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有一个叫王戎的小孩,有一天,他和伙伴到村外玩,看到路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的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看上去很好吃。几个跑得快的孩子像猴子一样爬上了树,并招呼王戎:“你怎么不上来?”王戎摆摆手说:“这棵树上的李子苦涩,不好吃。”树上的几个孩子每人摘了一个李子尝了一口,又苦又涩,就奇怪地问:“你又没吃过,怎么知道?”王戎说:“在这儿过路的人很多,要是甜的,早就吃光了,怎么会等我们来摘呢?”大家听了都很佩服他。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做事情要思考在先。
“思”是格物,追寻事物的真理;“考”是敲击,察以辨,以审,以有所得。思考源于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人之思考是自己心智对意向、对信息内容的加工过程。
对于我,一个行走在教育领域的人,“思考”一直如影随形。十多年的基层教师岗位,我教遍了小学的各个学科,思考着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后又有十几年的中层领导岗位经历,思考着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做了校长后,我又思考着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刚入行时的懵懂,到青年时的茫然,再到中年时的冷静,在不断的思考中,我始终没有磨灭的是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也因此屏蔽了所有的不快与失落。詹姆斯·艾伦曾说过:“当一个人进行思考时,他就因此而存在。”正如一株植物是从一颗种子生长而来的一样,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从其自身潜伏着的思想中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播撒有用的种子,那么无用的野草的种子就会在其中生根发芽,不断蔓延,并占据阳光与土壤。“思考”就如同园丁照料花园,除去所有错误、无用和肮脏的思想之野草,同时仔细地培养正确、有用和纯洁的思想之鲜花和果实。
行为的出现是离不开思考的,这不仅适用于那些精心策划、实施的行为,同样也适用于那些被称为直觉的行为。行为是思考的花朵,而欢乐与痛苦是思考的果实。思考造就了我们,因此我们有了自己做事的态度,有了自己的价值观,有了为之奋斗的事业,并因此达到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象的成熟和完整。
我的这本《校长思维》更多的是来源于真实的观察,表达了一位初做管理岗位的教育人的直觉思考。有在实践导师李明新校长所在的北京小学进行挂职锻炼时激发的潜意识中的创意思考,有在理论导师余清臣博士指导下进行的思与行、化构想为行动的探索过程中引发的思考,有聆听大师讲座的心得和自己读书及生活中的随感,还有从教育实践现场的观察者的角度写出的一组引人深思的教育微镜头……本书基于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心得,虽力图将零散的校长思维进行理性化和系统化的呈现,但还很不成熟。望大家给予宝贵意见。
现代社会,教育何为?爱因斯坦认为应该把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而非获得特定知识的能力。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因其草木,所以孱弱,而唯有思考,令其强大。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思考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白纯舵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