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校外课程资源(1 / 1)

校本课程的设计应切合学生的性向、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因而课程开发者决不能忽略学校之外的育人素材。校外蕴藏着多种类型的社会资源,譬如有来自学生家长的资源、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和社区资源等,其中有的资源已流入学校并且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材料,也有一些资源仍需要进一步的提炼才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之中。课程开发者不妨尝试系统分析各种公共资源的功能,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沟通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课程资源网络,为设计出帮助学生更好地和校外环境打交道的校本课程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具体言之,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政策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

(一)政策资源

政策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它表现政府及其各个部门在具体工作的重点和取向;另一方面它也体现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未来。学校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与政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从人力、经费到硬件、制度都会受到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管辖,因此学校对政策及其变化应有一种敏感性。所以在学校规划和发展校本课程过程中,寻求政策支持和依据是一个必然要求。

具体到校外课程资源开发,相关政策资源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政策资源;另一方面是非教育政策资源。教育政策资源主要是指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例如,各级政府出台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年度教育工作重点、各级政府重要教育会议文件都属于这一类别。学校在梳理这类教育政策资源时要重点把握其中的政策侧重点,为校本课程开发方向提供政策导向,亦可为未来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奠定基础。

非教育政策资源则是指政府及其非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政策,其中不乏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的资源,包括各级政府出台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政府工作报告、文化部门出台的文化发展文件等。学校在梳理这类非教育政策资源时要重点选择与学校周边、可能发展的校本课程方向有关的资源,了解政府在经济发展、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布局和发展重点。例如,政府规划在学校周边建设动漫产业园区和科技馆,那么学校可以在未来校本课程发展上考虑动漫课程和科技探究课程,从而利用未来这些园区、场馆和设施。

(二)物质资源

物质资源主要是指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物质资源和社会环境物质资源,它是以具体事物的形态存在,并可以被纳入校本课程开发中使用的资源。其中自然环境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山川河海、矿产、动物、植物、天气气候等方面,具体如地质环境与特点、矿石类型、动物类型与特性、植被分布与种类、气候条件,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资源,较为适合自然类、科学类校本课程开发。

社会环境物质资源则更为丰富,涵盖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文化馆/文化站、科技馆、体育馆、公园、纪念馆等文化体育类场所,延伸出去还可包括:景点、园区、企业、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公共场域等。文化体育类场所从自身性质上就包含有教育功能,特别是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科技馆等,本身就是校外教育场所,学校可以借助这类场所开展信息查询、图书情报检索、文化调查、科学探究、艺术修养等校本课程。西方国家在社会环境物质资源开发的历史较久,特别是在博物馆资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4年,美国博物馆界著名文集《新世纪的博物馆》就指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其中博物馆可被运用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有很多,既有固定的展品、设施、场馆等,也有动态的游览介绍、展览活动、互动等,有些博物馆还与学区合作来专门设置有博物馆学校,来专门进行相关的课程教学。而且随着新技术的引入,虚拟博物馆让博物馆资源可以通过网络方式直接进入学校,进入课堂。

因此,在博物馆资源与学校课程关联上,博物馆和学校都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见案例3.3),MacLeod 和 Keirstead(1990)就指出应将博物馆资源系统化地融入学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中[7],其整合过程包括:(1)博物馆员应先行了解课程标准与学校的教学方针;(2)学校教师与博物馆双方应在掌握博物馆馆藏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出适用的课程;(3)博物馆要主动就交出内容与教育行政机构或学校及教师商量;(4)博物馆与学校双方要共同制订计划,当博物馆员编写教材的同时,教师应该着手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5)在博物馆与学校间要彼此加强沟通讨论,不断修正和完善计划;(6)博物馆员编写完成的教材要介绍给学校教师;(7)在教师实际运用博物馆教材时,要搜集师生的意见,藉以修正和完善教材。

案例3.3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资源手册(基础教育第1~2阶段)

? 概览

本资源是为支持基础教育第1~2阶段教师使用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而设计的,其中为如何使用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来设计相关活动及返校后活动,从而支持学生的学习。该资源可以与英国国家课程中英语、数学、科学、艺术和历史等领域结合,具体活动包括:语言与文学、计算与数字、形状与图案、物料、艺术、历史。

? 资源类型

1.语言与文学——20世纪画廊

(1)资源信息

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20世纪画廊旨在探索家居中的设计理念、制造技术和材料。展品既包括年轻孩子熟悉的设计,也有一些是标新立异的设计。

(2)活动设计

该活动的目的是收集想法和材料,并创作一个简短的故事。给每个学生五张纸,上面分别标示:一张椅子;一个茶壶;玩具;衣服;我喜欢的东西。请他们从展品中选择出对象,并绘制在相应的纸上。当他们回到学校,他们可以创作一个故事说给班上其他同学,他们的绘图可以作为介绍图示。可以要求具有较强能力的学生来为图示写说明文字。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每个学生画一幅图,然后小组一起来写一个故事。

2.计算——中国展厅

(1)资源信息

中国展厅中的展品包括距今约5000年的作品到当代作品。它是根据展品用途来排列的,其中包括:生活、饮食、统治、寺庙和崇拜、丧葬、采集。

该展厅还包括:红漆宝座、龙袍、巨大佛头、家具零件、服装、餐具、首饰及室内装饰用品。显示屏的语言包括英语和中文。

(2)活动设计

展厅中有两件展品是可以被抚摸的,即明代釉面瓷花瓶和石佛。鼓励学生抚摸并感觉它们之间的差异,并谈谈他们的感受。

小组热身活动——计算

在龙袍展区,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件龙袍,计算龙袍有多少条龙?龙脚上有多少爪子?

在寺庙和崇拜展区,找出穿着道袍的道士数量有多少,并请学生估算:超过5个;超过10个;超过20个;小于100个;大于100个?(事实上近350个。)

在丧葬展区,找出含有马匹壁画中有多少个动物的腿。

[案例来源] 教师资源——在关键阶段1&2中如何使用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 http://www.vam.ac.uk/content/ articles/t/a-teachers-resource-using-the-v-and-a-at-key-stages-1-and-2/.

(三)文化资源

学校所处的社区、城市、省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源,是与区域的社会组织、经济体系、居住形式、行为系统、语言系统相融合的。一方面,文化资源是与前述的物质资源密不可分,包括博物馆、文化馆在内的文化场所要能集中反映地方文化资源;另一方面,文化资源又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是渗透其中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语言行为等,需要透过提炼挖掘才能开发出来。具体到存在类型上,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如恋爱、婚姻、家庭、人生礼仪、丧葬文化等;民间传承文化,如文学艺术、音乐、戏剧、曲艺、美术、体育游戏等;科技、工艺等;信仰崇拜文化,如原始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禁忌等;节日文化,如宗教节日、农事节日、纪念性节日、商贸性节日、文化游乐节日、庆贺性节日、生活社交节日等。

学校所处区域的文化既是历经不同时代而积淀出来的,也是在多元文化互动中生成的,能够成为校本课程的独特宝贵资源。由于其涵盖范围广,与生活联系紧,因此可以与多个学习领域、多个学科都能搭建联系。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这类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建立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新疆、宁夏、甘肃、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大量的精美岩画,生动地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原始信仰、舞蹈艺术、审美意识等。同时西部民族地区广泛运用工艺美术,包括剪纸、刺绣、纺织、地毯、漆器等,既反映传统民族文化特色,也与家庭生活密切联系。这些就可以作为民族地区中学美术校本课程、舞蹈校本课程、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工艺美术校本课程、职业技术类校本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8]。

(四)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区域中具有专长的校外人才和有一定影响的群众组织,一方面可作为校外教师加入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另一方面可在具体校本课程实施中组织和参与相关校内外活动。其人员来源多元,大致包括四类:一是学生家长,梳理其中素质高、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并考量家长的工作类型、工作地点、工作场域等,如农村地区的家长在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树木种植、牧渔都有丰富经验,可以支持开发农、林、牧、渔方面的校本课程;二是政府、企事业单位人员,地方党政领导人、博物馆、少年宫、科技馆、工厂、公司等方面的人员都是重要的支持力量,他们可从政策、经费、场地、组织协调、专业上提供支持;三是专家学者,其中教育方面的专家可以对校本课程开发本身进行指导,对于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实施评价都可提供专业意见,其他行业的专家学者可就所开发的具体课程内容进行对口支持,或者以课外辅导员的身份来参与校本课程实施;四是民间团体和群众组织,如地方的歌咏队、戏剧票友会、舞蹈队等,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民间社团,他们都能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人力资源。

如今,共享课程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课程资源分析的视野得到了很大拓展,获取资源的途径也渐趋多元,课程开发者需要格外留意信息化与全球化给课程资源分析带来的启发。一方面,信息化时代为课程资源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新的契机,网络资源的异军突起使得随时随地获取课程素材成为可能。数字化平台、智能化媒体成了课程资源的新载体,由于突破了传统课程资源在时空上的狭隘性,资源获取的渠道也变得更为便捷与流畅。课程开发者要对网络上充足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分析,从中汲取可加工为课程资源的有用成分;另一方面,进行资源分析还要具有全球化视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于2005年成立的国际课程开发实践社区(Community of Practice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COP),开启了课程资源系统建设的全球性对话,为世界范围内的课程开发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间。COP的建立标志着各区域内部及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理念、经验、文献、研究成果将得以共享,这将为国际课程的发展提供集中讨论、实施课程改革的平台。[9]这项全球性举措符合世界各国对开发和实施优质课程的热切期望,让课程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流动与分享。因此,课程开发者需具有全球视野,最大限度地掌握适用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