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生发展需求诊断的多元维度(1 / 1)

学生发展需求的形成离不开其成长环境的影响,来自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等不同层面的因素,都会对学生发展需求的构建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作用,科学诊断学生的发展需求有赖于从不同角度考察需求的来源。

(一)国家层面

在21世纪,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质量,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综合素养。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要与国家教育总方针和课程政策规定息息相关,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国家宏观教育目标为理论依据,根据“国家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来制定和完善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目前,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已经考虑到培养学生具备由国家统一的、最基本的、共同的核心素养,但不会具体到以某所学校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对象来设计目标,因而这些课程很难充分照顾到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问题,以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某些需求可能会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因此,校本课程的目标制定除了不能背离国家教育目的之外,还需要去甄别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无法触及的学生需求,从而对国家课程目标做出必要的回应与补充,优先满足其中比较突出的那部分学生需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教育名言

如果课程改革导向卓越又兼顾均等,教育的未来是可喜的;如果课程改革一面倒向卓越而忽略了均等,则教育的未来是堪虑的。

——斯基尔贝克

(二)社会层面

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学生从“个体”逐渐成为“社会人”,学生的需求也受制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因而学生的个体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特定的社会需求。设立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接受符合社会需求的教育,对学生需求的诊断决不可脱离具体的社会规范和要求。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需求会随着国际形势变动、国家政策调整、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观念更新而不断变化,近年来,教育领域中涌现出许多颇具时代色彩的教育理念,如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幸福教育、审美教育、环境教育等,这些理念的背后反映着当今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期待。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要尽可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据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来探索学生的需求,并把学生的需求投射到未来,以便预见这些需求在社会生活中的用途。

(三)学校层面

学校在课程开发活动中享有一定的自主权,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也是特色学校的建设进程,不同学校的育人理念对本校学生的期许也是影响学生发展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每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对学校的办学个性、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都给予了清晰的定位,有效地诠释了教育宗旨和校园文化,对学生需求的分析应当考究其所在学校的具体环境。

(四)个人层面

中小学生可塑性强,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我评价能力渐趋成熟,基本能够自觉地认识、判断自己的品质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也能根据师长的期望、个人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来表达出自己的诉求。个体的感受与经验是其发展需求产生的最直接来源,学生的性向、能力、动机、思想观念等都值得课程开发者去关注与重视。

全面挖掘学生的发展需求是避免以武断、错位的方式建构校本课程目标的前提,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要满足今日此地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把握学生他日异地的需求,课程开发者必须结合“学生如何才能成为国家未来所需的人才”“学生如何才能立足于社会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如何使学生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如何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等一系列问题,综合考虑学生所应具备的素养,为校本课程目标的拟定提供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