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原教育部副部长在“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讨会”的讲话中对教研员的工作提出期望:教研部门要发挥支撑和服务的作用,在考试方案制定、评价制度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既是参与者,也是建议咨询和方案提供者;各级教研部门要落实好国家课程,高质量开发地方课程;与此同时,教研部门要指导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应重视实证研究。[38]教研室与教研员,这“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教研体系,已经很好地实现了本土化,是本地学校教学改善的重要因素。[39]在校本课程发展的背景下,教研室与教研员的领导作用,也进一步保证了校本课程发展的质量。
课程专家认为,在课程改革中,教研员的角色定位是专业的课程领导者,具体地说,他们是:(1)政策执行者: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整合多方专业力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政策,培育高效的课程政策执行文化;(2)课程设计者:根据本地的实际和需求,与相关人士一起,共同研究国家课程方案的设计、推广,以及地方课程的设计;(3)发展服务者:理解教学专业,建立合作共同体,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平台支持和服务;(4)专业指导者:指导学校做好课程规划方案,指导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指导教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5)质量促进者: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考管理,研制地方统一测试框架,明确分工与责任,提倡谁统考,谁提供科学的数据与分析报告,让统考成为促进教与学的重要手段,以促进本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40]
然而,这种“学院派”的观点遭到了实践工作者的质疑,一些前线教研员认为,教研员这种理想的角色,与实践存在较大的差距。小规模的调查表明,教师对教研员的角色期待主要是“教学专业指导者(86.77%)”和“教师发展服务者(60.29%)”,而期盼教师成为“专业的课程领导者”的比例为50%,低于前两项。一线工作者认为,教研员应该尽可能多地研究学生、服务学生,“走进课程,走进学生,研究学生,服务学生”,在这种互动中帮助和指导教师。[41]
从“学院派”与实践工作者的争论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纵使专家对教研员的角色期待与教研员队伍的现状有所区别,但对教研员共同的角色期待仍然都非常注重教研员的两种功能:一是以教师发展为对象,即围绕“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项事务上的领导和帮助;二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角色,帮助教师研究学生,更好地服务学生。
从这个角度上讲,把教研员定位为区域的课程领导者有其合理性。首先,当前的课程开发强**师作为课程的主体,教师的参与至关重要。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从开发技术层面来看,课程目标制定、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的评价等环节,都可以直接寻求教学专家的意见,以更好地完善校本课程。教研员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教研员多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课程实施等都有着适切的把握,无论是国家课程校本化,还是新门类的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员都可以围绕“教学”为教师提供建议。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教研员的丰富经验,也可以为教师在课程开发中提供适当的建议,以期课程能更好地回应学生的需要。教研的核心之一是“研究学生,服务学生”,因此,教研员与教师在课程开发上的互动,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一些教研员可能有一段时间没有亲身“下水”课堂,在指导一线教师的过程中,也是教研员进一步认识学生的过程,也是不断更新对学生认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