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背后的二小思维
共赏感动“外星人”
每一次拿起学生的文集,鑫浩的名字总能吸引唐老师的目光,也总让他想起第一次上习作赏评课的经历。
灯下,唐老师在给学生的作文进行分类,他想起了康静涵老师在工作室时说过的一句话,“有进步的作文就是好作文”。这让原本按照作文等级分类的唐老师突然改变了想法:何不按照选材和语言组织的进步情况来分类呢?作文等级只是考试的评分标准,可平时的课堂并不是考试啊!何不让习作成为孩子们互相欣赏的媒介呢?于是,唐老师按照进步情况分好类后,在原来PPT的第一页“习作讲评课”下面又加了一个题目“习作赏评课”。改完后,他又读了一遍放在第一份的鑫浩的那篇作文……
第二天上课时,唐老师打出了PPT,让孩子们观察第一页的变化,问他们:“你们更喜欢‘讲评课’还是‘赏评课’?”大家一致同意要上“赏评课”。
鑫浩没有说话,他还沉浸在自己的漫画书中。对于这种情况,所有老师和同学都习以为常。唐老师继续说道:“既然上赏评课,那大家就要说说‘讲’与‘赏’一字之差的意义。”
孩子们各抒己见,鑫浩一边看书,一边点头,好像同意了很多人的意见。
既然是“赏”,唐老师就把第一篇要赏的作文打在了投影上。这篇作文一出现,所有孩子的表情都是诧异的,嘴里还发出了“啊——”的呼声,鑫浩被大家的疑惑声惊动了,放下手里的漫画书,抬头看着大屏幕,那种错愕的表情前所未有。
此次作文的主题是“记录自己做的一件家务事”,鑫浩的作文内容如下:
我帮妈妈洗碗,洗得很干净,妈妈夸我长大了,我很高兴!
下面是唐老师鲜红的评语:五好作文!进步最大!
(或许您更感兴趣的是,四年级的作文,写成这样!咋赏评啊?)
唐老师做了一个“嘘”的手势,提醒孩子们:“别忘了,今天我们要上的是‘赏评课’。”
孩子们好像明白了什么,沉默了两秒之后,开始了他们的赏评。
班上一个不爱交作业的孩子第一个举手说:“鑫浩能把作文交给您,而且还能把字写清楚,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进步!”
一个总值日的同学也发言说:“我觉得鑫浩能帮妈妈洗碗了,还洗得很干净,这也是进步!”
唐老师说:“刚才两位同学是从鑫浩开始主动做事的角度进行欣赏的,说明大家都能看到鑫浩的进步。那有没有从鑫浩这段话的写法上进行欣赏的?”当唐老师说完这两句话,鑫浩不再低下头看书了,他用目光寻找新的赏评者。
小皓站起来说:“鑫浩用主语‘我’,用得挺合适的。”他刚说完,又一个孩子说:“他用标点用得还挺准确的,‘高兴’后面用了叹号,说明很高兴。”
语文课代表举手说:“鑫浩的作文里还用上了侧面描写——妈妈夸他,说明他洗碗真的很干净!”
话音未落,鑫浩很大声地说:“就是啊,就是很干净!”他一说完,所有人都笑了。
这时,小萌站了起来:“我给鑫浩提个意见,如果想要写长点儿,就要把怎么洗碗,洗得有多干净也写出来。”小毛紧接着和小萌辩论起来:“我虽然同意写长点儿的建议,可人家鑫浩已经写得很清楚啦,没必要为了写长点儿再写啊!老师不是说能用简单的话解决问题是聪明的选择嘛。再说,鑫浩下次肯定会写得更多、更好!”
平时总是嘲笑鑫浩的小宇也说:“鑫浩,我也写的洗碗,就写怎么洗的,感觉越写越没劲,还不如你写得简单、清楚呢。”
此时的鑫浩眼中闪烁着光芒,大声说:“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大家又一起欣赏了两篇作文,唐老师发现孩子们的欣赏水平大大超出了预料,他们不再围绕单纯的写法去评价了,而是全面展开对进步作品、对好作品的细致品评,有自省,有思辨,有争论。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思想的飞跃是自己的,鑫浩的进步也是自己的,他把漫画书放在了一边,开始欣赏别人的作品……
就这样,每次习作赏评课,孩子们都努力寻找别人文中的亮点,自己也努力实现写作的进步。鑫浩的习作上交的次数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具体,有两篇还被推荐入选班级文集。拿到文集时,他像捧着宝贝一样,坐在角落安静地看着,像个天使。
像鑫浩这样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几乎在二小每个校区都有。他们在课堂上看似“外星人”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他们也“食人间烟火”,那就是——真心的欣赏。他们就像慢慢成长的种子,只要我们不吝惜欣赏与表扬,他们终将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