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研究性学习的目标(1 / 1)

(一)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探究活动,亲历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愿望,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取新知的意识和习惯。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并确定探究问题,提出探究设想并自主开展探究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策略,表达探究成果。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会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学会运用获得的信息描述或说明问题,并做出恰当的解释。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既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又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彼此协作;自觉遵守合作规范,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主动与同伴分享信息、创意和成果等。

5.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形成“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不盲从、不迷信;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认真踏实、善始善终,胜不骄、败不馁;善于对学习过程与结果认真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并尝试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方法意识,体验研究的基本过程;尊重他人的思想与研究成果等。

6.增强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心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学会关心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初步形成维护社会进步、承担社会义务、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

(二)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

1.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收集资料或信息,并妥善处理资料的能力。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哪些?能够利用资料室、图书室、博物馆、网络等资源,形成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2.提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研究课题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或研究课题。

3.自主制定研究方案的能力

包括安排研究活动的时间、具体过程、基本方法、参加人员、条件等要素。

4.初步了解和运用一般的研究方法

有哪些一般的研究方法?比如,三查(调查、观察、考察)、实验、测量、分析、归纳等等,知道其基本操作方法,能够模仿这些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展开研究过程。

5.写出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报告或研究小论文,并得出结论

6.养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

交流能力的养成,如大胆地向他人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集体项目的比赛、评比,如小组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完善就需要大家的合作等等。

7.形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让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研究的乐趣,增强探究的愿望,大胆质疑、敢于提出新的设想或思路,养成凡事形成探究学习的习惯,不断地养成探究兴趣,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

其实,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学习是有区别的:研究性学习是围绕生活实际中的、还没有明确结论的现实问题展开学习,需要有计划的、完整的探究过程,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2周以上。而探究性学习主要围绕学科领域内的、已经有明确结论的问题开展学习,这种学习可以是完整的探究,也可以是部分的探究,并且不受时间的约束。

8.使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国家意识、世界意识、竞争合作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以上这些具体目标,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案例的制定过程中,可以根据主题内容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