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年会 达成共识(1 / 1)

校长思维 白纯舵 1391 字 3天前

教育年会是我校特色活动,每年举行一次,2012年是以“春之萌动”为题,2013年以“夏之耕耘”为题。

一、做有“生活精神·艺术气质”的教师——致2012年“春之萌动”

学校的第一届教育年会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不仅需要总结学校前半年的工作,还需要为教师的展示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因此,我在年会上是这样说的:

观看我们的工作专题片,让我们一起回顾了我们真实的、幸福的,同时也是忙碌的半年工作生活,这其中有我们平凡但责任重大的教育工作,有我们为了学校的发展进行的创新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做这个短片的时候,我们才突然察觉,这半年过得如此充实而生动,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也问我自己,在我们繁忙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召开教育年会?我想原因有三:

一是统一思想。“生活精神·艺术气质”作为核心价值观,是站在什么样的一个层面提出的?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如何去落实?我们召开年会就是统一话语的过程,统一话语的过程就是统一概念的过程,统一概念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

二是凝聚智慧。智慧要一点一点生成,能力也要一点一点提高,学校更要一点一点发展,才能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名校。

三是树立信心。在学期末,我们能够身心放松地、安静地、认真地梳理我们教育教学中的思考,能够抓住我们头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进行卓有成效的挖掘,目的何在?就是希望在专家、领导的指导下,燃起我们内心真实的自信的火花,在今后能更加热情地投入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做一个有教育理想的学校领导者,我更希望大家去做一个有教育理想的育人者。让我们都给理想留点时间,做点心中想做的事情。

二、一段静待花开的时光——致2013“夏之耕耘”

2013年,对我们来说是难忘的一年,有自我突破,有自我反思,有自我肯定,也有自我督促。总之,这一年,我们在重塑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课例研究促发展

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学校发展不可缺少的衡量标准。首先,需要定位的是学校教学中的文化味。2013年3月21日,我校召开北京市校本专项课题“自主创造性教学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开题暨学校发展研讨会,研讨会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石中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王本陆教授、班主任杂志社赵福江社长、北京小学李明新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鲍传友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余清臣副教授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与高度定位。此外,大兴区教委党组书记李广成、大兴区教委周爱彬副主任、大兴区教委组宣科李小凯科长、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汪克良副校长等区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在课题引领下,学校开始了以自主创造性教学文化为导向的探究,采取了课例研究的方法,由外请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课例研究小组,通过两轮的探究,在课堂中找寻自主创造性的文化。2013年5月首轮课例研究,王春明老师、余清臣老师每次都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来到学校,连续三周用最真诚的微笑和最善良的行为为我们带来了最温暖的感受。课堂上,他们全身心投入,用心观察着课堂中发生的小秘密。研讨会中,他们精准而深刻的点评总能让授课教师豁然开朗,让参与课例研究的老师心中一亮。同样的课,不同的教学方式,带来的是对教育不同的理解。授课老师白冰用认真而谦逊的态度领悟着语文的真谛,切身体会着自主创造性的课堂。三次课例研究,白冰老师的教案反复修改,仔细推敲教学环节。从开始时方向模糊,到后来慢慢有感觉,再到后来华丽地转身,破茧而出,经过了无数历练。

2013年10月第二轮课例研究,以数学课程为对象,在梁秀婷老师的参与下,整个数学教研组的氛围都非常热烈,能够从体现自主创造性的不同层面进行反思与总结。

在两轮课例研究中,还有一个全面开花的“自主创造性教学大赛”,全校大半老师参与进来,在20分钟内展现自己对教学文化的理解。

在引进来的同时,我们也走出去,看看外面的精彩。2013年9月9日—10月25日,35名教师分成五组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学习,学习教学、管理、德育等各个层面的优秀经验,老师们收获颇多。

12月6日,在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验收活动中,我们展示了语文、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得到了验收团的好评。

一年中,我们在提升自己专业发展的路上行走着,尝试着走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径。

(二)多方力量助成长

在踏出一条路的过程中,除了靠我们内心的坚定,还需要专家和领导的支持、引领。

2013年3月11日下午,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一位温文尔雅的先生,为我们全体教师解读《教学勇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2013年3月27日,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权威张光璎,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师,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进行指导,她对语文的热爱感染了我们。

2013年4月19日,北京小学于萍主任,一位对学校的科研管理及课题研究工作有着多年经验的老师,为我校老师进行了题为“让课题与实践并轨”的专题讲座,她的严谨、耐心给了我们很多心灵上的启迪。

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副社长陈虹女士,一位在教师教学语言方面颇有研究的专家,为我们做了“教师积极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主题讲座,让我们体悟到了教学中语言转换的魅力。

北京小学特级教师吉春亚,一位对语文教学有着多年积累的老师,为我们带来示范课,让老师们进行观摩学习。

北京市小学语文基础教育研究室张立军,一位对教学有着独特理解的老师,在理念与专业技能方面给予我们指导。

我们很幸福,在成长的路上有这些专家的指导与帮助,分享着他们在教育中的点滴精彩。可能专家的某个观点、某个故事、某句话,就给我们带来了心灵上的颤动,带来妙不可言的力量。

(三)辛勤耕耘收获季

经历了“春之萌动”,我们播下的种子慢慢萌芽,开始在辛勤的“夏之耕耘”后体会着收获的快乐。

我的《从学校特色项目到学校文化特色项目的建设》在《教育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

白冰、毛莉老师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语文、英语专场比赛,均获一等奖。毛莉老师还到山东济南做了现场展示。

马学丽老师获北京市“紫金杯”特等奖;李明兰老师获一等奖。

韩硕、周岩、李莹等四位老师到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现场讲课,受到好评。

毛莉、齐斌应北京师范大学攀登英语项目组邀请,赴内蒙古达茂旗参加攀登英语实验项目交流展示活动。

重庆、青海、江苏、安徽考察团到我校考察学习。

一年中,我校共有50余名老师在不同刊物、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40名老师的70篇论文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

荣誉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激励。一所老校能够注入青春的活力,这与每一位老师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并肩前行,虽然一路上有时会很孤单,但只要携手共进,便会有花开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