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足于从“第二课堂”到“活动课程”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新课程的架构中确立起自身的课程地位[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它改变了知识传递的强势架构,促进跨学科知识的统整。在兼顾“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同时,它也在学习主体的活动之中以及学习主体间的关系之中整合“知识”与“经验”。因此,双重课程需要整体设计,这种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整体性原则是从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过程等多方面的一体化运行要求,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其一,学生的整体性参与。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和权力。此外,这里的整体性参与形式并不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大团体,而是以小组为集合的小团队,在相互协作的活动过程中,实现全员的成长。在活动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方向地引导学生向专长和个性方面发展。其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坚持教育目标的整体优化。在培养个性化的同时,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坚持知、情、意、行的全面训练,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培养。其三,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协调影响学生发展诸种因素的整体运作。活动课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它需要同学校、社区、家庭等相关因素和资源发生关系。只有在学校的协调下,以教师为主导,有效地协调学校、社区和家庭之间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顺利开展,良好的教育效果方能成功体现。
(二)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教学主体、课程资源、活动形式等因素保证其综合特征的突显。教师在组织开展课程时,要从三个方面注重其综合性原则的体现。首先,知识的综合性。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把两种知识综合在一起,资料收集阶段注重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方案设计和实施阶段则偏重于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例如“水污染问题”,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水污染的原因、危害,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解决水污染的问题等程序性知识。其次,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活动课程目标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综合考虑,体现教育功能的综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是在综合性指向意义上的侧重创新和能力养成,也就意味着,主题活动下学生学习的行为是知识、能力、情感等多种因素的调动。最后,考察评价的综合性。教师要从学生参加活动时的态度、情感以及参加活动时的能力、行为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三)开放性原则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具有全方位的开放性。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学科界限,超越了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它面向现实生活,以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现象、事件等鲜活的材料来设计组织它的活动主题。因此,它的内容体系完全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向各个学科,向现实社会生活,向不同的地方、学校开放,很多新的知识、信息以及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新内容随时可以纳入这门新课程。[9]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活动内容的开放。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保证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另一方面要保证活动内容的选择自由度。这两点的同时满足才能实现处在不同发展水平以及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方面要求,也才能促使他们通过对活动内容的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获得各自相应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
第二,活动过程的开放。要求活动过程是动态的和变化的,学生的活动表现、活动需求应是调整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学生学习的模式是根据具体情境的变化而调整的,教师的指导也是随着学生需求的转变而同步的。
第三,活动空间的开放。要求把学习的空间从传统的教室扩展到学校围墙之外,从四壁之所到自然天地,教室也延伸到图书馆、动物园、农田地头等场所。“教室”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而确定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学习的“教室”。即使在室内,也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打破传统的空间组合,设计不同形式的座次位置。
第四,活动结果的开放。结果的开放指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得出结论的多样性。对于活动结果的表现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汇报自己的活动结果,例如调查报告、手工作品、视频短片或者口头表达。对于结论的多样性,既可以得出统一认识,也可以保留多种意见;既可以形成完整结论,也可以留下继续研究的空间。
第五,师生关系的开放。在人格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角色上要形成良好的转换机制,教师从单一的传道者和真理代言人,转变为集长辈、导师、兄长、朋友于一身的多种角色同一体。而且,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是盲目的,何时转换,转换为何种角色,一切都视活动的需要而定。
(四)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位于活动课程,而活动课程从课程学的意义来说是典型的实践性课程,因此实践性也就成为其必要属性。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这类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实践,即通过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情感,培养态度,获得新的认识和发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又不同于其他活动类课程,实践性不仅仅是把学生带出校门,进行一些大型实地考察、参观、调研,而是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与自然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它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活动的主题。实践表明,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展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等实际的活动,避免纸上谈兵。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现实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并反思获得的实际体验,深化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
实践性原则同时要求教师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活动的设计一方面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利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另一方面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便于操作。
第二,保证时间的充足性。不仅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操作、体验和探究时间,还要提供充足的研讨、交流、汇报、展示的时间。
第三,保证过程的流畅性。教师要习惯于新的角色,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学生的团队,敢于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经历一个流畅完整的活动过程。
(五)个性化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立足学生的学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运用相应的方法,施以相应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其特长。因内容、形式、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学科课程在学生的个性化原则执行方面并未能取得既定的要求,尤其在发展特长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灵活的学习内容、伸缩性的学习时间和无限的探究空间都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在执行个性化原则时,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指导学生选择活动内容,确定具体活动计划。正确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性格和特长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因为自主性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学生可独立操作的活动主题之上。只有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总量,引导其选择能够驾驭的研究活动,才能保证课程有效的实施。其次,立足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相应的指导计划,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特点,提出科学合理的要求。不同于学科课程难以克服的样板化培养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致力于全体学生的差异性成长,即因其材,施其教。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在团体的合作过程中,让不同学生向其所专长的方向发展。比如,小组中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司职制作,领导能力出众的同学负责统筹,善于表达的同学侧重于成果展示等等。最后,善于发现学生的中心兴趣,并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使之逐步稳定和发展。兴趣是教学最有效的动力,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参与意识高、活泼好动等方面的特点,教师同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优势,在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发掘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六)校本区域化原则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求课程的设计根据学校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区域特色,扬长避短,立足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实施。校本区域化原则又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二是区域资源优势的利用。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并不具有学科课程如此丰富、详细、具体的教学文本、课程计划和学科资源,课程的实施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课程的开发,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成功又取决于教师水平和学校重视度两个因素。
小学阶段,如果学校没有投入足够的关注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意义是无法成功建立起来的,关注度直接决定了活动权力、经费、社会资源等必要条件。如果学校没有配置合格的师资队伍,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也是无法保障的,更不用说学生的成长。因此,学校一方面为综合实践活动开辟独立的学科空间;另一方面要把高水平的教师吸引到这一领域。
另外,课程的实施需要借助地方的区域优势,发挥地理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选择与所在城市相关的活动主题。区域化的主题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故乡的了解和热爱,更能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例如,武汉某小学就以“武汉小吃”为主题进行活动设计,西安的教师引导学生以“秦始皇兵马俑的制造”为题开展教学等等。
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多有差异,如地理位置、季节变化、师资质量、活动场地及物质环境等,不同地域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对活动的选择取向也迥然各异。因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尽量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坚持教育与社会生活贯通,形成教育合力,及时吸纳社会生活变迁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的新成果与知识、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把社区名人、各类精英人才吸引进来参与课程实施。重要的是在组织活动课程时,应考虑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最有效地组织教学而不是等待条件。
(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小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调整,即信息技术作为学科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加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更甚于其他学科。
首先,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活动内容,它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供了条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素养,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例如,可以开展“网络的利弊”“微博的影响”等方面的主题活动。
其次,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范围。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为学生进行跨地区、跨学科、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地区、跨学校的合作提供支持。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利用现代信息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手段,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要让学生学会甄别、判断网络信息的虚实真假,在信息量过分膨胀的当下,不能随波逐流、迷失自我,也不能墨守成规、孤陋寡闻。
最后,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不可为了技术而技术,本末倒置。让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时候,反思过程的操作性,即让学生认识到活动实施路径的多样选择,选择哪一种手段更能有效地完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