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是五年级的学生,酷爱上美术课。尤其是在手工制作课上,丁肇赓老师从他的眼睛里,总能看到无限的灵感与渴望。
2013年,百旺校区建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沙梦园。沙梦园里有一个大沙坑,孩子们可以在里面挖沙玩沙。每当丁老师从沙坑经过,都能看到孩子们在那里或是城堡探索,或是地道攻防,玩得不亦乐乎。
一天,丁老师看见小文用沙子创造出一个极其生动有趣的形象,本想拍照记录下来,一摸口袋发现没带手机,眼看就要上课了,拍照的念想只能作罢。课间,丁老师带上设备和小文几乎同时到达沙坑,发现沙坑已经被工人抹平,孩子们的作品**然无存。丁老师十分沮丧,身旁的小文眼睛里也充满了失望。
小文在沙坑获得了美妙的体验,创造了生动的作品,作品没有被保留住,即便是拍下照片也只能留下美好的瞬间,作品仍然是没了。怎样才能让小文不再烦恼呢?
丁老师想起自己小时候生长在农村,经常用黄土泥做各种各样好玩儿的东西,做完之后在太阳下面暴晒,干了之后还保留得特别完整。2013年,美术学科开始逐步使用新编教材,在翻阅教材时,丁老师发现每个年级都出现了运用泥塑制作工艺品的“造型 表现”类课程,顿时眼前一亮:是时候了!我要让像小文一样喜欢动手制作、喜欢创造的学生不再烦恼!
2014年9月,依托每周三的课后一小时,丁老师主持的泥塑特色兴趣小组正式成立。在开班前,他在四、五年级的每个班调查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泥塑,孩子们的踊跃出人意料。小文第一时间找到了丁老师,眼睛里充满了渴望,嘴角上一直挂着笑。
泥塑课开始了,从最开始制作简单的作品,到后来越做越复杂、越做越熟练,丁老师和孩子们乐在其中,小文更是制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有一天下课后,小文小心翼翼地从书包里拿出了一件用报纸层层包装的作品。打开一层层的报纸,丁老师一看只是一只很普通的陶瓷碗,有些莫名其妙。小文问:“丁老师,您看看这个为什么这么光亮?为什么我们做的碗表面比较粗糙,而且没有它那么坚硬呢?”丁老师跟他解释:“我们做的也只能称为泥陶器,这只碗经过高温烧制,已经变成了陶瓷器。”小文看着丁老师,满眼希冀,说:“我也想做陶瓷器。”
小文提醒了丁老师:不能待在原地停滞不前。丁老师找来了电窑,接上了电,又自学给作品上釉,然后教给孩子们。孩子们知道作品上完釉之后经烧制可以变成瓷器,都非常高兴。丁老师在心里默默地感谢小文:“他在进步,他的好奇带动着我也在进步。”
丁老师以前只是知道陶瓷是烧制出来的,直到自己真正操作起来才明白其实没那么容易,每一炉的作品都要经过至少10小时的烧制,从几十度到1200度,每100度的升温都要人为控制。每次烧制,丁老师都要从早上7点到校开始烧到下午5点,他却乐此不疲。窑内的变化十分奇妙。有一次,烧到了下午4点半,温度只到了1100度,第二天一打开,居然没有产生窑变,自此丁老师不敢大意。他交代得力助手小文在烧窑过程中,每节课课间都要提醒他监测窑内温度,确保作品烧出来后完美无缺。能够亲自参与烧窑的过程,小文十分开心,助手工作干得有声有色。经过一年的努力,兴趣班的每个孩子都品尝到了通过自己的双手创作出精美作品的喜悦。
从泥变成陶瓷要经过千百度的高温,在高温的历练中,丁老师与孩子们共同分享这份演变过程中的喜悦。小文成功了,孩子们成功了,丁老师也成功了,他们彼此鼓励并且创造着身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