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师评价(1 / 1)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备的素质及实施过程情况的鉴别。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为教师搭建一个提供信息反馈和咨询服务的平台,能够给教师正确的课程导向,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其专业发展水平并激发其从事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的基本范畴

一般情况下,对教师的评价指标应该包括:

1.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专业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程,其建设和完善任重道远,而其主要的支撑点便是教师个人的专业品质即教师人格。因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性质,教师的专业才能和教育智慧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深度,教师的专业精神是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教师的专业人格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心灵支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品质的具体要求有:实施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探索课程、提高完善自我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与时俱进的精神,以严谨的态度深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规律、方法及行动策略,不断提高自身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全方位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2.知识结构合理,有较好的扩展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特点,不但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通用性知识、丰富的本体性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解难释疑的条件性知识和实用于教育情境变化的实践性知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要保持对新知识与新信息的敏感度,善于获得并懂得处理新的知识与信息,竭力站在知识发展的最前沿,做学生学习生活的称职的引导者。

3.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既要跟教师团队合作,还要与学生、学校的领导和同事、校外的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广泛接触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具备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合作的能力。

4.活动主题的设计与规划能力

活动主题的设计与规划即教师在课前对教学中的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的设计的能力。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发展性特征,课程内容因学生情况不断变化,不能套用固定的教学模式,指导教师对主题活动的设计规划能力对实施推进课程便尤其重要。

具体来说,指导教师对主题活动的设计规划能力主要包括:第一,选择主题活动内容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善于从诸多问题中,提炼出与校内外学习资源相符合、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内容。第二,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的技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要使活动主题有的放矢,实施的学生评价有理有据,便应该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对主题活动的每一个步骤、环节进行明确的目标定位。第三,设计与制订活动方案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尽管有开放性、发展性等特性,但其实施过程仍然跟其他课程一样具有规范性,这就要求它必须以活动方案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只不过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与撰写其他学科课程教案有很大不同。其区别在于:它必须充分考虑校内外资源,并以此来草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的主题活动纲领,并对实现主题活动目标的步骤和过程进行粗略勾描。第四,预测活动情境变化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它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生成性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预测,当活动过程与方案不完全吻合时,教师便会束手无策或应对不力,因此,教学目标便会偏离。而如果预测能力较强并能够制定相应的对策,活动效率便能够大大提高。

5.组织指导与协调能力

组织指导与协调能力是指教师对主题活动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控制、使主题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强调学生的亲力亲为,但指导教师仍然要对学生的自主活动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一是要组织学生依据方案有序地开展主题活动,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控活动节奏,处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协调学生各个活动小组及小组成员间的分歧与矛盾等;二是要敏锐地发现、捕捉活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学生的需求,适时切入指导,并能够针对不同的问题实施灵活多样的指导。

6.教师的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

教师在主题活动中开展的教学测量与评价,除了可以推进教师改进教学,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强化活动效果,是教师经常性的工作和必备的技能。包含了对学生方案设计的测评、对学生活动表现的测评以及对学生进行的综合评判。

7.实施课程的反思能力

称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通过反思和自我否定来积累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教师评价的基本要求

1.注重教师的个别差异,强调评价的针对性

教师作为个体的人,在人格、成长历程、思维方式、个性特长、教学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要充分尊重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所展现的个性特色。具体来说就是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据教师的个别差异确定个别化的评价指标,充分地肯定教师在本学科设计与实施中的进步与成长,以动态评价的方式增强教师的自信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动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的意识。

2.注重教学实践,强调评价的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在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师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依据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教师评价要贯穿于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实施教师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信息的收集工作,以此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让评价结果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以使评价指标的制定直接指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并根据教师的进步成长灵活调整,评价手段具有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反馈及时,使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3.注重自我反思,强调评价的主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中的优势与困难最了解,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程及发展方向最为关注。同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活动打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对教师在课堂时空之外的教学信息的收集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中,充分彰显教师主体作用,使教师作为被评价者,主动参与对自己的评价活动,便显得尤其重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是教师主动参与教师评价的前提,经常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则是实施教师自我评价的基础。在具体开展教师自我评价过程中,要鼓励教师主动收集评价信息,提交评价资料,提供评价依据,还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教师参与讨论发言。如此,不仅有利于收集到准确的信息,也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并主动改进和提高,还有利于消除教师与评价人员的对立情绪,使教师自觉接受和理解评价结论。

4.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强调评价的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开放的广域的课程,它所涉及的评价主体有在校教师、校外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还有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这就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是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主体呈现多元性。而评价主体的多元,又必然导致评价的内容与方法,评价的信息收集手段及结果反馈方式多种多样,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评价还必须集思广益,注重评价的综合性。

5.注重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强调评价的实效性

传统的教师评价着力于甄别优劣、评定级别及实施奖惩。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所以在评价手段、指标及反馈方式上更加注重实效性。

提高教师评价效能的具体举措有:建立以被评价教师为主体的反思型评价体系,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确定每次评价的重点,加强评价的针对性;由被评价教师共同参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把握好促进被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性;实施阶段性的、连续性的教师评价,增强评价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评价的方法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教师根据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素质、教学实施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建立在对教师信任的基础上,能激发教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比较容易被教师接受。如果教师正确对待,积极配合,准确性较高。同时,由于有自我反思做基础,反馈、调节及时,实效性较强。但同时也由于评价指标缺乏外界的参照,横向比较不足,主观色彩浓厚,再添加上私心杂念,很容易出现评价偏差。

2.外部评价

外部评价是指教师之外的他人评价。包括教育行政领导的视导评价、督学系统的督导评价,还有专家、同行的评价和社会评价等。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可以多渠道获得对教师的评价信息,增加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有助于促进教师发展。相对而言,学校领导和同行对综合实践的活动活动的目标、评价标准了解得更多,理解得更深刻,对活动实施的情况和教师的状况比较熟悉、清楚,评价会比较全面、准确。学生和家长是外部评价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既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因此,他们在教师评价环节上也应该享有充分的发言权。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对教师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指标缺乏一定的认识,其评价主观色彩浓厚,其意见只能作为评价参考而不能成为评价的主导。

由于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对教师实施评价时还应该高度重视对教师的评价策略。具体有:评价结果的表述,要实事求是,无论优劣,不能夸大其词;描述的语言通俗易懂,可接受性强;尽量从教师个体历史发展角度,肯定成绩,查找原因;与教师群体比较,需要依据对象的心理特点,谨慎表达;评价结果,最好征求教师个体的意见,决定是否公开;自始至终,将激励教师或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作为评价的理想追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