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伴随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日渐深入,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便没有综合实践活动可言。然而,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问题还是存在的。例如,某些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专业技能欠缺;校内、校外课程资源开发的互相转换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全社区、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的局面;缺乏有形的、无形的与课程资源有关的物质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还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或避免这类问题的再度出现,有效地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从校内和校外两个维度来分析。
(一)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技能
首先,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提高参与开发的积极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涉及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前,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真理的拥护者和传播者,担当的是课程实施中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消极”地接受专家学者开发出的课程,并对课程进行解释然后推向学生。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这种变化的理解影响到他们能否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师只有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才能够在开发过程中承担起积极的角色。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课程改革的学习、宣传,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参与课程开发的意义,去促进自身的角色转变,从而充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师以主体者的姿态投入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去。
其次,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过去,我们把课程资源仅仅理解为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改变只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倾向,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教师要认识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在学校课程实施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都应视为课程资源。同时教师要转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认识和加深对课程资源的了解,特别是要认识到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有效地融为一体,更好地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
最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技能。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开发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这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一资源对于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同一课程的实施也可以选取多样的课程资源。例如,动、植物资源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资源,也可以成为学习环境学、生态学知识的资源。在实施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中,既可以选取风景名胜的优美秀丽,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自然美景,激发其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也可以选取由于环境污染,名胜古迹遭到破坏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总之,教师要能根据实际条件和学生特点,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识别、开发与利用,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课程资源开发的技能[22]。
2.构建课程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在原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中,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信心和勇气。我们要对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进行鼓励,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尤其是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第一步往往是最难走的。这种机制应该尽早建立,促使学校和教师能尽快适应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迈好、迈实第一步,还要迈出成效、迈出甜头来。
为促进教师重视并自觉参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可以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情况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之中。当然,建设体系化、科学性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是逐步的、循序渐进的。操作中,可先在某些局部方面作点尝试。比如,在一些评审、评奖选先等活动中,甚至在教师的职称晋级时,可以把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一项比较重要的成果指标。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的建立,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会受到广大学校和教师的极大重视,肯定会促进课程资源开发网络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3.合理利用校内物力资源
校内的物力资源是非常广泛的,各种校园设施、花草树木及实验和劳动基地都是值得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各种物力资源,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完善校内设施设备,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由于经济条件和重视度不够的原因,许多学校的物力资源不够完善,面对这种问题,学校需要提高关注度,发散思维,根据学校的经济实力来完善学校的资源。
其次,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现有的物质资源,确定活动主题。学校的物力虽然有限,但仍然可以在其中发掘出好的活动主题,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学习。
最后,根据学生确定的主题,选择利用学校物力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它所面对的空间是全面和广泛的,所需要的课程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虽然学校的资源有限,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利用的。
(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系统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帮助与支持。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社区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纵向——从基层学校到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教学科研部门、课程研究中心,横向——教育内部向教育外部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和优势。
学校是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部位,课程改革为教师开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每个学校和教师都应形成有个性的课程资源,并在独立开发的同时,加强校际间在资源开发方面的联系,一个学校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大家共享,以整体提高课程实施水平,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外,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科研部门、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及其他相关部门也要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课程资源的建设进行指导,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社会网络系统,方能达到从更高层面促进课程资源建设的目的。社会网络系统的建立主要通过四个层面来完成。
第一,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了解社区资源,绘制表格,统计重要的社区资源;开发校外资源,建设学校社区教育基地;让学生走进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将社区专业人士请进课堂,采用讲座、开课、组织和指导活动的形式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挖掘社区地方特色资源。
第二,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家长建立档案,以便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邀请家长以办讲座、开课、组织和指导活动的形式参与学生的活动;以信件和其他方式,与家长联系,告知家长学生活动的进展,促使家长配合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参与家中的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家庭现有资源发现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第三,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了解本地存在的主要自然资源;根据学生的问题,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解决;让学生走近自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发与利用地方特色自然资源。
第四,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教会学生使用电脑、学会上网、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
2.建立交互使用的、多层次的课程资源管理库
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出来。在人们对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和意义把握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如何让这些课程资源得到及时开发,并发挥最大的资源效益,有效的管理是根本保障,从而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撑。
对繁杂的课程资源应该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管理库[23]。课程资源管理库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作用重大,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寻找资源的时间,而且同一资源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能大大提高使用效益。资源库里不仅要有大量文本、文献类的资源,还要有许多超文本类的课程资源,使资源的数量、品种形式多样,保持库里资源的充裕丰富。
这种课程资源管理库上至地方教育部门,下至学校都需要建立,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多层次课程资源库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向纵深发展,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层的探究和体验,而且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把各层次、各类资源管理库以交互的方式联系起来,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多重服务和深度支持。
复习与思考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有哪些特点?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包括哪几个部分?
3.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原则。
4.小学综合实践实施的方法包括哪些方面?
5.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概念是什么?它有哪些类型?
6.分别论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程序和策略。
推荐阅读
1.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教育发展研究,2007(2).
2.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实施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3(7).
4.杜建群,范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方法论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
5.丁晓,程江平.教育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运用状况的初步统计.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6.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8).
[1] 黄甫全,王嘉毅.课程与教育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孟凡丽,于海波.课程实施研究二十年.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 施良方.课程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Dickinson,T.S.& Butler,D.A.Reinventing the middle school,Middle School Journal,2001.
[5] 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教育发展研究,2007(3).
[6] 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7] 柳海民.试论教学模式.中国教育学刊,1988(5).
[8] 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教育发展研究,2007(3).
[9] 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实施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3(Z1).
[10] 杜建群,范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方法论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
[11] 丁晓,程江平.教育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运用状况的初步统计.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12] 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13]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4]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 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6] 周可桢.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
[17] 刘桂荣.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8]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9]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0]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8).
[21] 徐继存等.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学科教育,2002(2).
[22] 张学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甘肃高师学报,2009(1).
[23] 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