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好的课程。有好的课程,才有好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课程?有效促进有意义学习发生的课程,是好的课程,或者说,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就是好的课程。课程的存在,莫过于其对促进学习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为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好课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它使学校参与到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来,由此颠覆了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学校课程绝对的垄断地位,为多级课程管理主体的诞生带来曙光,学校作为课程开发主体,领导学校全体成员,发展体现学校自身基础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本校课程”,学生的学习与周围的社会生活、地方文化有机结合,建构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本书的目的,在于全面整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知识,梳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脉络;升华校本课程开发的典型经验;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学术支援,为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搭建课程平台。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即历程与实质、设计与开发、领导与管理、发展趋势。总体上体现出两种逻辑线索:从“历时”角度围绕校本课程开发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追求,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经验与本质理解;从“共时”角度围绕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逻辑,考察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如设计、实施、管理与评价等,二者互相印证。“历程与实质”部分包括校本课程开发历程与经验,实质、价值与取径;“设计与开发”部分包括校本课程目标设计、内容选择、课程组织、课程评价;“领导与管理”部分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知识管理、动力保障机制;“发展趋势”部分则概略分析欧美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来自:

香港中文大学:尹弘飚助理教授、博士,郑鑫博士香港大学:黄显涵讲师、博士香港教育学院:李子建教授、博士台南大学:林进材教授、博士中华医事科技大学:林香河研究员、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宋萑副教授、博士

西南大学:范蔚教授、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曾文婕教授、博士广州市教科所:刘霞副研究员、硕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志红副研究员、博士深圳高级中学:钟早鸣硕士深圳大学:李臣之教授、博士,张爽副教授、博士

具体分工为:李臣之(前言、第二章),李臣之、林进材(第一章);宋萑(第三章);范蔚(第四章);张爽(第五章);黄志红、刘霞(第六章);郑鑫、尹弘飚(第七章);黄显涵、钟早鸣、李子建(第八章);曾文婕(第九章);林进材、林香河(第十章)。全书由李臣之统稿。在此,特别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李志同志,他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感谢西南大学李森教授的举荐,才有本书立项的可能。本书同时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文化融入国家课程校本调适与创生的实践模式研究”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之一,感谢团队中每一位同仁的热诚参与和大力支持。

李臣之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