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具体化(1 / 1)

往往我们设计出来的目标是抽象的,这对活动的指导意义不大,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何把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目标?这里介绍几种方式。

(一)用行为动词把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目标

在目标的设计中使用行为动词,可以表明学习者做了什么或产生了什么。这些动词如搭配、命名、计算、列表、写作、圈出和分类等,描述了学习者的行为或结果,对评估学生操作目标的成绩有一定的作用。而词语如知道、理解、分析、评价、体会、领会和领悟不是行为动词,虽然这些术语对于描述学习和行为的过程是重要的。但是,它们是不可观察的行为,因此不能被用于表述目标。比如在知识目标中我们提到了“了解与所从事的活动相关的知识”。这样得出的目标仍然很抽象,但如果我们利用相关的行为动词,如“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这样抽象的目标就转化为具体的目标了。

(二)以活动形式把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目标

把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目标的另一方法就是以活动的形式来表述对应的目标。活动形式的目标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刺激、反应和标准。刺激部分说明给定的情境和条件,反应部分说明预期学生做出的行为和反应,标准部分提供评判依据。比如,培养学生对植物的认知能力,可以确定以下为具体目标:给出5种不同的植物(刺激);学生能确定这些植物的名称、生长规律(反应)。标准是正确判定4种以上的为优秀,3种为及格(标准)。

(三)利用操作性语言把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目标

用操作性语言表述的目标是对你期望学生做什么的精确表述。尽管操作性语言表述目标的编制样式有多种,但一般必须包括三个要素:①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习者的表述;②对学生行为条件的表述;③对学生行为水平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规定。对学生行为的表述一般是表明学习者做什么或生产了什么。只有学生表现了这一行为,才可能知道学生已经获得了预期的目标和结果。条件的表述一般是学习该行为的环境,一般来说包括:完成行为可能用到的材料;如何完成行为——例如,利用技艺、利用教材或用计算机程序,时间、行为地点(在教室、在体育馆、或在实验室)。对学生行为水平可接受的最低限度的规定的表述,要求这一规定必须是最低的水平,在目标中要表述出来。例如,在五分钟之内,任何类型的错误不超过两个。这样包括了三个部分的目标,就可以算是一个操作目标了[3]。

【案例2-1】“蔬菜的绿色吃法”主题活动设计[4]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

据调查:全班38个学生,13人不爱吃蔬菜,占全班人数的34%,这是个让人担忧的数字。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学生营养不良,影响其身体健康。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不良习惯,我们开展了“蔬菜的绿色吃法”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研究蔬菜,实践操作,从而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蔬菜,科学合理地食用蔬菜。据调查,全班有34位同学家里种植蔬菜,占全班人数的89%,这就给我们这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次活动从校园延伸到了家庭、社会,充分利用了多方资源,尽可能地让学生做到全身心地投入。这次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切合实际,学生有能力和条件来完成。

二、活动的具体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查阅、讨论、交流等方法,了解有关蔬菜的种植、种类等知识,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储备,让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实践、合作、展示、交流等能力,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发展的信心。

……

案例分析:主题目标的设计是否真实关注学生?

从这一主题活动设计的背景来看,教师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现了学生不爱吃蔬菜、偏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应该说,这位教师具有一定的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设计理念。教师想通过这一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改变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但是,我们观察其主题目标,不难发现,教师并非真正关注学生现实的问题:教师发现该班学生绝大部分存在不爱吃蔬菜的现象,想通过活动让学生得到改变。然而,该教师最终的目标设计却落脚于“了解有关蔬菜的种植、种类等知识”“培养学生参与实践、合作、展示、交流等能力,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等目标上,明显偏离了活动设计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