“你的节奏感很强,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听出这个节奏的?”

“女同学”很自豪地说:“老师,我是这样记的。”她边拍手边有节奏地数:“1 2 3 |401 23| 4 5……”

路老师环视课堂一周,发现班里的一名“男同学”埋着头很认真地拍着手,虽然没有一次拍在节奏点上,但能看出他很努力地想去做好。于是路老师让大家用不同方式去巩固探戈节奏:拍手、拍腿、打响指、敲小凳子等。终于,这位“同学”的节奏拍对了,脸上也洋溢出成功的喜悦。这位上音乐课的“同学”就是中关村二小的杨校长。此刻的杨校长可以用“一位虚心好学的学生”来形容。

看到这位虚心好学的“特殊学生”,路老师一下子不紧张了:“同学们,咱们一起来开个‘化装舞会’吧!”路老师的提议得到“同学”们的响应,大家学以致用发挥所长,有的用口哨吹出旋律,有的用拍手、打响指、跺脚、敲小凳子的方式伴奏,却没人敢到教室中央跳舞。

路老师在介绍和示范了舞蹈的礼仪和基本舞步后,提问道:“探戈是一种双人舞蹈,谁愿意和老师共同完成?”“同学”们异口同声推荐:“杨校长——”只见杨校长有些腼腆地笑了笑,在大家掌声鼓励下,痛快起身走到教室中央。

“杨同学,你是男生,应该怎么做?”

只见杨校长向路老师很绅士地欠身致礼,伸出右手,做出了邀舞的动作。在大家的音乐伴奏下,杨校长与路老师美美地完成了课堂中的探戈舞蹈。

路老师这节音乐赏析课,被“同学”们评价为“完美”。

这不仅是青年老师的一次完美呈现,也是学校寄予各位老师的完美体验。杨校长走进课堂,给青年老师当“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教学自信,同时也让老师们走进不同学科的学习领域,触发思考,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语文老师禹老师在上完音乐课后感慨道:“开始的紧张和压力在路老师耐心的鼓励和精心的设计下烟消云散。原来音乐可以如此平民化,我也能听准音、大胆唱,这就是好课的魅力所在吧。”

音乐老师冯老师在参与过美术课后写道:“丁老师的课让‘学生’真正来到大自然中,享受绘画的乐趣,让‘学生’在观察中探索学习,课程创意大胆。我觉得我的音乐课也可以尝试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