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泰勒原理,课程组织有三个组织的原则,分别是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和统整性(integration)。[6]除了泰勒之外,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课程组织原则。如奥利弗(Oliver)认为课程组织应考虑衔接性(articulation)、均衡性(balance)和连续性三个原则。[7]另外,欧因斯坦与宏金斯(Ornstein & Hunkins)认为课程组织要注意范围(scope)、统整性、顺序性、连续性、衔接性和均衡性六个层面。本节重点讨论连续性、顺序性、统整性及均衡性。[8]
(一)连续性
指重要的﹑基本的和必需的学习内容,要让它继续和重复地一再出现。可以在一单元或一节课内,也可以在不同单元或不同课堂中出现,甚至可以在不同主题、学科,以及学期和学年中重复出现。如地理学习中,读图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这一技能会在不同的主题、学期与学年中重复出现。体育科中,平衡与手脚协调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投掷、游泳等项目中要重复学习。
(二)顺序性
指课程组织的各种内容所呈现的顺序或内容间的次序,它强调处理不同时间内容所呈现的先后原则和关系,主要考虑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科课程内容以年代顺序来组织,以便使学生能看到各种事件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数学科先教一元一次方程,再教一元二次方程,这是由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经验背景上的考量来决定的。既可以看出顺序性与连续性有关,又超越连续性。如果完全只是在同一个水平上一遍又一遍地重现一个主要的课程要素,便不可能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不断的发展。顺序性的原则在于把每一个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之上,同是又对有关内容作更为深入、广泛的探讨。[9]如初二的语文课程不仅仅是重复初一年级已涉及的阅读技能,而是要对这些技能进行更广泛、深入的处理。如提供逐渐复杂的阅读材料、增加分析的深度等。因此顺序性不在于简单地重复,而在于不断深化其所学的内容。因此在制定校本课程时,可以参考布鲁纳(Bruner)提出的螺旋课程的概念(见图5.1),要考虑到学科逻辑结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图5.1 螺旋课程的概念
(三)统整性
指课程经验的横向联系。如课程改革中倡导数学生活化,就是强调将数学的知识与技能与学生日常生活情境相联系。著名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简称STS课程,就是通过加强知识与社会、与学生生活三者之间的联系来学习科学的议题。可见统整性课程组织强调知识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的联系,强调打破学科的界限,多角度综合地看待问题。
(四)均衡性
均衡性是课程组织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欧因斯坦与宏金斯认为,在一个均衡的课程里,学生有机会掌握知识,并内化及应用这些知识以适于他们的个人、社会和智性发展的学习目的。[10]均衡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我们现在的学校课程,到了高中阶段往往是分科的,如文理分流。但过早的文理分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均衡性,不利于他们个人今后的发展。香港地区的课程改革,改变从中四(相当于我们的高一)开始的文、理、商分流,让学生可以选读他们感兴趣的科目,为日后的升学与就业开拓更多途径。[11]
另外,也有学者指出课程的组织不均衡表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是学科为本的课程组织,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分割,而且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忽略学生个人的经验与社会发展的需要。[12]还有人用动态发展的角度来解释均衡性,如“今天所谓课程均衡未必等于明天的课程均衡,而时代的转变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都是对课程均衡性的意义产生不同理解的原因。”[13]
可以看出,课程的均衡性比较复杂,但有学者尝试提出一些衡量课程组织是否均衡的标准。如凯利(Kelly)提出三项均衡的标准:[14]课程应用整体性的发展而非零散的凑合;课程的均衡性可从多元化的角度去考虑,除了要传授的知识外,也应从学生、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应该包括的学习内容;要保持灵活与宽松,让不同的相关者,如学校、教师、学生都有权利去讨论与规划课程。
课程的均衡性还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奥利弗指出一些课程均衡性的原则,多以对立的形式呈现,可以在规划课程组织时作为较为明确的参考。[15]
学生中心和学科中心的课程;
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
一般性和专门性的课程;
课程的宽度和深度;
智性、感性和心理动作技能三方面的均衡发展;
个人和整体教育体系的取向;
个人和大班教学法的均衡性;
教育革新和传统教育取向;
学科逻辑和学习心理的取向;
特殊学习者和非特殊学习者的需要;
学习能力较强的学习者和学习能力较逊的学习者的需要;
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经验和教学策略的均衡;
时间、空间的迫切性及非迫切性学习;
工作与休憩的需要;
学校与社区的学习机会均等;
学校能容许不同的学科有均衡的发展空间;
能容许不同的学习领域如学术、职技、商业等范畴有均衡的发展;
学科之内的不同范畴有均衡的发展,如语文的读、写、听、说。
上述的这些原则,是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的基本指导准则。要达到这些标准,有效地组织课程,还需要了解下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