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二十多年前,张春梅老师来到二小成了一名会计。那时候,学校只有中关村一个校区。在二小担任会计工作已经二十余载,谈起这二十余年中关村二小的发展与变迁,张老师用她最擅长的数字进行了解读:当时的在职老师只有76人,退休老师仅有23人,学生不到1000人,全校只有2个临时工,1个负责维修,1个负责烧锅炉及保洁。而现在学校有中关村、华清、百旺3个非常成熟大气的校区,在职老师267人,离退休老师近150人,临时工70人,劳务派遣人员近90人。学生人数更是翻了几番,超过了4600人。
二十多年前,学校的财务收支总额不足400万元,而现在学校的正常运转每年都要有超过上亿元的资金来支撑。学校固定资产总额的变化,更是大得惊人,从原来的200万元升至1亿5000万元!那时候的机房里没有计算机,只有10台左右中华学习机,大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网络。而现在,中关村二小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遥遥领先。每个校区都有专业水准极高的机房,教室、办公室里的多媒体设备功能也都十分强大!学校还开天辟地地铺设了穿过五环,连通三个校区的光纤。三个校区,不管跨越多远的距离,坐在会议室,就像坐在了一起,通过视频会议互动、听课、研讨。这为三个校区的同步、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
张老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文印室印卷子,得先用钢板刻蜡纸,再用辊子蘸油墨一张一张地推,才能印出卷子。而现在,中关村二小的每个楼层、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打印、复印一体的印刷设备,方便极了。老师们每人有一个账号,无论在哪个校区、哪个楼层,无论用哪台设备,只要输入有效账号,就可以完成打印或是复印。
二十多年前学校的图书馆只负责给学生订购教材,给老师们配发各种教辅,几乎没有什么藏书。而现在,三个校区都建有非常“高大上”的图书馆以及电子图书馆,共有藏书11万册。老师和学生通过网络均可以实现跨校区的图书借阅,非常便捷。
二十多年前学校的食堂面积也非常小,按当时汪校长的话说:“学校食堂只管饱,不管好。”而现在,学校三个校区的食堂都被评为了“海淀区A级双星食堂”,学校还被评为“北京市食品安全示范校”。学校还对食堂采购工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多次到不同的厂家实地参观、考察,经过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比较,最终同卫生、资质都尤为过硬的几个厂家签订了供货合同,力求让老师和学生在学校吃的每一粒米、每一滴油都是安全且让人放心的。
学校还建立了食堂工作例会制度。每周一的下午,由杨书记牵头,三校区后勤主任、食堂管理员、采购员及食堂全体员工准时参加。大家通过视频会议一道菜一道菜地讨论下一周的菜谱,交流工作中的经验,解决工作中的困惑,学习食品安全法等。大家力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后勤的发展,只是学校飞速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张老师感慨地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觉得如果说学校发展的平均时速是80千米的话,那二小奔跑的时速就是120千米!二小就是全体师生的家,一家人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飞速前进!这就是二小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