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所学校都有“知心小屋”,布置得或温馨或精致或典雅,但是否真正发挥了其知心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一天中午,在征得了孩子的首肯后,我亲眼见证了李明新校长与学生知心谈话的过程(每周一次),其亲切的话语和温暖的场面令人羡慕不已。
这是一位六(2)班的男生。李校长首先问他:“你想与我谈什么呢?”孩子脆生生地回答:“朗读。”李校长笑着问:“你是提建议呢?还是要朗读给我听呢?”孩子认真地说,想给校长读《穷人》一课,并希望得到校长的指导(因为孩子非常喜欢李校长在班上的朗诵)。
李校长微笑着听完孩子的朗读,鼓励道:“如果单从朗读的要求来看,你可以得‘优’,语句上读得有感情。我那天的叫朗诵,需要把文章背下来,这样有好处,一是积累;二是可以提高记忆力;三是朗诵有表演性,更能感人,比朗读水平高。你要用自然的声音,把内容读得好像你和听你读的人来到了这个情境,通过你声音的轻重缓急来表现人物。”接着,李校长有滋有味地给孩子读起来。
接着,李校长让孩子自己先练一练,然后进行具体指导,最后又认真地听孩子读了一遍。李校长听后鼓掌:“你回去可以在课堂上,当同学们体会得没有你深刻的时候,读给大家听,去引领同学们体会文章意思。”孩子自信地点点头。他还询问孩子有什么建议,孩子由衷地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在这里(知心小屋)获得帮助。”李校长点头答应,并送给孩子一块糖。孩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在征得孩子的同意后,我采访了他此时的想法。
(1)今天与李校长的谈话感触最大的是什么?
孩子说:“感觉特别亲切,像是朋友间的聊天。”
(2)你长大以后会不会记得这件事?
孩子回答:“一定会记得,因为我本身朗读就挺好的,今天收获的首先是朗诵技巧,但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我平时说话总是‘直直’的,听起来让人感觉‘生生’的,今天我跟李校长学到了什么是‘亲切’的话语,什么是让人‘很温暖’的感觉。”
(3)李校长送你的这块糖与家里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孩子说在家吃的糖只是甜,而这块糖感觉到的是温暖。
最后,我说:“谢谢你让我参加你的‘知心时刻’,还接受了我的即时采访。”孩子笑了:“平时我就很开朗。”
没想到李校长也饶有兴趣地过来问我与孩子都聊了些什么,我向他做了汇报。我们都很愉悦、温暖。李校长说这就是他心目中学校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