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课例研究的探索方向(1 / 1)

校长思维 白纯舵 700 字 3天前

课例研究是一种常用于改进课堂教学理念的有效方式,通过一群教师观察鲜活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和合作分析,收集信息,进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目的不是改变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的局部安排或打磨一节精品课,而是希望改善教师的课堂理念和教学思路。

周卫老师说:“从教研主题的确定、课例的选择,到课堂观察技术、课例研究方法的培训;从文献的研究、综述,到对教师原经验的诊断与分析;从对教学设计的不断改进到教师行为、教学策略的连环跟进;从原始观察资料事实、数据的收集、梳理、提炼,到课例研修报告的撰写、修改,始终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对话的过程,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客观叙述和多角度理性诠释、反思改进的过程。”从自主创造性课堂教学文化的课题入手,我也在学校进行了课例研究。在课例研究中需要有几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校长是课例研修的组织者、管理者,没有校长的重视,课例研修的计划制订、专家聘请、人员组织、教学安排、摄像设备、经费支持、时间调配往往就无法落实;学科教育专家、有经验的教师是课例研修的引领者,没有高水平的专业引领,教研组自发的课例研究就很容易陷入低水平的重复,受到同水平同行自身经验的局限;教育理论者是课例研究整体高度的提升者,没有理论高度的研究,课例研究会很容易陷入简单的上课、评课;学校不同学科老师,既是课例研究的观察者,同时也是课例研究技术的践行者。

课例研究不仅给授课老师带来了醍醐灌顶的理念更新,同时也给参与这项研究的各位老师真切的感动。之前,在“自主创造性教学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开题后,便有一些老师不太理解什么是自主创造性的课堂,通过这一次实践,一些老师慢慢对这个问题有了明晰的看法,并从这一次的课例研究中体会到自主创造性的重要性和实践的可能性。我想,课例研究虽已经结束,但它所带来的无限的反思和精神洗礼,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咀嚼。

我校先后进行了第一轮的三次课例研究,结合“课堂技术辅助下的自主创造性教学文化课例研究”,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余清臣,原北京市基教研语文教研员王春明的高度支持。我校成立了课例观察小组,从教学时间分配、教师提问记录、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程序、个人对话及行为、课堂行为类型分析六方面进行了汇报,并对记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意见。每一个参与人员都有不同的观察记录重点,使整个课堂关注的点更多、更全,避免交叉,教师提出的建议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经过前两次课例研究,课题组的成员根据观察数据提出了改进建议,再加上专家的指导,第三次,白冰老师在二(3)班再一次执教《黄山奇石》一课。各观察组分别汇报了此次观察结果,并把三次观察结果进行比较,表达了自己的参与体会。课例观察组的成员充分肯定了本次课例研究的进步。比如,无意义问题减少了,课堂提问次数减少了,问题更有深度、有思考价值了,教学环节设计更清晰有效了,学生回答问题的面更广了。两位专家也充分肯定了这次课例研究成果,王春明老师表扬白冰老师展现了一节充满自信的、成功的语文课,注意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一次比一次扎实,教学理念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余清臣博士也评价课越上越好,方向越走越明。

经过三次课例研究,二年级的一节普通语文课上得不再普通,所有参与的教师都感受到这样进行课例研究的意义——真实、朴实、扎实、有效。

(走进课堂听课已经成为我们每天工作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