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通向百旺校区的光纤(1 / 1)

报告厅里响起了一阵阵的掌声,伴随着掌声的是台下人们的赞叹。“太神奇了!坐在这里就看到了那么远的课堂。”“你看,不仅老师和孩子在互动,他和咱们这里也能互动。”“这种方式评课也很方便啊,人家学校都不用为了听课跑来跑去了。”就在这些朴实的赞美声中,站在最后一排的一群人,心中饱含着感动与欣慰……

这一群人是谁?这群人就是二小的电教团队。早在2003年,中关村二小华清校区建成,一个学校,两个校区,虽然仅仅相距15分钟的路程,但是开会、听课、研讨都成了问题。面对着这个严峻的问题,电教团队拟出了很多种解决方案。

刚开始,大家想要通过模拟信号的传输来完成视频的直播,经过实验后发现,长距离的线缆铺设,会给模拟信号的传输带来强大的干扰,如何解决信号噪声让大家又一次沉默了。那个时候,网络远程视频并不发达,国内应用案例屈指可数。但为了实现两个校区便捷快速的交流沟通,他们各处寻找完善的解决方案,并研究国外的相关案例。经过一次次的实验,一套套设备的筛选、测试,最终,电教团队实现了视频会议系统的搭设。

2009年,中关村二小承接百旺新城配套小学,百旺校区成立了。12.7千米的距离,让一个学校的两个校区在五环的南北遥遥相望。杨刚校长“同步、优质、均衡”的理念一直贯彻在学校的各个方面,但面临着这个距离的困难,所有人又一次陷入了深思。

那年的暑假,窗外的阳光洒满了操场,校园中的一排柳树倾翠泄绿,随风摇曳的柳枝飘**在跑道旁。“中关村和华清之间的光纤还好说,但是到百旺……确实有点远。”路长龙老师锁紧眉头,手中的笔一下下敲打着本子,“嗒嗒”的声音也一下下敲打着大家的心。“光纤铺过去还只是开始,我们这次要上高清的视频会议系统。”侯福龙主任的一句话让大家一下子抬起了头。“上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咱们带宽不够啊!”“光纤的问题就已经很头疼了,要是再上高清,咱们这些网线都得重新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刚刚还沉静的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

侯主任喝了口茶继续说道:“中关村到华清的四芯光纤已经不够用了……我们电话信号占了一芯,监控占了一芯,网络用了两芯。这次不仅要铺一根八芯的光纤,我们的网络也要随着光纤的铺设进行大规模改造。”

一个大胆的设想就这样迸发了出来——铺设一根穿过五环,连通三个校区的光纤。改造校区的网络是个细致活儿,路老师回到百旺校区就开始详细地规划起了网络改造的工程。百旺校区教学楼、行政楼、食堂、体育馆相隔几百米,教室多,距离远,空间广,改造起来困难重重。密集的网线就像是整个校区的血管神经,不仅要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更要在集中于核心机房后依然有条理,清晰且明确。于是路老师就这样“住”在了核心机房里,一条条的网线,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贴上标签,打上条码,绑上线,理出序……闲下来的时候,拨通家里的电话:“亲爱的,这些天辛苦你了……等这边工程结束,我一定回去好好陪陪你和孩子……”电话那边传来的是两岁女儿的啼哭,电话这边是一个父亲的哽咽。

在百旺校区改造的同时,中关村这边也忙得不可开交。侯主任的电话几乎处于过载状态:“什么?码流要这么高?那我们如果多个会议同时进行怎么办?”“设备这么贵?不行,价格我们接受不了。”“如果您无法确定性能,就把样机拿过来我们一台一台地试!”侯主任带着几个老师,把送过来测试的视频会议样机一台台地测试,调整,再测试。

“老大,今儿晚饭吃什么?”

“包子……”

“夜宵有想法吗您?”

“……多买一斤包子……”

一个个深夜,大家聚在一起并没有那么劳累,反而随着不断调试,视频传输不断地优化,几个人更多了许多欢乐。

经过了半年的时间,这根光纤在地下绵延十几千米,终于将中关村和百旺校区连通在了一起。

这一次的网络改造,让三个校区的网络传输速度达到了千兆。于是,高清会议摄像头,高清MCU(单片机)终端,都应用了起来。三个校区,不管跨越多远的距离,坐在会议室,就像坐在了一起。

2013年,中关村二小一校多址办学现场会在百旺校区召开,在报告厅里,三个校区通过视频会议互动、听课、研讨,就像大家坐在一起面对面交流那么清晰自然。

当时站在最后一排的他们笑了,他们就是中关村二小的电教团队,他们用双手以这根铺向百旺校区的光纤,连接起了三个校区师生的同步沟通与交流。

从听课视频的直接观看,到三校区图片库的随时查阅;从网上图书馆浩如烟云的电子藏书,到三校区实体图书馆网上借阅、送书到手的便捷……二小,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