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活动方案制订阶段的教师指导(1 / 1)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订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以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得以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内涵和作用[18]

顾名思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就是为实现某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而制订的书面计划。它是实施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体现出整个活动的预设性,以保障活动的有序进行。通常来讲,一个完整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适用对象、活动设计与指导者、活动准备、活动时长、活动实施过程、活动实施建议、活动评价建议等。通过对上述基本要素的明确而形成活动方案,使学生对活动本身加深认识,能清晰了解活动步骤和过程。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让“预”的效果更好,可以开展方案制定课的教学。在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制订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自主、规范地进行活动设计或修改活动方案草稿,再通过交流、合作、论证,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

(二)学生制订活动方案时可能出现的问题[19]

在制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小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目标不够明确

学生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以后,对于进一步的目标设计往往不够明确。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制订方案时加强指导,启发学生认真思考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2.方法不够科学

由于经验和能力的不足,小学生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步骤时,往往考虑得不够合理,所选方法欠科学。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座或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使学生对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方法与步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困难估计不足

由于年龄的限制、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不足,小学生考虑问题往往比较简单,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估计不足,而且一旦碰壁,很容易心灰意冷。因此,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示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醒学生充分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早做好准备。

(三)制订合理、可行活动方案的指导原则[20]

为了制订合理、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制订活动方案时,应注意遵守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具体细致的原则

在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时,尽可能力求具体细致,如活动时间的安排、组织的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等,都要一一细化,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

2.切实可行的原则

学生制订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有时只是为了达到活动目的,而缺乏对主客观因素的充分估计与分析,这样制订出来的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无法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时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本次研究的主题是什么?采取什么方法?活动目标是什么?具体实施的过程如何?怎样写活动报告?怎么对活动进行评价?等等。

3.仿照模本的原则

在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时,教师不要凭空想象,尽可能找一个比较好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模本,按照模本讲解,把模本给学生参考。表5-2是学生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模本。

表5-2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自查表

(四)制订合理、可行活动方案的指导策略[21]

科学而新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是上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设计一个成功的活动方案,不但能激发学生们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使他们体验到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探究新的学习方法,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在指导策略上,教师可以从活动选材、目标制定、活动准备和环节设计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详细指导。

1.活动选材的指导策略

教师在活动选材方面的指导策略是:选材要贴近生活,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人是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精灵,是生活于自然中的高级动物。学生更是如此。可是传统教育往往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封闭在课堂内,课堂学习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为小学生们开辟的一条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因此,在制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选材时,要贴近实际生活,在生活中教育学生。要充分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思维特点,不要选择那些较为复杂的社会活动,而应截取一些相对简单有趣、能够让小学生通过思考获得启示的活动。例如开展一些参观、观摩、走访等形式的比较简单的综合实践活动。

2.目标制定的指导策略

教师在目标制定方面的指导策略是:活动目标要恰当,能够较好地指导整个活动过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的活动目标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涉及活动对学生培养的定位、情感发展及教育的价值观等问题,是教师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鉴定标准,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定向的作用。所以,方案中活动目标必须要恰当,要能够较好地指导整个活动过程。具体来说,首先,活动目标制定要来源于课程标准,符合新课改纲要的精神。其次,活动目标制定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最后,活动目标制定要把握好“度”,体现新经验的同时不能盲目扩散。

3.活动准备的指导策略

教师在活动准备方面的指导策略是:活动准备工作要细致,师生共备为活动服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充分做好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有效地准备工作保证,是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真正在实践活动中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保证。这里的活动准备工作,既包括教师的方案制定、备课等准备工作,也包括学生活动前的预备活动。这一阶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做好准备工作的指导,尤其注意不能把该工作作为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方法介绍,而应作为一次以“开展实践活动前准备”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进行,让学生在“调查”“探究”“讨论”“设计”“操作”和“制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拟订解决问题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计划,为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4.环节设计的指导策略

教师在环节设计方面的指导策略是:活动过程要有序,考虑周全,时间分配合理。一般来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要有激趣导入、合作探究、交流归纳、实践操作、展示评价和拓展创新六个方面内容。当然,在这六个环节中任何一个,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细分。例如,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可以进一步再次细分出两个环节:其一,交流汇报、质疑互补环节;其二,模仿演示、整体回顾要领环节。在制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突出各环节的重点及渐进性、衔接性。事先考虑好时间分配,合理展开。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教师的导入和示范讲解时间约占10%,学生们的操作时间占80%,讲评环节最多占10%。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实践和动脑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综上所述,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必然会被更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就更要求教师要很好地指导学生制订活动方案,以实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