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明确规定了教研员的三类主要角色与功能: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教研员需要围绕这三类核心角色,在校本课程发展中发挥领导功能。
(一)以“教学”为核心:互动、平等的指导
有学者对上海21所不同类型的学校(高中、初中、小学)的1275名教师进行调查,询问教师“教研员现有的指导方式”及他们“希望教研员采取的指导方式”,并归纳了五个主要教研员的行为,结果显示见图7.2。[42]
图7.2 教师希望的指导方式与实际采用的指导方式调查
从图7.2中可以看出,教研员的五类主要行为中,“听评课后依据经验给予教法指导”是与课程教学实际直接相关的,也是教研员目前对学校进行指导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但这一项的得分与教师希望的指导方式之间存在差异。“作为合作伙伴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改进”是一种有深度的指导,是和教师教学行为的不断跟进联系在一起的,也是教师希望的指导方式,但是现实中教研员采用得不多。
从这一调查中可以看出,“教学”是教研员与教师关系的核心,既是教研员在实践中最常采取的方式,也是教师期待的指导方式。教研员在观评课中,可以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反馈等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对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实施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指导意见,帮助教师完善校本课程,以切实保障该课程符合学生的需要及学生的发展规律。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教师非常期望和教研员作为合作伙伴一起备课,与教研员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而教研员在实际中却很少这样做。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教研员承担着一定的行政角色,如对教师进行评价等,这容易导致一些教研员的“行政”功能大于“专业”指导功能角色。事实上,当代领导研究中非常强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虽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职位上有所区别,但这种互动是基于课程与教学事务问题的互动。这种互动中,教学的专业性更加重要。教研员在指导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中,也需要注重这种平等的互动。一位教研员谈到自身的教研之路,一次风波让他开始更好地认识教研员应该摆正的姿态。在一次给教师的培训中,该教研员被质疑道:“有能耐,你拿一节像样的课来。”“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教研员认识不到课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教研员何以作为一线教师的指导者。因此,作为教研员,不是把自己当成专家,而是“用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去学习,去吸收,去包容。”教研员也应该意识到,“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包打天下,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完全没有局限性。”教研员的指导作用,不是一种专业权威,而是一种双方不断学习、提高,以帮助教师实现提升的过程。[43]
(二)以“研究”为核心:理论与实践联结
教研员与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一核心上的互动之外,教研员的另一大职责是与教师一起参与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是围绕“教学”的研究。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教研员的角色定位有所不同,但两个共同的特征是“专业”和“领导”。一方面,教研员作为领导者,其与学校领导、教育行政主管最突出的区别在于其专业性,其实际肩负着诸多专业引领、支持的责任,而行政管理则是一个相对附属的功能;另一方面,教研员作为专业者,其与普通教师最突出的区别在于其领导力,其并不需要从事一线教学,而要从研究、从理论等更高层次去指导教师的专业活动和专业发展。[44]教研员不是一线教师,虽然很多教研员曾经是一线的优秀教师。教研员不是研究者,虽然很多教研员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这两个特点决定了教研员要成为行走于理论与实践断层之间的人,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中介作用。[45]这些观点都体现出,教研员需要以专业为基础,在中小学老师的研究中发挥领导作用。在中学,学科的特征更为明显,相关学科的教研员的作用更为突出学科性。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教研员在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结果各个环节都大有可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也可视为一项研究活动。教研活动研究的问题大都源于真实情境的课堂教学,因此,教研员保持对课堂的敏感度很有必要。教研员虽然担当一定的行政角色,但也需要保持与课堂的密切联系,理解教师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发展,使得自身的“专业性”更加接地气。在研究方法或理论方面,教师对教研员有一定的期许,教师认为教研员有比较宽广的眼界和专业素养,也有着比一线教师更为扎实的研究功底,因此教师期望教研员能够为他们提出专业的研究建议。例如,行动研究中,虽然提倡教师自身作为研究者,但这也离不开外部的专业支持与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员可以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在研究中帮助教师。教研员的领导,依托于教师而展开,教研员的研究也多依托于教师的教学,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
(三)以“服务”为核心: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员所带的教师队伍是一支情感、态度、价值观各异,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的复杂群体。教研员的另一主要领导功能,是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者和服务者。教师专业发展是长期而复杂的,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别性也较大,教研员需要充分照顾到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与个别差异。卓平(2003)围绕教研员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研员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1)做教师专业发展的设计者;(2)做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3)做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者。具体而言,教研员可以与教师结成学习伙伴,做教育理论的实践者,与教师形成研究的共同体。[46]
最后,一位一线教师总结的对教研员的“十盼十怕”,[47]既发出一些值得警惕的信号,又为广大的教研员提供一些诚挚的建议。这些一线教师的心声,或许有助于教研员在教学研究、指导、服务三个方面,更好地发挥领导的职责与功能。
一盼教研员成为好教员,送教上门;二盼教研员成为身边看得见的研究员,引导大家走科研之路;三盼教研员成为传播教改动态的信息员;四盼教研员成为教师发展的服务员;五盼教研员成为教师校际交流的联络员;六盼教研员成为教师校本研究的辅导员;七盼教研员成为倾听大家声音的录音员;八盼教研员成为学校教科研规划的设计员;九盼教研员成为教师专业展示的编导员;十盼教研员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见证员。
一怕教研员成了居高临下的准官员;二怕教研员成了指手画脚的仲裁员;三怕教研员成了教参和教辅的推销员;四怕教研员成了学生课外的补习员;五怕教研员成了浑浑噩噩的烟酒员;六怕教研员成了游山玩水的旅游员;七怕教研员成了随从领导下访的陪同员;八怕教研员成了只收集资料的统计员;九怕教研员成了只做几场报告的宣读员;十怕教研员成了无所事事的闲杂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