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普通的、未经加工的备用材料提升为优质的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课程资源的分析不能任意为之,很多候选素材只有在经过科学分析、统整之后才能构成课程资源,分析校本课程资源的时候要尽量符合因地制宜、开放生成、突出重点、系统优化四个原则。
(一)因地制宜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要遵循地方文化资源环境差异,也体现学校的特色。因地制宜地分析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所在地区及校内的课程资源优势,是有效达成校本课程目标的前提条件。课程开发者可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地理、自然条件等角度充分了解学校所在地的情况,判断何种资源能成为课程实施中的素材来源或有利条件,既要避免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遭到闲置与浪费,也必须保证所选的课程资源能够贴近学校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成长环境。此外,课程资源的分析还需要运用调查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课程开发者只有经过充分的调研,才能掌握各种课程素材的性质与特点、搭建连接课程目标与当地文化之间的桥梁。
(二)开放生成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有开放的心态,从资源类型、资源获取途径到时间空间、真实虚拟都能被纳入到课程资源搜索对象,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各个方面的资源。与此同时,课程资源开发中更需要生成和创造,要提升教师的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善于利用现有条件来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而且,更要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为校本课程生成新的资源。如教师为校本课程实施所设计的学习单、工作纸,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所撰写的研究报告,师生互动中生成的调查问题、思维导图都是生成性的课程资源。
(三)突出重点
在面对不同来源、种类、形式的课程素材时,课程开发者要在可能使用的课程资源范围内找到选择的重点,有所侧重地甄别出最合适的资源并优先运用于课程。判断课程资源的实用性时,必须抓住三个分析重点:首先从宏观角度关注那些素材是否反映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方向、是否有利于实现学校的教育理想和传达学校的育人宗旨;其次要考虑这些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否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精选那些与学生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的资源;最后还要把关注点落到承担校本课程研发与教学任务的教师上,选取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水平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四)系统优化
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课程开发者除了要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各种各样的素材,还可尝试在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课程资源数据库,判断哪些资源可协调配合使用,对人力资源、物质和环境资源、管理资源等多项因素进行统整,分门别类地把课程资源的类型、形式、所有者、获取方式、开发动态和使用事项等记录下来,并进一步对资源进行分类编制、存档管理,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个优质的资源信息系统。
在开展课程资源分析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什么资源”“需要利用哪些资源”“还欠缺什么资源”“可以开发什么资源”等问题都能得以顺利解决,课程开发者可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从而更好地控制课程开发的支出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有利于学校选取最佳的课程内容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见案例3.4)。
案例3.4
F小学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
? 博物馆资源概览
D博物馆基地面积35966平方米,总体建筑面积14730平方米。自然博物馆总体建筑造型取自发散的旋转椭圆形状,主楼的椭圆形平面与长白山天池的平面形状暗合,主、附楼之间错落有致而渐离动态弧线点出有机的自然主题。主、附楼不同角度倾斜,以及主楼部分上卷出的弧形墙面,附楼两端向上收分的斜墙均加强了建筑的动态。主入口上方凸出一个宽19米高15米的巨大玻璃体,展出恐龙骨架化石,向外传递着自然博物馆内的展出信息。自然博物馆室内设长白山灭绝动物展厅、机械恐龙展厅、长白林海展厅、长白山兽类展厅、长白山鸟类展厅及世界名蝶展厅,并且设立了儿童感兴趣的各种游乐区。这其中有四个亮点:一是从楼顶到地下环绕主楼周边设置游客步行路线,观众可在游览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室内外景观;二是在共享大厅内青少年观众能够亲身参与峭壁攀岩,寓教于乐,从中体验发现“鸟穴”“兽穴”等多种展出的乐趣,锻炼健康的体魄和敢于冒险的拼搏精神;三是从三楼展厅到游客的步行路线起始点是玻璃制作的“透明天桥”,可以培养青少年战胜困难的精神;四是在三楼大厅半空中设置一个圆形透明的大玻璃板,沿玻璃板边转梯步入半地下层,照在楼顶透明玻璃上的阳光恰好直射在三楼玻璃板上,而透过玻璃板上的光线幽暗曲折地射入二楼长白林海展厅中。若在长白林海展厅中徜徉,可以使人感到仿佛真的置身于长白山林海之中。同时,在自然博物馆外部建立了植物迷宫、长廊、水池、卵石地裂、叠山堆石等各种景观,用以突出吉林省的地方特色。
? 资源筛选
D博物馆是一个自然博物馆,因此馆里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拿来作为科学课程实施的资源,但是要说和课程内容联系最紧密的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个是适用于三年级的“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二个是适用于四年级的“岩石探究”单元;第三个是适用于五年级的“生态系统”单元。最后我们还是决定在蝴蝶谷这个地方继续做文章,因为蝴蝶谷这个区域的主要资源包括:a.蝴蝶长廊,介绍世界各地的国蝶和极具特征的蝴蝶种类,里面珍藏了数目和种类繁多的美丽蝴蝶标本;b.中国主要蝴蝶种类介绍和一些神话传说中的蝴蝶(如梁祝化蝶);c.介绍蝶蛾及不同种类蝴蝶的区别,认识蝴蝶的口器和复眼等身体器官;d.幻像仪展示蝴蝶一生变化,包括从卵—幼虫—成虫—茧—蝴蝶,生动演示了蝴蝶一生的变化;e.蝴蝶的防御和启示。这些内容与科学课程中“动物一生的变化”特别吻合。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F小学所使用的教科版《科学》教材中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是“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蚕的生长变化;蚕变了新模样;蛹变成了什么;蚕的生命周期。鉴于东北地区气候和植被的局限性,所以领着孩子们养蚕的可能性比较小,完全可以考虑通过了解蝴蝶一生的变化来进行替代。
? 资源呈现
《蝴蝶主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