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编一套自己的校本教材!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缤纷多彩的生活中处处散发着浓浓的数学气息。让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或是理解认识,或是解题策略,或是实践能力,还可以是对数学历史的了解,等等,我们都可以编进教材,让学生看了感兴趣,愿意去探究……”杨校长的一席话,说得老师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既要科学、有趣,又要与课内教材紧密结合,更要在生活中广泛应用,选什么题材好呢?老师们一度陷入了困惑之中……
莉莉老师作为教材编写团队中的一员,日思夜想,在生活中看到什么都问自己:“这个内容可以写入教材吗?符合教材编写的宗旨吗?”几乎可以用“魔怔”来形容。
“体育题材”进入数学课本
终于,茅塞顿开。莉莉老师发现了“体育比赛”的题材,运动场的形状、规格,比赛器械,比赛积分……都和“数学”密不可分!这不正是教材所需要的吗?
对于一年级的小同学来说,内容不能太复杂,那就让他们先了解比赛场地和用具吧。莉莉老师用图片分别呈现出篮球比赛、足球比赛和排球比赛的激烈场面,这样可以直观看出场地、用球以及参赛人数,还可以比较这三种比赛三个方面的异同。雏形产生了!
在第一次选材大会上,莉莉老师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巧的是,这和小雪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就这样两个人自然结成了编写小组。
“我觉得你写的这三种比赛的用球都是一个形状的,会不会给孩子一个错误概念,体育比赛用球都是球形?”小雪老师首先提出了疑义。
“噢,对!我觉得你说得非常有道理!那咱们再增加一种球类比赛,比赛用球的形状不是球形的。”
“乒乓球、垒球都是圆的啊!”
“哎,羽毛球怎么样?”
“好,挺好!都是球类比赛,但球的形状不同!”
“再查查资料!看看还有什么比赛用球不是球形的。”
“冰球。”
“还有橄榄球。真长知识,从来没从这个角度去看比赛。”
“是啊,不过咱们也不用写那么全,像冰球、橄榄球比赛在日常生活中还不太普遍,咱们可以等孩子大一些再介绍给他们,有羽毛球一个代表就可以了。”
“行!那比赛场地也丰富一些其他的图形吧!”
“好哇!”
……
随着两位老师不断探讨、学习,还有全体数学老师多次汇稿、审稿,最终“一场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排球比赛)中有多少名运动员参加?”和“比较篮球场地、排球场地、网球场地和羽毛球场地的异同”被确定为第一册的“运动场中的数学”的主要内容,乒乓球台、曲棍球场地和棒球场地安排在后面的“练一练”中,作为进一步的拓展、探究内容。
还有比赛中的时间问题、场次问题、对比分的预测等都在后面陆续和孩子们见面,使“运动场中的数学”形成了系列研究问题。
老师们每次讲到“运动场中的数学”这部分,都能见到孩子们热烈讨论甚至是争论的场面。“我还发现了一点不同……”“我还有一种解决办法……”课堂上总能听到孩子们这样的话语。小峰同学特意找来了国际足联世界杯的亚洲区赛程表,和同学们交流比赛场次的设计与安排;小昊同学专门向爸爸申请去现场看了一次乒乓球比赛;小苗同学则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许多种竞技比赛的规则,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发现……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看到孩子们的这些表现更欣慰的呢?
一个人的比赛
“加油!加油!涛涛必胜!”
这里是二小“数学嘉年华”三阶魔方竞速决赛的比赛现场。在班级选拔赛中脱颖而出的12名选手正在台上进行决赛。伴随着一声“开始”令下,“精英”们便开始了激烈的魔方大战。操场上静悄悄的,只有那一声声“咔咔咔”的魔方转动声不绝于耳,就像一支悦耳的魔方交响乐。每位观众都屏息凝视,猜想着谁会得第一。16班的涛涛是大家心目中的种子选手,也是这次比赛中最有可能得第一的人选。
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瞧,选手们个个神情严肃,全神贯注。有的手中的魔方像一只温顺的小绵羊,任其摆布;有的手中的魔方像一只调皮的小猴子,很不听话。这时范老师看到了涛涛,他的状态似乎跟平时不太一样,满脸憋得通红,双手不停地颤抖着,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流下来。怎么回事?涛涛怎么了?班里的同学脸上都露出焦急的神色……
涛涛从二年级开始学习魔方,勤学苦练,知难而进,很快就成了魔方高手!在班级选拔赛时,他十个手指各司其职,魔方转得飞快,看得人目不暇接。他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他的神情是那么专注,他的速度是那么令人惊叹!才短短的20秒,就把两面拼好了。随着“啪”的一声,涛涛以51秒的成绩夺得了第一,在年级中也是名列前茅。可是涛涛性格内向,没有经历过今天这样紧张的场面,怪不得现在……
这时,周围学生们激烈的鼓掌声把范老师从思绪中拉了回来。原来,一位同学已经完成了魔方比赛——53秒,他的脸上立刻浮现出了胜利的微笑。再看看其他选手呢,有的急得满头大汗,似乎正在为用错了公式而懊恼;有的一脸镇定,正在做最后的冲刺;还有的你追我赶,为争夺亚军而奋力转动……“咔咔咔”,第2名、第3名、第4名……直到第11名产生了,涛涛还在不停地转动着魔方,豆大的汗珠流下来。
班里有的同学急得跳了起来,还有的同学开始抱怨:“涛涛怎么回事!平时玩儿得挺好,今天怎么了!”“我们班得不了第一了!”“我们班没希望了!”这时,班长站了起来:“大家别说了,涛涛今天有些紧张,大家越吵,他可能越紧张。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比赛,他需要我们的支持,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要默默地支持他!”孩子们听了都重重地点了点头,然后都站了起来,每一双眼睛里都充满了鼓励与期待,静静地注视着台上的比赛。
范老师朝班长点了点头,心里一阵感动。这时,全场突然安静下来,同学们互相做着“嘘”的动作,大家都用鼓励、期待的眼神看着涛涛,好像在说,“涛涛,别着急,我们支持你!”裁判此时也终止了自己刚才要宣布结果的举动,静静地等着最后一名选手完成比赛。
涛涛看了看同学们,心里突然镇定下来,手指也变得渐渐灵活起来,一会儿上下拨动,一会儿前后旋转,那“咔咔咔”的声音,就像战争中的号角,似乎在催促:“快一点儿!再快一点儿!……加油,只有一步了,快!”终于,4分18秒,涛涛成功了!掌声如雷,爆发全场,经久不息。涛涛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向台下鞠躬。
这不是一个人的比赛,因为有全体同学的支持;这也是一个人的比赛,是涛涛战胜自己的一场比赛。
1+1大于2
“丁零零……”下课铃响起来,楼道里传来了急促而混杂的跑步声,声音越来越近,接着便是带有情绪的敲门声和略带愤怒的报告声,几个孩子冲进了办公室。“芮老师,我们不想跟子琪一个组了!”“您给我们换个人吧!”“哦?怎么回事?发生什么事了?”芮老师不解地问。
一个孩子气呼呼地说了这几天发生的事:“我们都是参加多米诺骨牌比赛的,子琪和我们分到了一个小组,可他总是自己摆自己的,也不跟我们一起练习,我们摆好了他总是说不好,还说不愿意跟我们一组。更可气的是有时候我们刚设计好、摆到一半的方案就被他推倒了,净捣乱!”听到这里,芮老师脑海里浮现出上周分组时的情景,老师一声令下“自由结合,五个人一小组参加比赛”,不一会儿,孩子们便分别找到了自己的组员,只有子琪一个人在班里晃来晃去,走了几个组,大家都摇摇头把他推了出来,后来还是芮老师给他指定了一个小组。
芮老师微笑着看了看这几个孩子,轻声地问:“你们想过他为什么这样吗?子琪虽然平时很调皮,但他‘鬼点子’还是很多的。练习中,你们是不是对他有些排斥,不给他提建议说想法的机会,或是人家提了建议你们也不听呢?”
孩子们轻轻地点了点头。
“我想问你们,1+1等于几?”
“等于2。”
“不,1+1不仅等于2,它更应该大于2!”芮老师看了看孩子们狐疑的表情,继续说道:“因为这其中的每个1都是充满团队精神的1,如果一个集体、一个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充满团队精神,那么,这个集体、这个团队就一定是个和谐的集体团队。这样的团队工作起来就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难道不是1+1大于2吗?多米诺骨牌不是一个人的比赛,不仅考验一个学生的耐力、意志力和创造力,更要靠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你们现在就是一个团队。团队精神,我认为要做到互相信任、互相包容、互相补台、互相谦让。每个队员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接纳,少一些责备,学会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作用,这样你们才会成功。子琪的问题我也会找他谈一谈。你们看这样行吗?”
“好!”几个孩子似有所悟地笑了。
之后,芮老师又找来了子琪。他低着头一言不发,芮老师在他的眼中看到了委屈与后悔。
“孩子,你想参加比赛吗?想让你们小组成功吗?”
子琪点点头,小声地说:“他们不听我的,所以我才捣乱的。明明我的创意更好。”
“我知道你的本意是好的,但是方法不对,捣乱只能让情况更糟。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个小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创造出有创意的作品,相信好的创意大家都会喜欢的!我对你们小组有信心!”
在芮老师的提议下,组长小硕开了一次会,大家商讨出了练习规则:
第一,出现分歧,大家举手表决,组长定夺;
第二,不能自己干自己的,要协调合作;
第三,任何人不能抱怨,说不团结的话。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利用课间和午休的时间抓紧练习。摆牌时分工明确,每个人集中精力去完成,不受外界干扰,把每个骨牌之间的距离误差缩减到最小,请观摩的老师和同学提建议,并及时改进和总结经验,争取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尽量让骨牌完美地倒下。
终于到了比赛那一天,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比赛开始。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大家屏住呼吸,生怕将骨牌震倒,眼睛瞪得圆圆的,紧盯子琪。子琪冷静地用手指启动了第一块骨牌,那一块块骨牌按照排列好的次序依次倒下去,清脆流畅的撞击声如同美妙的乐曲。几秒钟后,随着最后一块骨牌倒下,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子琪和组员们欢呼着:“我们成功了!”他们的手都拍得红红的,每个人都充满了无数个开心分子,尽情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个人与团队,就像小溪与大海,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大海才能激起惊涛骇浪。孩子们真正懂得了合作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