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教育的价值(1 / 1)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以崭新的操作理念重塑了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内涵,在超越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方面彰显出巨大的价值。

(一)重建课程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确立带来了课程理念的转变。传统的课程理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即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随着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课程理念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包括: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材的单因素到强**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当代美国课程领域最富影响力的课程理论家之一威廉F.派纳(William F.Pirlar)就如此总结课程:“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是一个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共的希望。课程不只是我们劳作的场所,也是我们劳作的成果,在转变我们的同时也转变自身[1]。”显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课程转向和传统课程观念的深刻变革。它把学习者作为课程的中心和主体,高度重视学习者个体意识的提升和个体尊严的重塑,有效地弥合了个体与课程之间的断裂。如此,课程不再是控制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和手段,而是师生追求意义和价值、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体现了课程形态的变化。美国教育家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如是说: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和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和三级管理课程,它让学生面对跟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完整的生活世界,亲力亲为参与各项活动,还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其发展的特殊要求,积极倡导地方、学校和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设计和实施。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师生对话下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的课程,它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形态发生变化的产物。

(二)重建教学观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的范式转型。传统教学存在以下弊端:以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递为特征,把丰富的教学过程简化为单一的认识活动;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把学生作为“无知者”和知识接受者,教学关系呈单向线性态势,师生之间存在心灵隔膜,教学成为按照某种套路进行的功利性活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忽视,甚至压抑、压制。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了如下的转变: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和以对话为特征的生命和情感的沟通;教学恢复了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成为一种生活,一种以精神交流和意义创生为主要目的的生活,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知识不再是永恒的真理,而是被视为探究的资本和创生意义的材料。教学以生活世界之本原,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成为了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摆脱了知识、纯粹理性对人的控制,充满生命的灵动和生活的诗意;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教学成为创造性活动并成为开放的精神提升。总之,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重新构建最终弥合了人与教学之间的断裂。

(三)重建学习观

综合实践活动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学习观秉承主客分离的知识观,认为学习是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现实映像的过程,是知识传授与接受的认知过程。学习因而成为单纯的认知行为,成为封闭的个体行为,成为同一性和统一性的集中体现和教与学的单向过程。学习方法的简单划一、按部就班,严重忽略学习者的认知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所开展的综合学习。这种基本的学习方式使它打破了间接知识的“霸权性”,使直接知识,即学生个体的理解、想象和创造得到确认。学习不再是知识的简单获得,而是重新组合知识、自主构建意义的活动;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问题解决者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原有的单纯的认知学习,主张学生手心脑并用,实践、感知与思考全方位结合,身体、心理与灵魂全身心投入,进行“整体学习”和“全人活动”,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创造性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策略的运用,鼓励学生建立各种联系,从而走出封闭的个体学习行为,迈向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深刻和完善彼此的见解,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学会合作与交流的社会主体,使学习既具有个人意义又具有社会意义。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对整体学习的倡导,还融合、统一了学生的知识探索与精神建构,从而弥合了个体智力与人格发展的断裂,使生命的责任感与丰富性重新返回到学习活动中。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以崭新的操作理念重塑了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内涵,在超越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方面彰显出巨大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作是唯一的受教育场所,把书本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生活中、工作中和实践中的学习。

因此,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角度看: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建了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的“范式转换”。课程不再只是静止的“跑道”,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成为“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时带来课程形态的变化,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开放性和灵活性、不预定和不可更改性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特点。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建了教学观,体现了教学的范式转型。它改变过去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递方式为灵活的、多角度探究式的知识获取过程,让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活动。这种转型使教学恢复了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隔膜,使之以合作与对话的态度,以更具创意和开放的精神提升教学的品质。

最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建了学习观,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打破原有知识的“霸权性”,学习作为建构新知识的活动,学习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学习方式与组织形式的改变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之不停地进入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成为建构知识与人格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最终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学习的一体化,从而有效解决了课程、教学与学习彼此割裂的现象。

复习与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有哪些基本的理念?试举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2.作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你认为开设此门课程有价值意义吗?请说明理由。

推荐阅读

1.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案例点评与分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 W.F.Pinar,W.M.Reynolds,P.Slattery,P.M.Taubmen.Understanding Curriculum.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1995:848.